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保险
搜索文档
中国人民保险集团(01339.HK):11月18日南向资金增持645.2万股
搜狐财经· 2025-11-19 03:29
南向资金持股动态 - 11月18日南向资金增持中国人民保险集团645.2万股,持股总数达26.54亿股,占公司已发行普通股的30.4% [1] - 近5个交易日中有3天获南向资金增持,累计净增持1074.5万股 [1] - 近20个交易日中有11天遭南向资金减持,累计净减持1360.0万股 [1] 近期持股变动详情 - 2025年11月18日持股变动为增持645.20万股,变动幅度为0.24% [2] - 2025年11月17日持股变动为增持96.40万股,变动幅度为0.04% [2] - 2025年11月14日持股变动为减持194.60万股,变动幅度为-0.07% [2] - 2025年11月13日持股变动为增持587.70万股,变动幅度为0.22% [2] - 2025年11月12日持股变动为减持60.20万股,变动幅度为-0.02% [2] 公司主营业务构成 - 公司主要业务包括财产保险、健康保险、人寿保险、再保险、香港保险及养老保险 [2] - 财产保险业务主要为公司及个人提供机动车辆险、农业保险、财产保险和责任保险 [2] - 人寿保险业务涵盖分红、两全、年金及万能人寿保险产品 [2]
揭秘一条横跨两地的灰色产业链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9-29 23:35
2025.09.29 本文字数:3130,阅读时长大约5分钟 作者 |第一财经 王方然 "十一"黄金周前,香港尖沙咀海港城一如往年这个时候,人潮涌动。在这座汇集了全港多家保险机构网 点的地标里,拖着行李箱的内地访客穿梭于各大保险公司柜台前,签单、刷卡、投保……熟悉的场景年 复一年上演。 然而,与往年不同的是,一场深刻的行业变革正伴随着人流悄然进行。10月1日起,持牌保险经纪公司 向转介人支付的费用被划上"红线"——不得超过佣金总额的50%;而更深远的影响来自一项被业内称为 港版"报行合一"的改革:2026年起,分红险佣金支付周期将从首年集中支付调整为至少6年摊付。 监管利剑直指困扰行业多年的转介乱象。第一财经调查发现,在港险销售火爆背后,一条横跨两地的灰 色转介产业链日益猖獗。部分无牌转介人在内地揽客,并邀约至香港签单,部分保单首年佣金比例竟高 达90%。部分转介人向客户许诺高额返佣,这种畸形的商业模式不仅扭曲了市场竞争,更让"孤儿保 单"风险不断累积。 业内普遍认为,新规将从制度上压缩转介套利空间,过去依靠高额返佣肆意抢单的做法将难以为继。 转介费用不得超过佣金总额的50% "十一"长假来临,内地游客赴港投 ...
50%“红线”,10月1日起实行!香港整治保险佣金乱象
上海证券报· 2025-09-28 23:03
一段时间以来,因为"高收益""全球资产配置"等宣传标签,"买香港保险"吸引了很多热度。 近期,香港保险业监管局(简称"香港保监局")针对保险中介高额转介费问题出台新规,意在整治此前存在的部分保险经纪公司将超过90%的佣金支付予 转介人的市场乱象。 自10月1日起,持牌保险经纪公司向转介人支付的转介费用基准水平被设定为不得超过佣金总额的50%。这一"红线"旨在限制经纪公司将大部分佣金转给 转介人的做法。 划定50%转介费"红线" "十一"长假来临,内地游客赴港投保或将迎来一波小高峰。据了解,新规选择10月1日的时间点也是因为长假期间内地游客赴港购买保险需求激增。 记者获悉,被加强监管的转介方式是一种传统的经营方式。在寻找客户的过程中,保险经纪接受第三方转介客户的情况并不罕见,这些第三方可以为经纪 的专业知识提供保证。 香港大型保险的业务经理何洲对记者表示,有些转介可能是以前使用过该经纪服务的客户的一次性转介。有些转介则可能是具有结构性安排的一环。比 如,某间并非从事保险的企业建立了自己的客户群,而客户群中的成员可能有需要购买保险。该企业便可以把客户转介给有关保险经纪,由该保险经纪提 供正确的建议并寻找合适的保险 ...
“New Money”涌入香港!9月买港险的N个理由!
搜狐财经· 2025-09-16 18:09
港股市场表现 - 恒生指数2025年涨幅超过26%,涨幅位居全球前列 [1] - 2025年上半年港股迎来44家公司新上市,总集资额达1094亿港元,超过2024年上半年的八倍多,也是2021年以来最强劲的半年度表现 [1] - 截至2025年7月底,上半年平均每日成交金额为2402亿港元,同比增长118% [1] 香港保险业增长 - 2025年第一季度香港新单保费飙升至934亿港元,同比上升43.1%,刷新自2001年有数据记录以来的季度新高 [1] - 单季规模接近2024年全年2198亿港元的一半,占比约42.5% [1] - 按新单总保费货币结构,美元占比81.8%,港元占比14.8%,人民币占比2.4%,其他货币占比1% [3] - 按缴费期结构,整付占比50.2%,小于5年占比28.2%,5至10年占比10.9%,10至25年占比19.4%,25年以上占比1.3% [3] - 按渠道结构,银行占比17%,代理占比4.5% [3] 香港保险促销活动 - 2025年9月香港各大保险公司推出年度最大优惠,包括预缴保证收益、保费回赠、保单折扣等 [10] - 以分红险为例,普遍优惠在20%-30%的保费回赠或折扣,加上预缴收益,相当于首年保费普遍打3-4折 [10] - 具体公司优惠包括:公司A保费≥200,000美元优惠26% [11],公司B保费≥100,000美元优惠76% [11],公司C保费≥100,000美元优惠5%+16% [11],公司D保费≥250,000美元优惠8%+16% [11],公司E保费≥250,000美元优惠8%+10% [11],公司F保费≥300,000美元优惠28% [11] - 预缴利息方面,不同公司提供不同利率,例如公司A预缴金额<80,000美元利率4.0%,≥80,000美元利率4.5% [11],公司B预缴金额<100,000美元利率3.8%,≥100,000美元利率4.8% [11] - 预缴优惠金额/首年保费方面,公司A预缴金额<80,000美元优惠43.3%,≥80,000美元优惠49.2% [11],公司B预缴金额<100,000美元优惠43%,≥100,000美元优惠35% [11] 外部环境因素 - 受美联储降息影响,美元出现回调,2025年9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迎来短期高点,汇率优势让投保香港保险有折上折优惠 [5] - 据CME"美联储观察",美联储9月维持利率不变的概率为0%,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为92%,降息50个基点的概率为8% [7] - 一旦美联储降息,香港将会跟着下调,但9月香港保险的预缴保证收益仍然可观 [9]
赴港投保前必看!退保损失、外汇政策、销售误导??一地行业协会提示港险五大风险
搜狐财经· 2025-09-16 09:36
行业趋势 - 香港保险业务规模不断攀升 吸引众多内地居民赴港投保 [1] - 香港保险具有产品设计灵活 保障全面 收益较高等特点 引发多轮投保热潮 [7] - 内地旅客赴港第一站便是直奔保险公司 港险一度被称为香港金融"土特产" [7] 监管政策 - 任何公司推介宣传销售保险产品均需持有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发放的保险许可证或保险中介许可证 [2][8] - 持牌机构或从业人员超出业务范围宣传推介销售境外保险机构产品属于违法违规行为 [2][8] - 个人赴境外购买人寿保险和投资返还分红类保险属于外汇管理政策未开放项目 存在政策风险 [4] 风险提示 - 境外保单不受我国境内法律保护 [2][8] - 保单赔款和保险金给付均以外币结算 消费者需自行承担外币汇兑风险 [4] - 长期期交保单可能因外汇支付政策变化导致无法缴纳续期保费 [5] - 境外保单收益可能涉及跨境税务申报义务 未合规申报将面临法律责任 [6] - 存在汇率或外汇政策变化 保单收益不确定 理赔成本高 维权难度大等风险 [2][8] 消费者认知问题 - 内地客户对香港保险产品条款 理赔规则及两地法规差异认知不足 [7] - 争议问题主要集中在疾病定义和保障范围等核心条款理解偏差 [7] - 对香港特有的理赔文件要求不熟悉导致流程延迟 [7] - 因前期销售信息披露不充分或收益预期夸大引发心理落差 [7] - 投保后因时差 语言或沟通渠道不畅产生服务体验障碍 [7] 合规建议 - 通过持有香港牌照的正规保险公司或专业中介机构购买 [8] - 深入理解产品条款特别是保障范围 免责条款 理赔条件等关键信息 [8] - 投保健康险时务必如实告知健康状况 [8] - 充分考虑自身持续缴费能力及外汇政策影响 [8] - 了解保单后续管理 理赔协助等服务的具体安排 [8]
有人年薪百万、有人餐厅“炒散”,续签率54%的香港“高才通”如何优化?
第一财经· 2025-08-26 18:50
高才通计划实施情况 - 高才通计划自2022年12月推出以来收到约51万宗申请 其中约34万宗获批 超过22万名人才已抵港[4] - 截至2025年7月底共有1.37万名高才逗留期限已满 其中46%放弃申请续签[2][6] - 续签申请率按类别差异显著:A类(年收入250万港元以上)77% B类(百强名校毕业+3年工作经验)50% C类(五年内百强名校毕业)40%[6] 保险行业就业现状 - 保险业首年淘汰率高达80% 从业者称首年未开单比例近50%[1][8] - 成功留存者收入显著提升 部分从业者年薪可达百万港元 工作时长减少50%但收入达原收入2-3倍[1][8] - 保险佣金结构呈现"头重脚轻"特征 储蓄险首年佣金可达保费的70%-90% 经纪人实际到手比例约30%[13] 金融行业就业分布 - 续签高才中19%从事金融服务业 11%从事保险经纪行业(含精算师及管理层)[11] - 续签高才月薪中位数为4万港元 其中10%月薪达12万港元以上 1%月薪超30万港元[11] - 部分保险从业者业绩突出 可实现MDRT(首年保费150万港元)或COT(首年保费450万港元)标准[13] 人才留存挑战 - 求职竞争激烈 有报道称投递50余份简历仅获1-2次面试机会[9] - 住房成本高昂 约70%在港长住者选择租房 天水围地区月租4000港元仅能租用小房间[10] - 仅约三分之二获批者长期居留香港 其余选择两地通勤或短期住宿[10] 经济贡献与政策展望 - 高才通计划预计每年带来340亿港元直接经济贡献 相当于本地生产总值1.2%[14] - 政府强调计划将持续优化但不会终止 重点将转向吸引AI应用、低空经济等特定行业人才[2][9][14]
9月又有大事发生!考虑全球资产配置的,该行动了!
搜狐财经· 2025-08-19 22:29
美联储降息预期与市场动态 - 美联储9月降息概率达84.6% 各方观点认为降息已"板上钉钉" [1][3] - 降息决策依据包括通胀与就业数据 7月CPI同比上涨2.7% 失业率升至4.2%创三年新高 [4] - 美国财政部长暗示若早获修正就业数据或已降息 预计9月可能降息50基点 概率预测一度飙升至100% [4] 香港保险优惠政策变化 - 香港采取联系汇率制度 美联储降息将带动香港市场利率下调 [4] - 香港保险公司基于市场利率制定预缴利率优惠 降息将导致优惠利率下调 [5] - 以友邦10万美元×5年方案为例 一年间保费回赠比例从22%降至14% 预缴优惠从5%降至4.3% [8][11][12] - 同期优惠总额从7.5万美元降至6.06万美元 差额达1.7万美元(约12.2万人民币) [8][9][12] - 若9月再降息25-50基点 香港保险公司预计进一步下调优惠力度 [12] 分红险收益影响因素 - 分红储蓄险约20%-30%保费投资固收资产(如债券) 60%-70%投资权益资产(如美股、基金) [14] - 固收资产收益在买入时点确定 当前美国联邦基准利率4.25% 提供高息美债收益支撑 [15] - 对比去年8月利率5.25% 一年内利率差达100基点 [16] - 权益资产波动可通过长期持有平滑收益 [14] 汇率变动与投保策略 - 美联储降息可能推动美元指数走低 人民币升值 [17] - 人民币升值降低美元换汇成本 [17] - 投保时可先完成签约 利用1-2个月缴费期等待人民币升值后换汇 [17]
中国家庭存款出炉,存款及格“标准线”确定,你拖后腿了吗?
搜狐财经· 2025-08-12 19:56
居民存款总体情况 - 截至2025年上半年居民人均存款余额达12.8万元 较2024年末增长8.3%创历史新高 [1] - 以三口之家为基准 家庭存款"及格线"被普遍认为是38.4万元 [1] 地域分布差异 - 北京 上海 浙江三地人均存款分别以28.6万元 26.9万元和22.4万元位列前三甲 [2] - 广东省人均存款14.7万元仅排第五 中西部省份普遍低于全国均值 甘肃 贵州等省份人均存款仍在7-8万元区间 [2] - 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发达金融产业 高附加值服务业及活跃民营经济持续吸引资金集聚 [2] 代际差异特征 - 35-45岁群体人均存款达18.2万元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 [5] - 90后群体人均存款9.3万元 其中20%年轻人存款不足万元 [5] - 60岁以上老年人人均存款15.6万元 养老储备意识增强趋势明显 [5] 行业储蓄差距 - 金融业从业者以人均23.1万元存款领跑各行业 信息技术服务业达19.8万元 [8] - 传统制造业工人人均存款8.2万元 服务业从业人员普遍在6万元左右 [8] - 自由职业者群体表现两极分化 约35%实现超额储蓄 近半数存款低于5万元 [8] 财富管理趋势 - 大额存单 结构性存款等产品占比同比提升6个百分点 [10] - 67%家庭开始采用"4321"资产配置法则 较2020年提升22个百分点 [10] - 约27%的90后采用"目标储蓄法" 45%的中产家庭配置了跨境资产 [16] 家庭资产结构 - 房产净值在家庭总资产中占比达62% 负债率呈现"东高西低"特征 [12] - 上海家庭平均负债率达56% 中西部家庭负债率较低但应对风险能力薄弱 [12]
暑期赴港投保持续火热 内地监管提示风险降温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6 20:07
行业趋势 - 香港保险市场因分红险演示利率上限从7%下调至6.5%引发关注 内地居民为锁定高收益赴港投保形成购买潮 [1][3] - 2024年内地访客赴港投保总额达627.98亿港元 同比增长6.49% 占全港新单保费2198亿港元的29% [2] - 2025年一季度全港新造保单保费934亿港元 同比增长43.1% 创2001年以来季度新高 [3] 产品结构 - 内地访客投保以终身寿险和储蓄寿险为主 两者合计占新单保单数62.1% 其中终身寿险占比58.5% 储蓄寿险占比3.6% [2] - 香港保险产品具有设计灵活、保障全面、收益较高等特点 成为部分内地旅客赴港首选金融产品 [2] 销售渠道 - 香港保险销售主要通过保险公司直属代理人(代理单一公司产品)和第三方经纪公司(代理多家险企产品)两种方式 [5] - 直属代理人业绩提成约为首年保费20% 第三方经纪公司提成可达60% 高提成导致部分中介违规操作 [6] 监管动态 - 河北金融监管局提示境外保单不受境内法律保护 存在汇率风险、收益不确定性、理赔成本高、维权难度大等问题 [1][2] - 香港保监局与廉政公署合作打击无牌跨境销售 对挪用保费、提供错误保险意见等行为开展调查 [6][7] - 香港《保险业条例》规定无牌销售保险最高可判处监禁两年及罚款100万港元 [6] 政策环境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认为内地与港澳保险市场存在较大差异 市场风险易交叉传染 现阶段跨境保险通试点时机尚不成熟 [8] - 广东金融监管局2024年10月开展非法销售境外保险产品专项治理工作 [8]
香港保险市场投保热,什么原因?
金融时报· 2025-08-06 17:18
行业增长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香港长期业务新单保费达934亿港元 同比2024年同期的652亿港元增长43.1% 创2001年以来最高季度记录[1] - 2024年内地访客新造保单保费为628亿港元 同比增长6.5% 占个人业务总新造保单保费28.6% 成为市场增长关键驱动力[1] 政策影响与市场动态 - 香港保监局2025年2月发布新规 规定7月1日起港元分红保单演示利率上限降至6% 非港元保单上限为6.5%[2] - 政策调整催生"末班车"效应 大量投保人赶在7月前集中投保 推动市场热度攀升[2] - 部分保险公司存在过度竞争现象 采用过度乐观的回报预测吸引客户 未能充分揭示非保证回报的波动风险[2] 产品优势与客户需求 - 内地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逐步下调 香港多元货币保单契合高净值人群分散化财富管理需求[3] - 香港保险市场对内地金融消费者保持强劲吸引力 源于其多元优势[2] 监管合规与风险警示 - 内地居民投保须在香港境内完成签署并有入境记录 否则保单无效[5] - "地下保单"存在保费支付风险 客户资金可能被中介挪用或侵吞[6] - "地下保单"存在理赔风险 保险公司可能以投保过程存在瑕疵或欺诈为由拒绝赔付[7] - 内地与香港法律适用差异明显 纠纷需按香港法律进行维权诉讼[3] - 保单以港币、美元等外币结算 消费者需自行承担汇兑风险[3] - 分红保险的非保证收益部分具有较大不确定性 并非宣传承诺的演示利率[3] 监管措施与行业规范 - 香港保监局提醒内地访客"赴港投保7件事" 包括亲身赴港购买、不与无牌人士接洽、直接支付保费等[4] - 广东金融监管局2024年要求排查"地下保单"情况 包括境内宣传境外保险产品及安排客户赴境外投保等行为[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