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班车效应

搜索文档
香港保险市场投保热,什么原因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04
近期,香港保险市场热度持续走高。香港保监局最新公布的2025年首季临时统计数字显示,2025年第一 季度,全香港长期业务新单保费934亿港元,相比2024年同期新单保费652亿港元,上升43.1%,这一数 据刷新了自2001年香港保监局公布数据以来的最高季度保费数据。 尽管香港保监局当前因正全面检视非本地保单持有人投保资料收集的范围及准则,暂未发布有关内地访 客的分项统计数字。但2024年临时统计数字显示,源自内地访客的新造保单保费为628亿港元,同比上 升6.5%,占个人业务总新造保单保费28.6%,成为推动香港保险市场增长的关键力量。 政策调整催生"末班车"效应 长期以来,香港保险市场凭借多元优势对内地金融消费者保持着强劲吸引力。2025年上半年,香港保险 市场更是迎来一波集中投保高峰。这一热潮的背后,与香港保监局今年2月发布的《分红保险利益说明 演示利率上限应用说明》密切相关。该文件规定自今年7月1日起,港元分红保单演示利率上限由原有水 平下调至6%,非港元分红保单演示利率上限为6.5%。 尽管香港保监局表示,此次调整政策旨在通过设立演示利率上限,规范市场秩序,遏制过度激进的投资 回报演示和销售行为。这 ...
香港保险市场投保热,什么原因?
金融时报· 2025-08-06 17:18
长期以来,香港保险市场凭借多元优势对内地金融消费者保持着强劲吸引力。2025年上半年,香港保险 市场更是迎来一波集中投保高峰。这一热潮的背后,与香港保监局今年2月发布的《分红保险利益说明 演示利率上限应用说明》密切相关。该文件规定自今年7月1日起,港元分红保单演示利率上限由原有水 平下调至6%,非港元分红保单演示利率上限为6.5%。 政策调整催生"末班车"效应 尽管香港保监局表示,此次调整政策旨在通过设立演示利率上限,规范市场秩序,遏制过度激进的投资 回报演示和销售行为。这一举措有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香港保险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但这一 政策不可避免地催生了"末班车"效应,大量投保人赶在调整前集中投保,进一步推动香港保险市场热度 攀升。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近年来,香港保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部分保险公司在分红保单演示利率方面存在 过度竞争现象。某些机构采用过于乐观的回报预测来吸引客户,却未能充分揭示非保证回报部分的潜在 波动和风险。这种市场行为可能导致实际回报与预期出现较大偏差,影响投保人的权益。 随着内地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的逐步下调,高净值人群投资需求依然旺盛,而香港多元货币保单恰好契 合其分散化财富管理 ...
保险预定利率降至2%及以下 “末班车效应”下多款产品受追捧
中国经营报· 2025-08-03 22:57
行业动态调整机制 -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公布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 99% 连续两个季度低于现行2 5%上限 触发调整机制[1] - 多家险企已公告调整新备案产品预定利率 普通型从2 5%下调至2% 分红型从2%下调至1 75% 万能型最低保证利率从1 5%下调至1% 8月31日前完成切换[1] - 这是行业建立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以来首次触发利率下调[2] 调整规则与幅度 - 监管规定预定利率最高值取0 25%整倍数 当连续2季度高于研究值25个基点及以上时需下调 2个月内完成产品切换[3] - 普通型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从2 5%下调至2% 万能型最低保证利率最高值从1 5%下调至1% 均下调0 5%[3] - 分红型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仅下调0 25%至1 75% 为后续产品开发留空间[4] 市场反应与产品趋势 - 预定利率下调导致"末班车效应" 8月出现2 5%产品销售小高峰[2] - 增额终身寿险搭配万能账户或分红账户 以及高现价年金险如"快返年金"受市场欢迎[6] - 2025年上半年新推出分红险259款 占寿险新产品总量33% 头部公司如中国人寿分红险首年期交保费占比达51 72% 平安人寿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增长170%[8] 产品收益与成本影响 - 预定利率调整不影响已投保保单 但新产品收益将下降 如100万元投入40年收益差距可达44 7万元减少41%[7] - 长期保障型保险保费或将上涨 如终身重疾险预估最高涨30%[7] - 险企转型浮动收益产品如分红险 可降低负债成本 维持利差空间[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