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保险

搜索文档
“汉堡”“钢笔”竟是货币!赴港投保下的非法换汇暗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4 19:20
香港保险市场表现 - 2024年香港保险业新造保费达2198亿港元,同比增长21.4%,首次突破2000亿港元并创历史新高 [1][2] - 内地访客赴港投保贡献628亿港元,同比增长6.5%,占全港保费比重28.6% [1][2] - 美元保单占比78.9%,港元保单占比15.7%,人民币保单占比3.9% [2] 内地访客投保驱动因素 - 香港保险因灵活资产选择和多币种保单满足跨境资产配置需求,收益率高于内地市场 [2] - 内地预定利率持续下调,高净值人群挪储需求旺盛,推动赴港投保热度提升 [2] 非法换汇案件 - 无锡江阴检察院破获涉案金额4亿余元的非法买卖外汇案件,犯罪团伙利用保险销售名义进行非法换汇 [1][3] - 2019年8月至2023年8月期间,团伙累计非法换汇26亿余元,非法获利4亿余元 [4] - 主犯何某非法获利249万元,其余成员获利数万至上百万元不等 [4] 非法换汇操作模式 - 犯罪团伙通过境外通讯软件建立隐蔽群组,使用代号如"钢笔"代指港币、"汉堡"代指美元进行交易 [3] - 客户将人民币转入境内账户,团伙通过境外账户支付等值外币,形成资金单向循环逃避监管 [3] 监管政策与市场规范 - 2025年6月跨境支付通上线,北向支付设定每人每日1万港元、每年20万港元上限,南向购汇维持年度5万美元额度 [8] - 新政初期主要覆盖学费、医疗费、薪资等民生相关跨境汇款场景 [8]
港险是专为中产定制的“骗局”?真相值得多听一句
美股研究社· 2025-07-13 13:50
香港保险争议分析 核心观点 - 经济学家郎咸平质疑香港保险为"精心设计的骗局",主要针对7%回报承诺、退保损失、产品差异等七大问题[1] - 香港保险并非骗局,但需区分宣传话术与实际规则,7%为分红险演示利率的非保证部分,监管已下调上限至6.5%并强制披露达成率[1][5] - 香港保险的核心价值在于中长期资产配置、多币种选择和财富传承功能,而非短期套利[4][9][11] 产品收益特征 - 长期复利稳健:持有超20年的保单年化收益中位数达5.8%[6] - 短期波动明显:2008年金融危机和2022年加息周期中部分产品回撤超10%[6] - 回本周期:保证回本期13-18年,预期回本7-10年,中后期收益显著高于前期[7] 市场结构演变 - 产品类型转变:从重疾险主导(十年前)转向理财型产品为主,当前重疾险保单占比低于30%,保费占比不足3%[8] - 主流产品特点:多币种分红储蓄险支持7-9种货币转换、保单分拆及更换受保人,具备资产隔离优势[9] 投资者适用性 - 目标客群:适合有跨境需求、资产配置需求的中产及以上家庭、外贸从业者和留学家庭[10] - 认知门槛:存在汇率波动、法律差异等额外成本,普通消费者需谨慎评估[11] 监管与透明度 - 信息披露:自2017年起香港保监局要求公开实际分红达成率,可通过10Life等平台查询历史表现[5] - 头部公司案例:永M、安S等公司因投资策略稳健,长期分红兑现能力较强[2] 功能定位 - 突破传统保险定义:融合理财、传承、资产隔离和货币配置等多重功能[11] - 本质差异:基于香港法制环境、货币体系和跨境通道设计的金融工具,需长期持有才能体现价值[12][13]
清北精英转战香港保险:200万年薪神话与郎咸平“骗局”指控的真相
搜狐财经· 2025-07-10 21:06
香港保险行业现状 - 2023年香港保险市场年吸金2198亿港元,内地客贡献628亿港元占全港新单28 6% [1][9] - 清华北大毕业生批量涌入香港保险业,部分人年薪突破200万港元 [1] - 行业呈现三类人群分化:A类富豪两个月创收450万港元保费,B类中产被迫全职化,C类毕业生需开拓新渠道 [7] 人才流动与行业规则 - 香港"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吸引超9万内地精英,90%获批者为内地申请者,金融业成为首要落脚点 [4] - 高端人才抵港后月入中位数达5万港元,10%人群月入超20万港元 [4] - 保险销售被视为留港"签证密码",时间自由度吸引跨界从业者 [4] 佣金模式与监管改革 - 香港保监局拟改革前置式佣金模式,参考新加坡设首年佣金上限 [6] - 行业数据显示高才群体仅10%月入超20万港元,集中于自带资源的A类人群 [6] - 2024年香港保险投诉局受理356宗案件,仅9宗获赔(成功率2 5%) [8] 产品收益与争议 - 保证收益仅0 5%,非保证收益依赖"分红实现率",行业均值超90%,保诚某产品曾达116% [8] - 精算师指出40-50年持有期是达到演示复利的基本前提 [8] - 香港保监局下调演示利率至6 5%,暴露行业过度营销风险 [9] 投保理性建议 - 三类目标客户:跨境需求明确者、资产多元配置者、长期持有能力者 [10] - 投保五大铁律:资金合规、签约落地、告知智慧、条款深读、本质回归 [10] - 必须核查官网历史分红实现率,避免购买挂钩比特币等高风险产品 [9] 行业运作特征 - 人脉资源成为核心竞争力,法律成本高昂(资深大律师费5000港元/小时) [8] - 150万港元以下纠纷可通过免费投诉局处理 [9] - 行业存在"末班车效应",政策变动引发集中签单现象 [9]
郎咸平怒批港险“七大坑”,事实还是抹黑?香港保险到底适合谁?
北京商报· 2025-07-08 22:09
经济学家郎咸平对香港保险的质疑 - 经济学家郎咸平认为香港保险是"精心设计的骗局",并指出其存在"七大坑",包括7%的稳定回报难如登天、提前退保损失大、不同产品收益差别大、疾病保险容易被拒赔、维权成本高昂、外汇管制、在内地签署的保单无效 [1][3] - 郎咸平特别强调,7%的稳健回报率需要投保人持有至100岁才能实现,实际难度极高 [3] - 业内对郎咸平的质疑反应不一,部分专家认为其观点过于片面,但也承认部分问题确实存在 [3][4] 香港保险市场的现状 - 2024年香港长期业务新造保单保费达2198亿港元,同比增长21.4%,其中内地访客贡献628亿港元,占比28.6% [6] - 香港保险市场近期迎来内地投保高峰,部分原因是分红险演示利率上限从7%下调至6.5%,消费者赶"末班车" [7][9] - 香港保监局指出,部分保险公司以过高预期回报吸引客户,但实际非保证回报的波动性和风险未充分披露 [9] 香港保险的产品特点与风险 - 香港保险的高收益部分主要依赖非保证分红,实际回报率受市场波动影响,长期持有才能实现较高回报 [10] - 分红储蓄险的收益结构中,保底利率仅0.5%左右,非保证分红部分存在不确定性 [10] - 产品设计复杂,消费者容易陷入"高收益陷阱",缺乏专业指导可能导致损失 [10] 香港保险的适用人群 - 香港保险适合有跨境需求的中产阶层、留学家庭、外贸企业主和高净值客户,普通消费者不建议单纯为追求收益购买 [11][12] - 香港保险在财富增值、资产保全、财富传承和分散投资风险方面具有优势,但需要较高的金融知识认知和资金门槛 [11] - 若无境外资金需求,维持境外银行账户的成本和跨境维权成本可能抵消收益优势 [12] 行业专家观点 - 专家指出,外汇管制、提前退保损失等问题是金融产品的普遍现象,并非香港保险独有 [4] - 疾病保险拒赔多源于健康告知不实,而非保险公司刻意行为,但语言条款复杂可能增加理解难度 [4] - 香港保险佣金较高,但这是与内地"报行合一"政策对比的结果,佣金披露可能引发公众抵触 [4]
投资香港保险怎么买才靠谱?不妨先看看万通保险的专业分析
财富在线· 2025-06-16 10:55
行业概况 - 2024年源自内地访客的新造保单保费达628亿港元,同比上涨6.5%,占个人业务总新造保单保费的比例高达28.6% [1] - 香港保险行业面临信息理解与沟通、收益不确定性、健康告知等潜在风险点 [1] 保险条款关键要素 - 保障范围、免责条款、等待期、犹豫期、理赔服务、健康告知、缴费方式是理解保险条款的核心内容 [3] - 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直接影响产品的偿付能力和长期稳定性 [3] 保险公司选择标准 品牌背景 - 股东背景和历史是衡量保险公司靠谱程度的重要指标,例如万通保险的主要权益股东美国万通人寿拥有170多年历史 [4] - 美国万通人寿获得A.M. Best评级A++、穆迪评级Aa3、标普信用评级AA+、惠誉信用评级AA+ [4] - 万通保险与霸菱资管(Barings)长期深度合作,霸菱资管是全球顶尖资管机构,主持过多个国家的主权基金投资项目,并管理我国社保基金海外资产部分 [5] 投资实力 - 投资能力是保险公司兑现承诺的核心指标,尤其对储蓄分红类产品至关重要 [7] - 万通保险将99%的固收类资产委托给霸菱资管,港险储蓄险的底层资产超80%依赖定息债券等固收类配置 [7] - 霸菱资管的投资策略以高比例稳健固收类资产(如政府债券、高评级企业债)为主,与保险产品的安全性+长期性需求高度契合 [9] - 近10年来,万通保险储蓄型产品平均分红实现率达105% [9] 偿付能力充足率 - 香港《保险公司条例》要求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不得低于100%,头部大型保司通常超过200% [10] - 万通保险披露的偿付能力充足率超过240%,资本实力足以覆盖潜在赔付需求的近2.5倍 [10] 投资建议 - 香港保险产品种类繁杂,投资者需将自身需求与目标产品精确匹配 [11] - 建议向专业机构(如万通保险业务专家)请教,充分了解保险条款和保司实力后再做决策 [11]
中产的钱,正在流向香港
大胡子说房· 2025-05-27 12:08
利率调整与财富重构 - 贷款利率下调10个基点至3%左右 存款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1 3% 形成显著利差 [1] - 当前金融环境导致"利差陷阱":存款收益低于借贷成本 静态资金面临贬值压力 [6][8] - 不同财富群体采取差异化策略:高净值人群加速资产配置调整 中产倾向保守型财务操作 [7][21] 高净值人群投资动向 - 房地产成为核心配置:国内租售比达1 5%~2 0% 叠加潜在房价反弹红利 [12][13][14] - 海外资产配置活跃:日本房产租售比超4% 叠加日元升值带来年化10%以上综合收益 [16][17] - 量化投资受青睐:高净值资金通过量化工具获取超额收益 与散户投资行为形成分化 [18][19][20] 中产阶层应对策略 - 提前还贷成主流选择:利用存款偿还3%利率房贷可实现1 7%无风险套利 [22] - 香港市场吸引力凸显:86%中高净值人群计划境外投资 香港以37%占比连续三年居首 [25][27] - 港股市场表现强劲:1月资金流入1185亿元 恒生科技指数年内涨幅达18 32% [28][29][30] 香港市场投资优势 - 保险市场快速增长:2024年前三季度新单保费1696亿港元 同比上升15 7% [32] - 资产配置多元化:覆盖股权 债券 基础设施等多领域 跨币种分散风险 [33][34] - 现金流管理灵活:支持本金利息分期提取 满足流动性需求 [35][36] 资产配置趋势 - 存款思维被淘汰:被动储蓄导致财富稀释 主动配置优质资产成共识 [39] - 香港成为中产避风港:成熟金融体系+稳健经济基础+高流动性资产构成核心吸引力 [27][37]
2025全球避险资产博弈图景:撕裂的秩序与资本的突围
搜狐财经· 2025-04-30 05:23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 - 2025年国际政治经济环境进入"高波动模式",主要受特朗普政府贸易政策反复、地缘冲突升温、美联储政策预期摇摆及全球债务货币化加速影响 [1] 黄金市场 - 2024年黄金涨幅超25%,2025年一季度短暂突破3500美元/盎司后回调,长期逻辑从避险需求转向对美元信用体系的重构 [2] - 全球央行连续三年购金量超1000吨,中国央行黄金储备占比仅5%,远低于欧美60%的水平,增持空间巨大 [2] - 黄金与美元相关性减弱,人民币黄金价格成为新兴市场货币锚的潜在信号 [2] - 短期受美联储鹰派表态压制,但下半年若美国通胀与增长错配加剧,叠加债务上限问题,金价或再迎突破窗口 [2] 美债市场 - 美债收益率维持4%-5%高位,短期吸引力来自无风险收益叠加流动性优势,2025年一季度美债ETF净流入创纪录 [3] - 长期隐忧在于美国债务同比增速若未超9%,难以驱动黄金等资产上涨,债务货币化可能削弱美债的终极避险地位 [3] 第二身份规划 - 第二身份不仅是旅行便利,更是资产配置的"法律隔离带",通过选择低税国家身份规避单一市场政策风险 [4] - 2025年一季度加勒比投资移民项目申请量同比激增70%,反映富豪阶层对政治不确定性的前置应对 [4] 香港保险 - 香港保险支持美元、人民币等7-9种货币转换,长期收益6%-7%超越黄金的零息属性 [5] - 通过无限次更改受保人、免税收益等条款实现财富代际传递与债务隔离,尤其受中国高净值家庭追捧 [5] 防御性股票 - 港股红利低波ETF股息率8%远超国债收益率,破净率82%的国企成分股契合"央企市值管理"政策导向 [6] - 公用事业、必需消费板块在关税战中表现稳健,2025年一季度ROE稳定在12%-15% [7] 市场转折点 - 2025年5月市场面临美联储利率决议对降息路径的修正、中美关税谈判进展两大转折点 [7] - 黄金若回落至3000美元以下,RSI指标回归中性区间,叠加地缘冲突事件催化,短期反弹概率提升 [7] - 市场已消化美联储"先鹰后鸽"基调,若二季度经济数据弱于预期,降息预期重燃将驱动金价突破 [7] 港股红利低波资产 - 国资委2025年考核新增"市值权重",低估值国企分红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8] - 在A股波动加剧背景下,港股通高股息标的成为内外资"交叉共识"领域 [9] 比特币 - 部分资金将比特币视为"数字黄金",尤其在美元信用受质疑时,比特币与黄金阶段性正相关性增强 [10] - 尽管2025年4月价格反弹20%,但其高波动性要求投资者严格控仓(建议配置比例低于5%) [10] 资产配置策略 - 核心仓位(60%):黄金(20%)、美债(30%)、港股红利低波ETF(10%) [11] - 卫星仓位(40%):比特币(5%)、香港保险(15%)、现金(20%) [12] - 定投黄金ETF可通过每周定额投资平滑成本,避免情绪驱动的高位接盘 [13] - 第二身份与香港保险需提前3-5年规划,以应对突发政策风险 [14] 信号监测体系 - 宏观指标:美国TIPS收益率(低于1%时增持黄金)、央行购金量(月度增幅超20吨为积极信号) [15] - 地缘指标:俄乌冲突烈度、台海局势升温等事件可作为黄金与军工股的短期交易触发器 [16] 市场本质 - 2025年市场本质是"信用重构"与"风险再定价"的角力场,黄金与美债的传统逻辑正在被颠覆 [16]
要耍流氓了
猫笔刀· 2025-03-08 22:09
离岸美元理财 - 境外券商如老虎证券、富途证券、盈透证券提供4%活期利率的离岸美元理财产品,底层资产为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4 3% [1] - 离岸证券账户开设存在限制,中资券商拒绝大陆KYC,外资券商可能接受 [1] 香港与大陆物价差异 - 香港物价普遍为大陆4倍,采用"除以4"理论换算,如香港月薪20000-30000港币对应大陆5000-7500元 [1] - 香港物业费4800港币/月、停车费4000港币/月,经换算与北京相当 [1] - 香港海底隧道过路费50-60港币,换算后12-15元 [1] - 香港人力服务昂贵,但进口商品因关税低而便宜,如丰田埃尔法大陆裸车价80万需加价20万,香港仅40万 [1][3] 香港服务业成本优势 - 香港雇佣东南亚住家佣人月薪4000-5000港币,换算相当于大陆1000多元 [4] - 香港演唱会门票1380港币的位置,大陆同等位置需3000元以上 [4] - 香港保险比大陆便宜10-25%,因香港人均寿命85岁比大陆高8-9年,且香港保险投资收益率6-8%高于大陆3-4% [6] 海湖庄园协议 - 特朗普政府拟通过美元贬值、要求贸易伙伴货币升值来减少贸易逆差 [7] - 计划发行100年免息不可交易债券置换4%+年息可交易债券,威胁不配合者加征关税 [7] - 要求北约成员国将国防预算从2%提升至5%分担军费 [7] - 拟重新估值黄金、建立比特币国家储备和主权基金 [8] - 对美贸易顺差大国将面临重点挤压,中美关系难有实质好转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