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长期重疾险
icon
搜索文档
首提分红型产品、试点组合销售,健康险更大想象空间被打开
北京商报· 2025-09-30 22:06
政策核心目标 -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推动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旨在以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服务健康中国战略 [1] - 目标到2030年,形成满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多样化需求的多层次健康保险市场格局,并进一步发挥健康保险在国家健康保障体系中的作用 [1] 产品创新与改革 - 支持监管评级良好的保险公司开展分红型长期健康保险业务,该产品在提供基础疾病保障的同时赋予保单储蓄和投资属性,以缓解消费者对"保费白交"的顾虑并提升长期保障吸引力 [4][6] - 支持开展个人账户式长期医疗保险业务,试点健康保险与人寿保险组合销售,丰富服务形态 [4] - 及时修订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定期开展疾病发生率检视并更新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使重疾险与时俱进 [2] - 积极对接护理需求,提供现金给付与护理服务相结合的保险服务,全面开展人寿保险责任与护理支付责任转换业务,扩大失能收入损失保险覆盖人群 [2] 产业协同与健康管理 - 构建"事前预防、事中管理、事后保障"相结合的新型健康服务保障体系,支持通过提供医疗、康复、护理等服务形式履行健康保障责任 [3] - 促进健康保险与医疗、医药深度融合,支持与药械企业建立联动合作机制,探索按市场化原则自主协商谈判、按疗效付费等创新药械多元化支付方式 [3] - 加强保险公司健康服务网络建设,推进大健康产业协同发展,助力卫生健康事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突破 [3] - 支持监管评级良好的健康保险公司试点提高健康管理在健康保险产品净保费中的成本分摊比例上限 [4] 行业能力建设与监管 - 加快推进健康保险数智化转型,规范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手段以优化承保理赔流程、提升产品开发科学性和费率厘定精准性 [6] - 强化投诉源头治理,加大投诉处理力度,严厉打击恶性竞争、销售误导、不合理拒赔等行为,规范市场秩序 [6] - 政策对保险公司的资金实力、精算定价能力、健康管理服务网络搭建及风险管控水平提出高要求,预计将导致市场"强者更强" [7] - 金融监管总局下一步将加快研究出台浮动收益型健康保险等配套业务细则,并强化健康保险业务监管 [7]
进入“百元保百万”时代 杠杆率改变能否重构重疾险市场?
北京商报· 2025-09-24 23:27
重疾险市场演变 - 重疾险曾是健康险市场的核心产品,支撑保险公司的利润与价值,但目前已逐渐被边缘化 [1] - 市场转折点为2021年重疾险新旧定义切换,自2021年2月起行业开始销售基于新规范的产品 [1] - 新旧定义切换时保险公司狂售老款产品,重疾险迎来高光时刻,但切换后产品销售呈现断崖式下滑,至今未能走出低谷 [1] 新兴短期重疾险产品 - 近期多个互联网保险平台联合保险公司推出百元买百万保额的短期重疾险,如蚂蚁保联合众安保险推出“健康福·百万重疾(保1年)”,首信保险代理联合泰康在线推出“安心保·百万重疾险” [2] - 产品形态以高保额低保费为卖点,主要为一年期产品,例如30岁有社保男性选择100万保额基础责任方案,月缴保费仅79元,附加轻/中症保障后月缴保费仍控制在100元以内 [2] - 产品保障包括160种重疾确诊即赔50万元现金用于收入补偿及康复支出,同时提供0免赔的50万元重疾医疗保险金,覆盖住院、手术及靶向药等费用 [2] 短期重疾险的市场作用与影响 - 短期重疾险缓解了重疾险“贵”的问题,使保障惠及更多人群,特别是通过互联网流量扩大客户群体和保险覆盖面 [3] - 此类产品让更多人接触和认识保险,为保险公司培育未来潜在客户,并提供低成本获客场景,便于后续营销其他保险产品 [3] 短期与长期重疾险核心差异 - 长期重疾险保障期限为20年、30年或终身,是市场主流,定价采用均衡保费方式,缴费期内年保费不变 [4] - 短期重疾险在客户年轻时保费较低,但随年龄增加保费水平快速上涨,且存在年龄增大后因健康状况变化可能需加费承保或遭遇拒保的风险 [4] 不同产品的适用人群 - 长期重疾险主要适合家庭经济支柱、预算较充足和健康风险保障需求较高的人群 [5] - 短期重疾险主要适合资金相对紧张的人群、有特定重疾保障需求的人,如刚工作的年轻人或希望获得恶性肿瘤保障的带病人群 [5] 短期重疾险的市场前景 - 业内普遍认为高杠杆短期重疾险难以成为市场主流,原因包括件均保费有限致保险公司难主推,以及保费随年龄增长和续保不确定性难以满足长期保障需求 [6] - 长期重疾险被视为大多数家庭健康保障的基石,其“终身保障+储蓄功能”不可替代,尤其对家庭支柱和高负债人群至关重要 [6] - 未来长期重疾险需转型,如融合健康管理服务、细化分层设计,以适应医疗成本上升和消费需求变化 [6]
进入“百元保百万”时代,杠杆率改变能否重构重疾险市场?
北京商报· 2025-09-24 21:05
市场格局演变 - 重疾险曾是健康险市场的核心产品,支撑保险公司利润与价值,但目前已逐渐被边缘化 [1] - 惠民保、百万医疗险等产品以较低保费和广泛保障范围兴起,对重疾险市场形成围剿之势 [1][3] - 2021年重疾险新旧定义切换后,产品销售出现断崖式下滑,市场持续低迷至今未能走出低谷 [3] 短期重疾险产品特征 - 近期多个互联网保险平台联合保险公司推出百元买百万保额的短期重疾险,例如蚂蚁保联合众安保险推出的“健康福·百万重疾(保1年)” [3] - 产品以高保额低保费为卖点,主要为一年期产品,30岁有社保男性选择100万保额基础责任方案月缴保费仅79元 [4] - 产品保障涵盖160种重疾确诊即赔50万元现金,同时提供0免赔的50万元重疾医疗保险金覆盖住院、手术及靶向药等费用 [4] - 短期重疾险可缓解重疾险价格高的问题,通过互联网流量扩大客户群体和保险覆盖面,为保险公司提供低成本获客场景 [4] 短期与长期重疾险对比 - 长期重疾险保障期限20年、30年或终身,采用均衡保费定价,缴费期内每年保费不变 [5] - 短期重疾险年轻时保费较低,但随年龄增长保费快速增加,且存在因健康状况变化导致加费承保或拒保的续保风险 [5][6] - 长期重疾险适合家庭经济支柱、预算充足及健康风险保障需求高的人群,短期重疾险适合资金紧张者或有特定需求人群如刚工作的年轻人 [6] 短期重疾险市场前景 - 业内普遍认为高杠杆短期重疾险虽具价格优势,但难以成为市场主流,因其件均保费有限且续保不确定性难以满足长期保障需求 [7] - 长期重疾险被视为大多数家庭健康保障的基石,其终身保障加储蓄功能不可替代,尤其对家庭支柱和高负债人群至关重要 [7] - 未来长期重疾险需转型,例如融合健康管理服务、细化分层设计,以适应医疗成本上升和消费需求变化 [7]
手回集团发布2025年中期业绩公告 总保费同比增长25.7%
证券日报· 2025-08-26 22:28
核心观点 - 公司把握人身险预定利率政策调整的行业转型机遇 推动产品结构与业务模式持续优化 实现保费收入与利润的显著增长 [1][4] - 公司总保费收入达约人民币49亿元 同比增长25.7% 期内利润达6.64亿元 同比增幅超过900% [4] - 公司总资产增至约人民币22亿元 较2024年末增长18.5% 现金等余额合计7.91亿元 较2024年底增长28% [2] 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一、第二季度首年保费与收入均实现两位数以上环比增长 [1] - 长期重疾险首年保费约2.27亿元 同比增长30.7% [1] - 分红类产品首年保费2.41亿元 同比大幅增长147.7% 对应收入增长超过100% [1] 业务运营 - 累计服务投保用户已超380万名 合作业务伙伴超1300家 签约代理人规模突破2.9万人 服务覆盖全国15个省级行政区 [2] - 智能理算系统处理"闪赔"案件超1.5万件 平均理赔时效仅0.27天 客户满意度达99% [2] - 产品交付效率提升50%以上 [1] 科技赋能 - AI产品配置平台全面上线 实现产品参数化敏捷配置 [1] - 自研AI多模态质检、鹰眼核验、创信闪录等系统全面应用于合规管理、客户服务及风险控制环节 [1] - AI保单托管、智能问答引擎及外呼机器人等多类技术应用已在多业务场景落地 [1] 战略布局 - 持续迭代明星IP产品 重点发力定制化分红险及企业险布局 [2] - 深化线上线下渠道融合与优质代理人培养 [2] - 通过科技赋能打造业界领先的智能核保、顾问与服务系统 [2] - 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探索新的增长空间 [2]
健康险保费增速“不同天”:寿险几近停滞 财险仍增9%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1 20:44
健康险保费收入增长态势 - 2025年上半年健康险原保险保费收入6223亿元 同比增长2.32% [1][3] - 增速低于保险业整体5.04%的增长率 [1][3] - 延续自2019年以来的增速放缓趋势 [1][2] 健康险市场发展历程 - 规模从2014年1587亿元增长至2024年9773亿元 年均复合增速20% [2] - 占保险市场保费比例由8%提升至17% [2] - 保费GDP占比由0.2%提升至0.7% 保险密度由116元提升至694元 [2] 健康险市场面临的挑战 - 宏观环境方面经济增速放缓与收入预期减弱导致需求下降 [4] - 利率下行加剧重疾险和长护险的利差损风险 [4] - 政策性保险(惠民保)对医疗险市场形成冲击 [4] - 产品设计面临数据有限和预测不确定性等挑战 [4] 健康险市场分化现象 - 财产险公司健康险保费收入1609亿元 同比增长9.08% [1][8] - 人身险公司健康险保费收入4614亿元 同比增长仅0.15% [1][8] - 分化源于产品结构差异:人身险以长期重疾险为主 财产险以短期医疗险为主 [8][9] 健康险未来增长动力 - 人口老龄化、慢病负担加重及医保改革将长期支撑需求 [1][5] - 创新药械保障与中端医疗险等新产品成为增长新动能 [1][11] - 医疗改革推动医保目录外创新药械的保障需求 [6][12] 产品创新方向 - 中端医疗险有望成为第三增长曲线 [11] - 2025年多家保险公司上线或更新升级20余款中端医疗险产品 [11] - 创新药"三除外"政策为商业健康险提供制度通道 [12] 行业发展建议 - 需要做好政策衔接并掌握风险动态变化 [6] - 产品创新应注重场景化(医院、互联网医疗、企业团体结合)和服务化(健康管理、慢病管理) [6] - 保险公司需提升服务品质并推动行业创新 [7]
保险预定利率降至2%及以下 “末班车效应”下多款产品受追捧
中国经营报· 2025-08-03 22:57
行业动态调整机制 -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公布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 99% 连续两个季度低于现行2 5%上限 触发调整机制[1] - 多家险企已公告调整新备案产品预定利率 普通型从2 5%下调至2% 分红型从2%下调至1 75% 万能型最低保证利率从1 5%下调至1% 8月31日前完成切换[1] - 这是行业建立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以来首次触发利率下调[2] 调整规则与幅度 - 监管规定预定利率最高值取0 25%整倍数 当连续2季度高于研究值25个基点及以上时需下调 2个月内完成产品切换[3] - 普通型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从2 5%下调至2% 万能型最低保证利率最高值从1 5%下调至1% 均下调0 5%[3] - 分红型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仅下调0 25%至1 75% 为后续产品开发留空间[4] 市场反应与产品趋势 - 预定利率下调导致"末班车效应" 8月出现2 5%产品销售小高峰[2] - 增额终身寿险搭配万能账户或分红账户 以及高现价年金险如"快返年金"受市场欢迎[6] - 2025年上半年新推出分红险259款 占寿险新产品总量33% 头部公司如中国人寿分红险首年期交保费占比达51 72% 平安人寿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增长170%[8] 产品收益与成本影响 - 预定利率调整不影响已投保保单 但新产品收益将下降 如100万元投入40年收益差距可达44 7万元减少41%[7] - 长期保障型保险保费或将上涨 如终身重疾险预估最高涨30%[7] - 险企转型浮动收益产品如分红险 可降低负债成本 维持利差空间[9]
手回集团通过港交所聆讯 再有保险中介将登陆港股
证券时报网· 2025-05-16 20:09
公司概况 - 公司母公司深圳手回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已通过港交所聆讯并于5月15日披露通过聆讯后的资料集 [1] - 公司成立于2015年,定位为人身险中介服务提供商,核心业务为通过数字化平台促成保险交易,收入主要来自保险公司支付的佣金 [1] - 公司商业版图由三个数字化平台构成:面向C端用户的直营平台"小雨伞",赋能保险代理人的"咔嚓保",以及连接B端合作伙伴的"牛保100" [1] - 按2023年长期人身险的总保费计算,公司是中国第二大线上保险中介服务机构,市场份额为7.3% [1] - 按2023年长期人身险的首年保费计算,公司同样是中国第二大线上保险中介服务机构 [1] - 公司自成立以来分销了超1900个产品,其中超280个为定制产品,截至2024年12月31日在售产品有306个 [1] - 公司已成功孵化超过14个IP,覆盖长期寿险、长期重疾险、长期医疗险及其他保险以及短期保险等各类产品 [1] 行业趋势 - 中国线上中介人身险市场总保费由2019年的600亿元增至2023年的211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6.9% [2] - 预计到2028年,线上中介将为中国人身险市场贡献总保费10310亿元,2024年至2028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4.2% [2] - 线上长期人身险的总保费从2019年的120亿元增至2023年的88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64.6% [2] - 预计到2028年,线上长期人身险的总保费将达到6270亿元,2024年至2028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4.5% [2]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8.06亿元、16.34亿元、13.87亿元 [2] - 同期经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0.75亿元、2.53亿元和2.42亿元 [2] 融资与资金用途 - 公司已获得红杉中国、经纬创投、歌斐资产、天士力资本、信天创投等国内顶级投资机构投资 [2] - IPO募集所得资金净额将主要用于加强并优化销售和营销网络以及改善服务,提升研发能力并改进技术基础设施,选定兼并、收购和战略,以及用作营运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