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金融创新

搜索文档
一图读懂三部门推动林业金融创新15条举措
人民网· 2025-08-27 10:53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及国家林草局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林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提出15条具体措施 从五大方面系统性解决林业融资难题 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 [2]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金融服务 - 拓宽可抵押林权范围至用材林中幼林、毛竹林、果树、设施花卉、苗木等 [4] - 推行农户信用评价与林权抵押相结合的可循环信用贷款 探索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法人授信与成员授信结合模式 [4] - 完善林权收储担保和评估机制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收储服务 各地需制定统一评估准则与收费标准 [4] - 强化抵押林权管理与处置 优先安排符合采伐条件的抵押林权采伐指标 不符合条件则引导办理不动产变更登记 [4][5] - 健全林权抵押登记机制 提高效率并压缩办理时间 鼓励建立林业数据库与线上交易流转平台 [6][7] 强化林业重要战略实施金融保障 - 加大国家储备林建设金融支持 要求各类金融机构在业务范围内增加贷款投放 [9] - 探索金融赋能重要生态工程建设 包括生态保护红线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地 强化多元化投入机制与金融服务对接 [9] 加大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金融投入 - 针对家庭林场、村集体林场、股份合作林场等适度规模经营主体 提供适配金融产品与服务 [10] - 创新林下经济金融支持模式 重点覆盖林菌、林药、林菜、林禽、林蜂及森林康养产业 合理确定贷款期限与利率 [10] - 推动林下产品"产供销"一体衔接 提供生产、加工、销售、运输等环节差异化融资服务 [11] - 促进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 综合运用信贷、股权、债券支持森林食品培育、旅游康养基地建设、废弃物回收利用及设备研发升级 [11] 建立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 探索林业生态产品抵押价值评估方法 合理设定贷款额度与期限 推动生态资源向资本转化 [12] - 应用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进行担保质押登记 支持林业碳汇能力提升 [12] - 通过卫星遥感、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森林资源全生长周期识别模型 为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提供可信数据源 [14] 完善政策配套体系及保障机制 - 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碳减排支持工具、科技创新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 [15] - 拓宽涉林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支持符合条件企业发债融资 鼓励金融机构发行小微、"三农"、绿色金融债券 [15] - 探索构建指数保险、产量保险、收入保险和责任保险在内的森林保险产品体系 [15] - 金融机构需健全林权抵押贷款风险管理机制 加强贷后管理及不良贷款处置 [16] - 各地加快构建评估、保险、监管、处置、收储五位一体风险管理机制 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16] - 建立金融支持林业改革发展工作会商机制 央行强化货币政策工具与债券融资支持 金融监管部门指导银行合规经营与风险防控 [16]
探索点“林”成金新路径 访中国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张庆昉
金融时报· 2025-08-26 10:53
林业金融发展阶段 - 福建林业金融发展历经探索、破冰、升级、再出发四个阶段 从宁德、三明最早探索林权抵押贷款 到国家层面明确林权可作为有效抵押物[2] - 新时代推动"福林贷""惠林卡"、林票质押贷款、区块链融资平台等创新模式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全省涉林贷款余额1662.32亿元 同比增长14.87% 惠及44.4万户林业经营主体[3] 林权抵押贷款演进 - 林权抵押贷款模式将林地承包使用权作为用益物权独立 依法创设担保物权[4] - 林票1.0解决集体林权结构小型化、资源分散化问题 但存在非标准化凭证流通性有限等问题[4] - 林票2.0实现标的、平台、流程标准化 可在产权交易所交易流转 便于单独质押融资[4] 改革与金融创新共生关系 -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林业金融创新提供制度前提 金融创新是盘活资源的关键支撑[4] - "三权分置"改革落实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 反哺林业金融创新发展[4] 外部保障机制 - 深化林权改革与配套政策 建立融资需求项目库 处置抵押林权采伐需求[5] - 完善林权评估体系 探索生态产品抵押价值评估方法 制定评估准则[5] - 健全林权流转交易和收储担保机制 形成评估、保险、监管、处置、收储五位一体风险管理[5] - 创新林业保险产品 构建指数保险、产量保险、收入保险和责任保险体系[5] -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推行农户信用评价与林权抵押结合贷款模式[6] 碳汇金融创新 - 国家出台林业碳汇项目审定核证指南 实现林业碳汇交易与工业碳排放抵消补偿机制[6] - 南平市创新"一元碳汇+信贷"服务 支持拥有碳汇权的林业经营主体融资[6] - 三明市开发水土保持碳汇挂钩贷款 利率与碳汇开发结果挂钩[6] 数字技术赋能 - 区块链技术解决信用数据整合难、共享难、应用难问题[7] - 林业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实现一键提交需求匹配多家金融机构产品 截至2025年7月末上线三个县域 上链产品182个 成功放款5713笔 金额达12.64亿元[7] 经验启示 - 盘活林权、生产设备、仓单、碳汇等资产要素抵质押价值 拓宽林农抵质押物范围[7] - 顶层设计与群众首创精神结合 敢于先行先试[8] - 形成跨部门合力 缓解金融支持林业过程的困难梗阻[8] - 处理期限错配风险、规模匹配难题、价值冲突困境和矛盾平衡问题 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的螺旋上升[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