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icon
搜索文档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奠基之作
四川日报· 2025-10-27 06:37
写作背景 - 适应指导中国革命的需要 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中国社会情况特殊 必须探索自己的道路 而早期革命主要在脱离实际的共产国际指导下进行 导致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1] - 适应肃清教条主义思想根源的需要 为解决党内思想路线斗争问题 特别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路线 其思想根源是不从实际出发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割裂开来[1] - 适应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需要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但党内出现忽视阶级矛盾的右倾机会主义倾向 制定执行正确的统一战线政策需要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1] 核心思想主题 - 论述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从哲学上论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1] - 将认识运动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实践到认识 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第二阶段是从认识到实践 实现从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世界的飞跃[1] - 强调实践的基础性作用 离开实践就不可能产生认识 同时强调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实践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1] 认识运动规律 - 揭示了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通过实践发现真理 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每一循环的内容都进到高一级的程度[2] - 指出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应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2] - 左的错误表现为思想行动超越历史发展阶段 右的错误表现为思想落后于实际 两者共同思想根源是割裂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统一关系[2] 历史与现实意义 - 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思想武器 为创立毛泽东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奠定思想基础 并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2] - 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法宝 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基于其基本观点 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为改革开放奠定思想基础[2] - 奠定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思想基础 新时代创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彰显了实践第一和从认识到实践的核心观点[2]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64场在广西桂林举办 宣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抗战及其意义
新华社· 2025-10-23 21:10
活动概况 - 活动为“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64场,由中宣部宣教局和光明日报社主办,在广西桂林的广西省立艺术馆举行 [1] - 活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抗日战争史研究室主任吴敏超进行主题演讲 [1] - 活动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光明网承办,广西广播电视台和桂林市委宣传部协办,并通过光明网和光明日报客户端进行现场直播 [1] 演讲核心内容 - 演讲主题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抗战及其意义》 [1] - 演讲阐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抗战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重大贡献 [1] - 演讲通过丰富史料文献与鲜活案例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1] 文化抗战的作用与意义 - 文化战线以笔为枪,揭露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的野蛮残暴,点燃广大人民的抗战热情 [1] - 文化战线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理论政策和广大军民奋勇抗战的英雄事迹,产生广泛深远影响 [1] - 文化抗战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激发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1] - 文化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民最终打败强敌、赢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1]
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诠释(书里书外)
人民日报· 2025-10-10 06:22
文章核心观点 - 马列著作在中国的早期翻译与出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两个结合”)奠定了重要基础,是成功的关键法宝 [6] 早期传播与组织建立 - 五四运动期间,李大钊通过《新青年》杂志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观”概念并树起旗帜 [2][3] - 1920年,陈独秀与李大钊秘密筹划建党事宜,即“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同年陈独秀在上海、李大钊在北京分别发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组织和共产党早期组织 [3] 关键著作翻译历程 - 郭大力与王亚南在战乱中坚持翻译《资本论》,1928年首卷译稿毁于战火,1934年重启翻译并于1938年8、9月间首次出版完整三卷中译本 [4] - 成仿吾一生5次翻译《共产党宣言》,跨越1927年、1938年、1945年、1953年及上世纪70年代,最终在中央党校印出结构完整、用语规范的译本 [5] 人物贡献与精神传承 - 李大钊、陈独秀等早期共产主义者倾注心血于马列主义传播,李大钊在白色恐怖中牺牲 [2][3][4] - 翻译工作者如郭大力、王亚南、成仿吾等在极端条件下坚持工作,其译作和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燃灯者” [4][5][6]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深思)
人民日报· 2025-09-27 10:42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 - 文章核心观点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取得历史成就的根本指导思想 [1] -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将马克思主义写在旗帜上,这是其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书写恢宏史诗的根本原因 [1] - 新征程上需要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与应用 - 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 [2] -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把握规律、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2] - 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指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其理论归根到底是为人类求解放、为人民谋幸福 [3] - 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本色,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初心和使命 [3] - 党把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作为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凝聚起磅礴力量 [3]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特征 -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4] -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品格,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 [4] - 在不同历史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包括建立新中国、推进改革开放等一系列历史性成就 [4] 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发展 - 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青春活力的关键在于不断探索新课题、回应新挑战 [5] -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理论创新创造的历史 [5] - 党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 [5] - 新的征程上需要用当代中国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5][6]
任仲平:正义必胜 和平必胜 人民必胜
人民日报· 2025-09-02 10:44
纪念活动与历史意义 - 2025年9月3日将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 [1] - 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 [2] - 抗日战争彻底洗刷近代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转折 [2] 中国共产党领导作用 - 中国共产党号召武装抗日并发表宣言,成为全民族抗战中流砥柱 [3][4] - 全国抗战时期共对敌作战12.5万余次,歼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 [4] - 建立19块抗日民主根据地,解放人口约1亿,后期抗击60%侵华日军和95%伪军 [4] - 提出《论持久战》等战略理论,指引抗战前进方向 [6][7] 国际支持与全球意义 - 中国战场长期牵制日本主要兵力,配合欧洲和太平洋战场战略行动 [14] - 苏联援华航空队、美国飞虎队等20多个国家力量支援东方主战场 [14] - 海外华侨汇款占军费开支总数43%,5年捐献飞机217架 [24] - 抗日战争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南京大屠杀档案成为重要组成部分 [11] 文化精神与民族觉醒 - 《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等文艺作品动员群众打击敌人 [7] - 展现视死如归民族气节,如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英雄事迹 [23] - 南洋华侨3200多名青年归国参战,建立"不沉的补给线" [24] 和平发展与国际贡献 - 中国通过立法确立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和国家公祭日 [18] - 2025年国际调解院公约在香港签署,33国成为创始成员国 [19] - 中国是唯一将和平发展写入宪法和党章的大国,未主动挑起战争冲突 [19] - 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全球军队民众伤亡超过1亿人 [20] 现代化进程与发展规划 - 2025年收官"十四五"规划,进入夯实基础全面发力关键时期 [28] -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8]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各国提供新机遇,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29]
保持战略定力 坚定必胜信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时代启示之三
新华社· 2025-08-28 22:33
抗日战争历史意义 - 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中华儿女以5098个昼夜的浴血奋战赢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 [1] - 抗日战争经过战略防御 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指导原则 [3] - 东北抗日联军14年斗争艰苦程度中国历史空前未有 中国共产党始终同爱国党派团体共同维护团结抗战大局 [5] 战略定力与治理智慧 - 敌后抗日根据地牵制三分之二以上侵华日军和95%伪军 为抗战胜利作出决定性贡献 [7] - 脱贫攻坚战8年时间使近1亿人脱贫 动用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 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及数百万村干部 [9] - 中国共产党通过连续5次"治安强化运动"应对华北复杂局势 采用麻雀战 地道战 地雷战等战法 [7] 自主发展道路 - 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八路军第三五九旅通过屯田垦荒将"烂泥滩"变为"陕北好江南" 体现自力更生精神 [11] - 中国成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 从"两弹一星"到科技自立自强坚持独立自主发展道路 [11]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300多项改革举措 从改革开放到全面深化改革持续向深水区推进 [15] 区域发展与战略布局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通过6年三场座谈会系统推进 实现宜粮则粮 宜农则农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17] - 重庆从抗战时期被轰炸城市转型为中国内陆开放桥头堡 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枢纽 [13] - 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等系统性布局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7]
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专题研学活动
南京日报· 2025-07-02 09:48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主要围绕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学习活动和相关展览展开,不涉及公司和行业的具体信息。因此,按照要求,不输出相关内容。
青”火传薪 “马”步深耕——记国网湖南电力2025年“青马工程”示范培训班
中国能源网· 2025-06-27 20:36
青马工程培养体系 - 公司实施"青马工程"已进入第五年,累计培养青马学员259名,示范带动各级培养3106名学员 [3] - 2025年创新开设4类专项培训班:"30岁及以下小青马班"、"科技人才青马班"、"班组长青马班"、"综合青马班" [3] - 采用"12天集中培训+1年岗位跟踪"的双轨培养模式,通过"理论夯基+实践淬炼"实现学用互促 [3] 理论学习体系 - 理论教育与党性教育占总课时70%,重点聚焦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论和党的创新理论 [8] - 采用"理论讲+思想汇"形式,通过历史故事(如左权将军事迹、援疆干部陈书国案例)和一线员工实践案例增强感染力 [8] - 建立"讲授式+讨论式+展示式"多维学习场景,包括原著围读会、青年读书班等创新形式 [15][18] 实践教学创新 - 设置"单线+双线"实践课堂:全体学员参观新型电力系统创新中心和政治文化馆 [12] - 按专业分班实践:"科技人才青马班"考察比亚迪超级工厂,"小青马班"研习岳麓书院红色文化 [13] - 要求学员完成实践性课题论文,优秀成果将在下届青马班发布 [15] 培养成效与目标 - 五年来培养的学员在电网各战线发挥骨干作用,带动更多人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8] - 通过"一课题+一围读+一读书班"机制推动理论内化,促进学员成为"引领风尚"示范者 [15] - 最终目标是培育兼具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的青年骨干,支撑电网高质量发展 [3][18]
“两个结合”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方法论
中国青年报· 2025-05-04 09:12
文章核心观点 “两个结合”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方法论,从“第一个结合”到“第二个结合”是方法论的推进,构成求是创新的综合方法论,能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 [1][5][9] “第二个结合”的意义 - “第二个结合”巩固道路根基、文化主体性并打开创新空间,成就文明、文化与创造的主体性,是树立文化创造主体性的方法和途径 [2] “两个结合”的关系 - “第一个结合”是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针对理论教条的思想解放,解放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方法,是实事求是的方法论 [3][4] - “第二个结合”是在实践客观性前提下进一步解放实践主体性和创造性的产物,破除多种教条,是守正创新的方法论 [5] - 从“第一个结合”到“第二个结合”是从实事求是到守正创新的方法论推进,“两个结合”构成求是创新的综合方法论 [5] “两个结合”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表明其是实践真理,“两个结合”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方法论 [7][8][9] -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实践的真理体系,是关于实践客观性、主体性和创造性相统一的实践总体的知识,是实事求是、守正创新的知识论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