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治沙

搜索文档
从“红色公牛”到“绿色长城”:乌兰布和沙漠变形记
中国新闻网· 2025-09-15 17:33
从"红色公牛"到"绿色长城":乌兰布和沙漠变形记 中新网巴彦淖尔9月15日电 题:从"红色公牛"到"绿色长城":乌兰布和沙漠变形记 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 站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刘拐沙头观景台,脚下是连片的梭梭林,绿意沿着沙丘起伏蔓延。 很难想象,这里曾是被称为"红色公牛"的狂暴沙海——我国八大沙漠之一的乌兰布和沙漠。 乌兰布和沙漠曾常年吞噬良田、摧毁房屋,新中国成立初期,每年向黄河输沙达7000多万吨,像一盆悬 在母亲河头顶的沙子,时刻威胁着黄河安澜与华北生态安全。如今,经过一代代人的奋斗,这片沙漠正 上演着从黄沙滚滚到绿富同兴的蜕变。 治沙接力:筑起200公里"绿色屏障" "过去那风沙才叫厉害,一场沙尘暴刮起来,三天都看不见日头。"土生土长的磴口县老人李存福的记忆 里,沙漠曾是当地最大的噩梦。 作为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巴彦淖尔市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向沙漠宣战,通过防、治、用、 养多措并举,构建起自然保护地、封沙育草区、防风阻沙区、农田防护林网"四位一体"的治沙体系。 "以前沙进人退,如今沙窝窝变成了金窝窝。"这是当地百姓对沙漠变化的直观感受。在蒙能160万千瓦 光储+生态治理项目区,蓝色 ...
5年防沙治沙超6500万亩,内蒙古付出了哪些努力?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15 14:05
"十四五" 期间,内蒙古始终把防沙治沙和"三北" 工程攻坚战放在重要位置。近五年时间,内蒙古累计完成"三北"工程建设任务超一亿亩,防沙治沙超过 6500万亩。 在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的阿拉善盟,黄河流经阿拉善盟约80公里,每年需要从这里带走约1亿吨的泥沙,这些泥沙大多是来自于沙漠乌兰布和。相传这片沙 漠曾经是驼盐古道的必经之地,因流沙、沙尘暴频发,常有商队不幸坠河,当地百姓也给这里起了一个特殊的名字——阎王鼻子。 从卫星地图上看,如今"阎王鼻子"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道绿色的锁边林草带成为沙漠与黄河之间的生态屏障。2022年,阿拉善启动了黄河上中游阻沙 入河生态修复工程,对"阎王鼻子"及周边1.1万亩区域进行水沙一体化治理。如今,项目区植被覆盖率达到84%以上,每年阻止约150万吨流沙进入黄河,成 为黄河西线重要的"守沙"要塞。 十大孔兑流经三种地形地貌,其中砒砂岩占流域面积的五成左右,横亘其中的库布其沙漠占据三成左右。当地曾统计:十大孔兑每年将2700多万吨的泥沙带 入黄河,是黄河上游名副其实的"泥龙头"。 淤地坝起到拦泥蓄水的作用。当上游的洪水来到这里,首先会被淤地坝拦截,泥沙下降,水流则通过坝顶的溢洪槽 ...
奋进的中国 我们的“十四五” | “蓝绿”交织 喜看昔日沙海蜕变成今日绿洲
央视网· 2025-09-14 14:35
防沙治沙工程进展 - 内蒙古近五年累计完成"三北"工程建设任务超1亿亩 防沙治沙超6500万亩 [1] - 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作为三大标志性战役之一 聚焦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 [1] 阿拉善盟生态修复成效 - 乌兰布和沙漠区域年泥沙流失量约1亿吨 威胁黄河生态 [4] - 2022年启动1.1万亩阻沙入河工程 植被覆盖率提升至84%以上 [6] - 年阻止约150万吨流沙进入黄河 成为西线重要生态屏障 [6] 鄂尔多斯水土流失治理 - "十大孔兑"年入黄泥沙量2700万吨 砒砂岩占流域面积50% [12] - "十四五"期间新建271座淤地坝 实现分级沉降拦泥蓄水 [12] - 西柳沟入黄泥沙量从1550千克/立方米锐减至195千克/立方米 [14] - 森林覆盖率从10.19%提升至28.9% 植被覆盖度从64.4%升至78.8% [14] 光伏治沙协同发展 - 库布其沙漠建设400公里长"光伏长城" 年均发电量2000亿度 [17] - 同步实现生态治沙300万亩 形成光伏-种植-养殖循环模式 [17] - "十四五"期间实施风光一体化工程2727万千瓦 治理沙化土地238.88万亩 [19] 分区治理策略 - 上游丘陵区植树种草增强水土保持 中游风沙区防风固沙 下游平原区提升防洪能力 [14]
内蒙古能源集团主导实证 BC组件领跑光伏治沙新赛道
新华财经· 2025-09-12 16:09
项目概况 - 内蒙古能源集团在乌兰布和沙漠边缘主导光伏治沙实证项目 位于磴口县的蒙能百湖光伏电站占地2.3万亩并建立实证平台 [1] - 项目地处光资源富集区 年日照时数约3000小时 但面临少雨 蒸发量大和风沙频繁等严苛环境挑战 [1] 技术对比 - 实证平台首次在沙土地面场景对比隆基BC二代技术Hi-MO 9组件与传统TOPCon组件 [1] - 2025年4月至7月数据显示 BC组件单千瓦发电量较TOPCon高出2.45% 单位面积发电量高出9.05% [1] - 在6月份14天阴雨天气中 BC组件实现全月30天单日发电量均高于对照组件 月累计单千瓦发电增益达2.44% [1] 行业意义 - 该项目为沙漠地区光伏项目建设与技术选型提供宝贵数据支撑 [1] - 技术落地代表沙漠光伏项目的新解决方案 为大型光伏治沙项目提供关键决策依据 [1] - 为我国"沙戈荒"地区新能源基地建设运营树立技术标杆 [1]
从“碗底有沙”到“眼底尽绿” 内蒙古上演“绿色嬗变”
中国青年报· 2025-09-07 07:19
核心观点 - 内蒙古自治区通过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模式成功将荒漠转化为绿洲显著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并减少入黄泥沙量 [1][2][4] - 光伏治沙、梭梭树嫁接肉苁蓉等新技术应用实现生态修复与经济效益双赢为黄河流域治理提供可复制方案 [1][2][3][4] - 治沙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日均治沙4万亩2024年日均治沙6万亩2024年上半年完成防沙治沙超1550万亩 [4] 治理模式与技术应用 - 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方式先通过水土保持工程固定流沙再推进植树种草并引入光伏治沙技术 [2] - 引入管道输水新技术将水输送至沙漠腹地为生态治理提供持续水源植被养护依赖7至9月集中浇水 [2] - 试验新型高产种植模式通过提高单位用种量、精准播种和机械参与将7000亩种植规模浓缩至200-300亩实现产量不降效益提升 [4] 资金投入与治理成效 - 达拉特旗2022年投入约1.66亿元2023年投入约1.51亿元用于十大孔兑综合治理包括水土保持工程、植被恢复和新技术应用 [2] - 入黄泥沙量从年均2700万吨降至400万吨区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得到有效控制 [2] - 黑赖沟区域沙尘暴天数从每年20多次降至每年四五次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 [1] 经济效益与产业发展 - 梭梭树嫁接肉苁蓉技术带来经济效益试验田300多亩第一年嫁接第二年实现经济收益五六万元 [3] - 组织牧民成立合作社实现利益最大化成员从3户增至15户推动梭梭苁蓉产业技术升级与精细化运营 [3][4] - 宗别立镇建成40多万亩梭梭苁蓉产业基地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4] 社会参与与青年返乡 - 返乡青年参与治沙工作通过经济效益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共同建设家园 [3][4] - 治沙工作代际传承经济效益逐渐显现使更多牧民主动加入治沙合作社 [3][4]
甘肃如何在沙漠养了50万头羊?
36氪· 2025-09-01 17:58
这片在蓝色光伏板下奔跑着「光伏羊」的奇迹牧场,这不仅仅是一个能源项目或环保工程。在更深层次,它是我们用自己的智慧,将看似矛盾的工业发展 与生态修复,完美地融合成一个箭头向上的绿色循环。 上次刷到这么一个视频,底下评论有网友问:这是国外的吗?感觉好先进啊! 底下有人回复他:你查查,中国的。 这位网友立马又提问:那会不会很影响生态环境啊! 面对这种双标的质疑,另一位网友耐心解释道: 「不会,沙漠日照充足,底下一堆可以随太阳移动的是镜子,光照到珠子上行成上千度的高温来发电。」 这个解释没错,利用太阳能来发电,这确实是光伏发电的原理。 但是,在我看来,这个回答还可以更理直气壮,那就是: 这些装置,对环境的影响确实非常大。其中最大的影响,就是会让荒漠变成绿洲。 没错,是荒漠变成绿洲。 事实上,以甘肃为代表的光伏发电产业,不仅没有破坏环境,反而促成了一场巨大的生态修复。它把荒无人烟的沙漠,改造成了水草丰美的牧场。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光伏发电是如何将荒漠一步步变回牧场的。 01 甘肃的特产,不仅是兰州牛肉面和天水麻辣烫,还有可以无限刷副本的太阳能。 甘肃的戈壁滩地形非常平坦,常年日照充足,所以特别适合光伏发电。 在今天 ...
活力中国调研行|一张光伏板的沙漠“追光”记
新华社· 2025-08-31 08:51
光伏产业链技术优势 - 内蒙古鑫元硅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采用自主研创硅烷流化床工艺 生产颗粒硅 相较于传统工艺省掉精馏和尾气处理环节 生产电耗和成本显著下降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1] - 颗粒硅是由石英砂经过高温燃烧等复杂工序提炼生成的高纯多晶硅 系光伏全产业链中技术含量最高的生产环节之一 [1] - 包头市已集聚70多家光伏企业 形成包含硅料 拉棒 切片 组件在内的完整光伏全产业链 [1] 大型光伏项目规模效益 - 华电内蒙古腾格里"沙戈荒"新能源基地200万千瓦光伏项目已投产 覆盖面积约5.38万亩 [2][4] - 项目年发电量可满足130万户家庭用电需求 [2] - 腾格尔沙漠项目采用数百万张光伏板集中布局 形成由深蓝浅蓝两色光伏板组成的巨大骆驼造型工程景观 [1][4] 光伏治沙生态效益 - 光伏阵列通过支架深入沙层形成天然固沙桩 板间沙障锁住水分 使耐旱植物得以扎根 [4] - 光伏板遮挡烈日使蒸发量大幅降低 同时降低风速形成独特荒漠小气候 现场野生植物最高长至一米多高 [4] - 乌兰布和沙漠基地采用"光伏+梭梭""光伏+四翅滨藜""光伏+引黄滴灌"模式 实现板上发电 板间种植 产业跟进循环产业模式 [5] 社会经济效益 - 光伏项目建设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缓解当地就业压力 附近农牧民通过用地流转 踏勘向导 农家乐等方式实现收入转型 [7] - 沙漠光伏"蓝海"成为旅游打卡点 推动当地从"靠天吃饭"向"幸福可期"转变 [7] - 内蒙古通过科技创新和绿色转型 使沙漠从不毛之地变为清洁能源基地和生态修复阵地 [7]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一张光伏板的沙漠“追光”记
新华网· 2025-08-31 07:26
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 包头市集聚70多家光伏企业形成包含硅料 拉棒 切片 组件在内的完整光伏全产业链 [1] - 华电内蒙古腾格里"沙戈荒"新能源基地200万千瓦光伏项目已投产 覆盖面积约5.38万亩 [2][4] - 项目年发电量可满足130万户家庭用电需求 [2] 技术创新与成本优势 - 内蒙古鑫元硅材料科技采用自主研创硅烷流化床工艺 省掉精馏 尾气处理等环节 [1] - 新工艺使生产电耗和成本显著下降 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1] - 颗粒硅是由石英砂经过高温燃烧等复杂工序提炼生成的高纯多晶硅 为光伏产业链技术含量最高环节之一 [1] 光伏治沙生态效益 - 光伏阵列织就固沙大网 光伏支架深入沙层成为天然固沙桩 [4] - 板间铺设沙障锁住水分 光伏板遮挡烈日使蒸发量大幅降低 同时降低风速改善植物生存环境 [4] - 乌兰布和基地采用"光伏+梭梭""光伏+四翅滨藜""光伏+引黄滴灌"模式推进板上发电 板间种植的循环产业模式 [5] 经济社会综合效益 - 沙漠光伏项目成为旅游打卡点 项目建设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缓解当地就业压力 [6] - 附近农牧民通过项目用地流转 踏勘向导 开农家乐等方式实现收入来源多元化 [6] - 光伏治沙开启现代版"点沙成金" 让沙漠变为清洁能源基地和生态修复阵地 [6]
“光伏长城”让“死亡之海”变能源绿洲
新华社· 2025-08-28 09:32
项目规模与建设进展 - 库布其沙漠鄂尔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于2022年12月开工建设 已建成并网发电先导工程一期和二期各100万千瓦光伏项目 总计200万千瓦 [1] - 200万千瓦光伏项目共架设387万块光伏板 覆盖沙漠面积6.3万亩 [1] - 项目规划总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 包含光伏800万千瓦 风电400万千瓦 光热20万千瓦及配套火电400万千瓦 [3] - 目前库布其沙漠"光伏长城"治沙带已建成光伏装机1002万千瓦 实现光伏治沙70万亩 在建项目2977万千瓦 [3] - 拟批复两个"沙戈荒"大基地规划光伏装机1600万千瓦 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光伏治沙300万亩 [3] 生态治理模式 - 采用"光伏+生态治理"建设模式 实现板上发电 板间板下统筹生态修复 经济作物与造林绿化 [2] - 光伏板遮蔽阳光直射使地表水蒸发量降低 有效降低风速 改善板下植物生存环境 [2] - 利用煤矿疏干水通过滴灌技术解决植物灌溉难题 结合太阳能水泵与精细滴灌技术 [2] - 光伏治沙带与420公里锁边林带深度融合形成"双层防护网" 有效阻止风沙北侵 [4] - 沙漠治理率预计到2024年底达到50% 构筑绿化带 淤地坝 光伏治沙带 锁边林四道防线 [4] 资源条件与区位优势 - 库布其沙漠总面积约1.41万平方公里 土地资源丰富 年平均日照时数2000小时 太阳能资源充足 [2][3] - 项目通过蒙西至京津冀±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外送电力 建成后年输送清洁能源约360亿千瓦时 [3] - 年减排二氧化碳1600万吨 治沙带总长约400公里 平均宽度约5公里 [3] 社会经济影响 - 光伏项目带动周边村庄建设高标准农田1万多亩 土地流转使每亩地增收900元 [5] - 光伏电站带动旅游业发展 "骏马图"电站吸引游客促进农家乐消费 [5] - 鄂尔多斯在2024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方大会分享光伏治沙经验 提供生态与经济双赢的中国方案 [5]
(活力中国调研行)在沙地里“追风逐日”:从“金色沙海”到“绿色蓝海”
中国新闻网· 2025-08-24 19:20
光伏治沙模式 - 光伏治沙采用板上发电 板下修复 板间种植模式 实现发电 农业增收 治沙三合一成效 [3] - 光伏板降低地表风速20%-30% 减少风蚀 稳定沙土 板下种植耐旱植物固定沙土 [3] - 项目区播种草籽使绿地成活率达90%以上 植被阻止沙化蔓延 改善生态环境 [3] 项目规模与效益 - 科右中旗与中广核签订300万千瓦风光一体化项目 包括140万千瓦风电和160万千瓦光伏 [5] - 一期建设30万千瓦光伏和20万千瓦风电 2024年完成治沙面积13.5万亩 [5] - 利用光伏板间闲置土地种植2万亩优质牧草 预计年产干草7000吨 为畜牧业提供牧草 [5] 生态保护措施 - 在电力线路铁塔安装迎鸟架 可供80对大型水鸟栖息繁殖 降低线路故障率 [7] - 加装绝缘子护罩和迎鸟架 解决鸟类排泄物导致的闪络 不影响鸟类栖息 [7] - 定期巡视鸟类栖息情况 分类分级制定措施 保障生态和谐共生 [7] 经济效益 - 光伏+帮扶模式使阳光变真金白银 芒来嘎查63户212人获征地补偿金610万元 人均2万多元 [5] - 牧民在光伏项目区务工 每年工作2-3个月 日薪300元 增加农闲收入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