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治沙

搜索文档
(活力中国调研行)从“黄沙围城”到“金镶绿玉”:科尔沁沙地的逐绿之旅
中国新闻网· 2025-09-02 15:32
生态治理成效 - 科尔沁沙地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实现双减 3000多万亩严重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3] - 森林覆盖率从1978年89%提升至1949% 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6486%[3] - 科右中旗完成59万亩裸露沙地治理 森林覆盖率与草原植被盖度分别达1854%和7638%[5] 技术突破与创新 - 采用深栽浅埋种植法使苗木成活率从50%提升至90%以上 节省水资源超50%[3] - 治沙方式从人工挖坑升级至无人机运输和稻草固沙机作业 实现智慧治沙转型[5] 经济效益转化 - 栽培35万亩锦绣海棠经济林 果品销往东南亚国家[5] - 治沙经济林年产值近5亿元人民币 实现生态治理与经济效益双赢[5] 治理历程与范围 - 通辽市1978年启动三北防护林工程 2014年实施千万亩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工程[3] - 科右中旗2012年开始绿色突围 原有沙地402万亩[5]
青春植新绿 大漠绘丹青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25 14:29
治沙成就 - 磴口县三北治沙青年突击队在乌兰布和沙漠东侧建起308里防风固沙林带,保障河套灌区粮食安全、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3] - 磴口县林草覆盖度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04%提升至39.1%,建成"塞上江南" [14] - 磴口县各类生态治理和沙产业经营主体达90余家,年产值突破10亿元 [12] 治沙技术 - 探索出黏土、柴草压沙办法,使用冷藏苗避风造林技术实现一年四季造林 [5][9] - 应用无人机航拍、遥感监测、大数据分析等现代科技手段,发展"智慧治沙" [8][9] - 采用窄林带、小网格、低耗水的农田防护林技术模式,推广至新疆、甘肃等地 [9] 光伏治沙 - 发展"光伏+生态治理"模式,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光伏板间距和高度优化为植物留出生长空间 [11] - 光伏板下种植梭梭并接种肉苁蓉,预计每亩可实现产值2000多元 [12] - 形成"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治沙改土、带动乡村振兴"四位一体循环产业发展模式 [12] 树种培育 - 沙林中心引进上百个杨树品种,选育出抗天牛的沙林杨 [14] - 培育多个沙棘品种,通过缠塑料膜、铺设红土等措施提高存活率 [15] - 在乌兰布和沙漠开展500亩沙棘示范种植,栽植4个品种4万余株 [15] 历史传承 - 1950年代首任县委书记杨立生组织成立第一支治沙青年突击队,建成308华里防护林 [5] - 新时代青年突击队结合工程固沙+灌木造林+封育等方式打造新"308锁边林带" [9] - "大漠愚公"谢恭德坚持植树造林40年,让5000亩沙漠披上绿装 [6]
新华全媒+丨给塔克拉玛干沙漠织完“绿围脖”,新疆又在做什么
新华网· 2025-06-17 17:31
环塔克拉玛干沙漠生态屏障建设 - 全长3046公里的环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阻沙防护带实现锁边合龙 标志着全球最长环沙漠生态屏障正式形成[1] - 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防沙治沙工作 并提供包括防沙治沙用地"应保尽保"和矿化度2克/升以上地下水开采不计入指标等"沙九条"政策支持[1] - 企业享受土地租赁金减免50%和税收优惠后 前5年治沙成本降低30% 后续肉苁蓉收益完全覆盖投入[1] 企业参与治沙项目进展 - 唐农万物(且末)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计划种植沙棘、蛋白桑等4200亩 打造荒漠化治理基地[1] - 且末县富源农林公司通过政策支持实现治沙成本降低和后续收益覆盖[1] - 新疆阗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取"乔灌结合、乔药结合、灌药结合、林药间作"新模式试种37种中药材[3] 科技创新提升治沙效率 - 智慧治沙平台通过200多个监测点实时监测土壤湿度、风速、植被覆盖率等数据 实现精准调度滴灌系统使节水率提升40%[1] - 策勒县引进智能种植机器人每天可精准栽种15亩罗布麻 成活率比人工提升27%[2] - 阿克苏地区研发的全自动草方格机械将传统治沙工序效率提升5倍 成本降低40%[2] 沙产业经济发展 - 于田县肉苁蓉产量达到4万吨 占全国产量的85% 40多家相关合作社和企业带动就业1万余人[2] - 苦咸水利用技术突破使矿化度3000毫克/升地下水净化为灌溉用水 每吨处理成本仅2.1元[2] - "芦苇沙障+黏土固沙"组合拳使流沙固定成本降低60% "深浅沟交替灌溉"法将酸枣幼苗成活率从65%提升至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