新民主主义文化

搜索文档
任仲平:正义必胜 和平必胜 人民必胜
人民日报· 2025-09-02 10:44
纪念活动与历史意义 - 2025年9月3日将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 [1] - 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 [2] - 抗日战争彻底洗刷近代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转折 [2] 中国共产党领导作用 - 中国共产党号召武装抗日并发表宣言,成为全民族抗战中流砥柱 [3][4] - 全国抗战时期共对敌作战12.5万余次,歼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 [4] - 建立19块抗日民主根据地,解放人口约1亿,后期抗击60%侵华日军和95%伪军 [4] - 提出《论持久战》等战略理论,指引抗战前进方向 [6][7] 国际支持与全球意义 - 中国战场长期牵制日本主要兵力,配合欧洲和太平洋战场战略行动 [14] - 苏联援华航空队、美国飞虎队等20多个国家力量支援东方主战场 [14] - 海外华侨汇款占军费开支总数43%,5年捐献飞机217架 [24] - 抗日战争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南京大屠杀档案成为重要组成部分 [11] 文化精神与民族觉醒 - 《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等文艺作品动员群众打击敌人 [7] - 展现视死如归民族气节,如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英雄事迹 [23] - 南洋华侨3200多名青年归国参战,建立"不沉的补给线" [24] 和平发展与国际贡献 - 中国通过立法确立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和国家公祭日 [18] - 2025年国际调解院公约在香港签署,33国成为创始成员国 [19] - 中国是唯一将和平发展写入宪法和党章的大国,未主动挑起战争冲突 [19] - 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全球军队民众伤亡超过1亿人 [20] 现代化进程与发展规划 - 2025年收官"十四五"规划,进入夯实基础全面发力关键时期 [28] -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8]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各国提供新机遇,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29]
焦点访谈|文化抗战凝聚成钢铁力量 为全民抗战筑牢精神堡垒
央视网· 2025-08-29 22:47
文化抗战背景与意义 - 日本侵略者实施文化摧毁和精神奴役 包括轰炸文化机构如上海商务印书馆(远东最大出版社)和南开大学 战争期间中国80%大学遭日军轰炸 [5] - 日本强制推行日语教育 要求中国民众效忠天皇 试图斩断中华文化根脉以实现殖民化目标 [7][9] - 文化侵略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旨在彻底灭亡中国 [9] 中国共产党文化抗战理论 -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需进行"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 强调动员方式要贴近群众 [11] - 1940年毛泽东界定新民主主义文化三大特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为抗战文化提供理论纲领 [11] -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明确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和"如何服务"的根本方向 [13] 文化抗战实践形式 - 各根据地开展多样化文化活动:沂蒙山区设识字牌 晋绥边区教学结合抗战内容 陕北说书弹唱革命故事 [15] - 1938-1945年根据地群众识字率大幅提升 政治动员从"没人听"转变为"抢着学" [15] - 文艺工作者从全国各地奔赴根据地 创作《白毛女》等反映抗战的群众文艺作品 [17] 抗战文艺作品与传播 - 《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 1939年在延安创作完成并传唱全国 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的时代战歌 [1][3] - 《团结就是力量》1943年创作于晋察冀边区 通过歌曲传播团结抗战理念 [19] - 建立群众文艺团体(剧团/歌咏队/宣传队) 通过演出动员群众参军抗日 [21] 舆论宣传体系构建 - 《大众日报》1939年创刊于沂蒙山区 以"动员人民抗战"为使命 社论文章成为打击敌人的武器 [21][23] -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0年开播 使全国直接收听中国共产党声音 [25] - 清凉山汇聚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社/中央印刷厂 形成电波与铅字结合的完整抗战宣传体系 [27] 文化抗战成效 - 晋察冀根据地97%民众对抗战政治术语形成初步感性认识 [21] - 文化战线工作既教育鼓舞群众 又体现斗争战略与策略结合 转化为全民族抗战动力 [21] - 中国共产党在文化抗战中发挥主导性作用 成为军事和文化双领域的中流砥柱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