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icon
搜索文档
看湖南林业增收“三原色”:油茶金 竹木绿 林下彩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1-19 14:58
湖南林业产业总体概况 - 2024年湖南省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5849亿元,同比增长6.11% [2][24] - 油茶、竹产业、林下经济三大支柱产业产值分别为934亿元、654亿元、671.5亿元 [2] - 全年产出森林食品1221.9万吨,茶油45万吨 [2] 油茶产业 - 油茶产业综合产值达934亿元,种植总面积2371万亩,产量44万吨,三项指标均居全国首位 [5] - 形成7个油茶产业集群,24个核心县和52个现代油茶综合产业园,97个县油茶林面积超1万亩 [5] - 拥有油茶规模以上加工企业123家,其中国家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8家,16家企业入选行业百强 [5] - 龙头企业湖南亚美茶油股份有限公司日加工鲜果100吨,年加工能力2.4万吨,产品销往全球10多个国家 [5] - 推广智能化生产,一条全自动生产线日灌装茶油28万瓶 [5] - 醴陵市成立民办油茶研究所,推广提质改造技术实现旱年不减产 [6] - 祁阳唐家山油茶文化园践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4139户农户户均增收4250元 [7] - 产业向精深加工拓展,涵盖食品、保健品、护肤品等领域 [7] 竹木产业 - 竹产业年产值达654亿元,同比增长10%,带动230余万林农就业增收 [8] - 每1000万元竹加工产值可带动综合收入3000万元,其中林农售卖原料竹直接收益约400万元 [8] - 湖南绿地高新农林开发有限公司拥有5万亩竹林,6家竹笋加工厂,2025年销售额有望达8000万元 [8][13] - 该公司每年支付竹林流转费350万元,常年用工150人,笋季用工达六七百人 [13] - 会同县投入2000万元修建700公里竹林道,使竹材采运成本降低30% [13] - 竹木加工产品丰富,年产竹制日用品1434万件、竹工艺品385万件、竹家具605万件 [14] 林下经济 - 林下经济产值671.5亿元,利用林地面积3610万亩,带动300万人就业,为农民人均年增收2800元以上 [19] - 靖州茯苓贸易大市场年交易额突破20亿元,占据全国70%的茯苓加工和交易量 [15][19] - 靖州茯苓科技产业园吸引修正、国药等"三类500强"企业入驻,开发320多种茯苓产品 [19] - 会同县广坪国有林场建成1300亩箭叶淫羊藿示范基地,带动300余人就业,年增收200余万元 [19] - 大坡村种植草珊瑚500亩,预计首批收割收入一两百万元,流转土地农户每亩收益70元,提供60个林农岗位 [20] - 探索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林农"等发展模式,创新"三权分置"和立体种植体系 [20] 林业制度改革与金融支持 -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办理林权类不动产登记业务10.26万笔,面积1731.75万亩 [21] - 近五年争取中央财政资金41.28亿元支持油茶产业发展,每年新增竹产业发展资金5000万元、林下经济专项资金4000万元 [24] - 创新金融产品,将经济林木补偿金、碳汇收益权纳入抵质押范围,签发湘林碳票完成交易3006笔,金额342万元 [24] - 设立林业适度规模经营专项资金1000万元,确定20个先行县,集体林权累计流转1634万亩,流转率较2023年末提高近6个百分点 [24]
林改赋能绿富双赢,茂名书写全省试点示范答卷丨林改兴粤⑧
南方农村报· 2025-11-12 20:00
文章核心观点 - 茂名市作为广东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试点市,通过产权明晰、产业融合与生态转化,成功探索出“绿富双赢”的发展模式,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为全省提供了改革样本 [9][10][11][12][16] 产权制度改革 - 茂名市争取到省林业局九条专项支持措施,并制定分工方案及任务清单,构建了上下联动的改革推进机制 [19][20] - 推行“互联网+采伐管理”模式,实现采伐申请、受理、发证全流程数字化,化州市试点将小面积商品林采伐审批流程从约21天精简至5天,压缩16天 [22][23][24][25] - 在平定镇、丽岗镇推行“法学会服务站+林业专家”联动调处机制,2024年成功化解跨村山林权属纠纷17宗 [26][27][28] - 建成林权管理“一张图”,已完成2328宗、52.36万亩林权类不动产登记,并在茂南区镇盛镇两村试点对6667亩林地逐宗调查落界,解决权属纠纷 [31][32][33][34] 林业产业发展 - 高州市根子镇贡园采用“国企+基地+林农”模式,将3573株荔枝树流转给国企,发展多元业态,三年营收达1294万元,带动种植户增收30%,周边区域增收1820万元,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 [37][39][40][41] - 信宜市金垌镇流转5000亩林地发展麻竹种植加工,荷塘林场联合村集体、国资企业造林4000亩建成油茶高标准示范基地,大雾岭林场通过“林场+企业”培育高磺酮茶产业 [44][45][46][47][48][49] - 全市油茶产业推行“五化+N”模式,建成6个总面积超2000亩的示范基地,全市油茶种植面积达32万亩 [52] - 沉香产业种植面积从2020年的18.48万亩扩至28.3万亩,培育过万家经营主体,开发100余种产品,2025年实现4批共450公斤沉香出口 [53][54] - 全市已培育省级以上林业龙头企业13家、专业合作社11家 [56] 生态价值转化与富民效益 - 大雾岭林场通过“林场+村集体”模式,发展百菇园林下种植和依托大田顶景观的生态旅游,实现立体增收 [4][5][6][63][64] - 百菇园优先返聘出租林地的村民参与管护,日薪达180元,村民从过去一亩林地年租金仅5到10元,变为享有“租金+工资”双份收入 [2][3][69][70] - 电白区作为“中国沉香之乡”,依托3.2万亩流转林地吸引20家深加工企业入驻,带动3000人返乡创业,年交易额超20亿元 [73] - 信宜市朱砂镇罗林村的林业碳汇项目成交68.52万元,成为茂名首宗林业碳汇交易 [74][75]
以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美丽中国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 《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专家谈)
人民日报· 2025-11-12 08:57
政策导向与战略部署 -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目标,并作出“壮大林草产业”、“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战略部署[1] - 强调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3] - 提出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4] 行业发展成就与现状 - 2024年全国林草产业总产值达到10.17万亿元,同比增长9.6%,林产品贸易额达1817亿美元[10] - 全国森林食物年产量超过2亿吨,已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重要农产品,木竹加工、经济林、生态旅游、林下经济均成为年产值超万亿元的林业支柱产业[10] - 我国森林覆盖率已超过25%,贡献了约25%的全球新增绿化面积,在“三北”工程托举下已完成建设任务1.64亿亩[7] - 目前已构建起分类分级管理的自然保护地制度,各类自然保护地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以上,正式建立首批5个国家公园、2个国家植物园[8] - 全国累计发放林权证1亿多本,发展新型经营主体近30万个,集体林地每亩产出比改革前提高3倍多[9] 未来发展规划与重点任务 - 坚决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抓好光伏治沙、以工代赈、以路治沙等模式创新,确保筑牢祖国北疆绿色长城[13] - 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将自然保护地总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的比重稳定在18%左右[14] - 发展林下经济,壮大林草产业,做大一产、做精二产、做优三产,优化提升木竹培育和加工业等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林下经济、森林食品、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业态[16] - 提高防范化解林草灾害的能力,坚持森林草原防灭火一体化,实施松材线虫病防控攻坚行动,加强外来物种管控[17] 产业质量与效率提升 - 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强调协同推进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好联动[5] - 注重“提质”、“兴业”、“利民”结合,提高生态质量并用活林草资源以拓展就业增收空间[6] - 森林草原火灾受害率分别控制在0.9‰和2‰以内,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率超过90%[11]
广东省持续发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样板
中国发展网· 2025-11-10 17:17
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成效 - 全省森林面积突破1.4亿亩 [2] - 2023年至今完成林分优化提升630万亩、森林抚育提升598万亩 [2][9] - 打造5000亩以上森林大斑块148个,1000亩以上森林大斑块1030个 [2][9] 城乡绿化与人居环境改善 - 全省县镇村绿化种植苗木超4300万株 [3] - 新建绿美古树乡村106个、绿美红色乡村107个,打造绿美点257个 [3][9] - 河源市连平县金溪村建成柚子主题小公园3个、柚子景观带6公里,创建"柚子庭院"70个 [3] 林业产业发展与经济效益 - 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9400亿元,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4][10] - 林下经济发展面积超3200万亩,打造八大林业产业集群 [4] - 油茶产业预计到2025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50万亩以上,茶油产能达6万吨,综合产值超百亿元 [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创新 - 2024年8月发布《广东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提出12项主要任务 [5] - 肇庆市封开县实施"树票制"改革,已制作树票超1.2万个 [6] - 推动三市五县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探索 [9] 生态环境质量提升 - 2023年国考、省考断面水质首次全面达到IV类及以上水质,AQI达标率达95.8% [7] - 今年前三季度珠三角9市均进入全国168个重点城市PM2.5浓度较低的前20位 [7] - 增江广州段、深圳大鹏湾等入选国家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7][8]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新业态 - 发展"林业+康养"、"林业+研学"、"林业+文旅"等新业态 [6] - 云浮林场今年1-9月组织11场研学活动,吸引约1500人参加 [6] - 自2023年起开启水经济试点,截至去年底16宗省级项目完成投资37.3亿元 [8] 生物多样性与公众参与 - 记录分布有陆生脊椎野生动物1052种、野生高等植物6658种 [2][10] - 开展"互联网+义务植树",发布活动超5.31万场次,吸引超411万人次参与 [2][10] - 打造首批南粤红绿径线路8条、自然教育基地134个,获授"全国自然教育示范省" [10]
广东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样板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11-07 16:16
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进展 - 全省森林面积突破1.4亿亩,2023年至今完成林分优化提升630万亩、森林抚育提升598万亩 [2][3] - 打造5000亩以上森林大斑块148个,1000亩以上森林大斑块1030个,混交林比例逐步提高 [3][12] - 县镇村绿化种植苗木超4300万株,新建绿美古树乡村106个、绿美红色乡村107个,打造绿美点257个 [4][12] 林业经济发展与产业规模 - 全省林下经济面积超3200万亩,林业产业总产值达9416亿元,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5][12] - 打造油茶、竹、森林药材等八大林业产业集群,预计到2025年油茶综合产值超百亿元 [5] - 全省拥有竹相关企业1333家,去年总产值达222.8亿元,同比增长28.3% [13]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生态价值实现 - 广东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提出12项主要任务,目标到2025年形成权属清晰的集体林权制度 [6] - 封开县实施"树票制"改革,已制作树票超1.2万个,打通资源变资产的绿色通道 [6] - 广宁县全域开发林业碳汇碳普惠项目,去年107个村林业碳汇核证减排量交易额超500万元 [14] 林业新业态与产业融合 - 推动"林业+康养"、"林业+研学"、"林业+文旅"等新业态兴起,云浮林场今年1-9月组织11场研学活动吸引约1500人参加 [7] - 全省打造首批南粤红绿径线路8条、自然教育基地134个、自然教育径141条,获授"全国自然教育示范省" [12] - 广宁县聚焦"以竹代塑"产业方向,竹塑餐具生产成本比全塑产品降低5%,推动产业向高附加值领域跨越 [14] 重点地区与企业发展案例 - 肇庆广宁县竹产业产值达45亿元,40%林农从事竹产业相关工作,采用"农户+合作社+公司"模式带动增收 [13] - 河源市金源绿色生命有限公司采用油茶与五指毛桃套种模式,实现土地资源最大化利用和长短收益互补 [5] - 广宁美好生活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竹塑蛋糕刀叉餐具,青皮竹粉占比25%-30%,满足环保和使用要求 [14]
“绿色存折”收益越来越多(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一线见闻)
人民日报· 2025-11-06 15:4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展 - 核心改革任务为开展林权确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处理五年行动 旨在攻克林地权属不清的老问题[3] - 对于未分配到户的集体林地 计划在年底前将收益权量化到户并发放收益权证 对有争议林地可先明确收益分配方案[4] - 改革政策细致明确 通过发放经营权证 收益权证 碳汇权证等 推动林地由资源转变为资产[4] 林地资源与流转现状 - 芋头村拥有3万多亩山林 其中近万亩集体林地因历史划界不清等问题未能分配下去[2] - 通道县林权流转活跃 累计流转面积已超过9万亩[4] - 芋头村有190多亩林地获得湖南省首批林业碳汇权证 村民杨通山家有3亩山林被纳入[4] 林业经济价值与金融支持 - 林权改革后 经济林木 花卉苗木 公益林补偿金收益权 碳汇收益权等均被纳入抵押质押范围 贷款资金使用范围扩大[4] - 国家补偿补助资金 流转租金构成林业资产的利息 而依法采伐出售则相当于本金 林地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存折[5] - 林下经济得到发展 例如芋头村建设林下中药材基地 已签订3000亩林地流转意向 种植钩藤和八角等作物[4] 行业发展新动能 - 碳汇交易作为新动能正在加速涌现 为林农创造新的收益渠道[4] - 改革旨在激发林业活力 增加绿色存折的收益 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的体现[2][6]
湖南怀化持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绿色存折”收益越来越多
人民日报· 2025-11-06 08:2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展 - 核心改革任务为开展林权确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处理五年行动 旨在攻克林地权属不清的老问题 [3] - 对于未分配到户的集体林地 计划在年底前将收益权量化到户并发放收益权证 对有争议林地可先明确收益分配方案 [4] - 改革目标是通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激发活力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的一部分 [2][6] 林地资产化与金融化 - 通过发放经营权证 收益权证 碳汇权证等 林地正从资源转变为资产 [4] - 经济林木 花卉苗木 公益林天然林补偿金收益权 碳汇收益权均被纳入抵押质押范围 同时贷款资金使用范围扩大 [4] - 林业碳汇等新动能加速涌现 该村有190多亩林地获得湖南省首批林业碳汇权证 [4] 林业经济实践与规模 - 通道县累计林权流转面积已超过9万亩 显示资产流转活跃 [4] - 具体案例显示 林下中药材基地已与村集体合作社签署3000亩林地流转意向 计划种植钩藤和八角 [4] - 林业收益构成包括国家补偿补助资金 流转租金作为利息 依法采伐出售作为本金 被比喻为绿色存折 [5]
湖南怀化持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绿色存折”收益越来越多(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一线见闻)
人民日报· 2025-11-06 06:0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 - 国家层面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的目标,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供方向[2] - 省级层面公布关于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文件,开展林权确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处理五年行动[3] - 对于未分下去的集体林地,计划在年底前将收益权量化到户并发放收益权证,对有争议林地可先明确收益分配[4] 林地资源资产化进程 - 通过发放经营权证、收益权证、碳汇权证等,林地正从资源转变为资产[4] - 通道县累计发生林权流转面积超过9万亩,显示资产化进程加速[4] - 经济林木、花卉苗木、公益林天然林补偿金收益权、碳汇收益权均被纳入抵押质押范围,贷款资金使用范围扩大[4] 林业新业态与投资机会 - 林下经济如中药材种植发展迅速,芋头村建设林下中药材基地,已签订3000亩林地流转意向[4] - 碳汇交易作为新动能加速涌现,芋头村有190多亩林地获得湖南首批林业碳汇权证,其中包含杨通山家的3亩山林[4] - 国家林业补偿补助资金、流转租金被视为利息,依法采伐出售被视为本金,林地成为绿色存折[5]
提质兴业利民,共绘绿美新篇:广东书写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答卷
南方农村报· 2025-10-17 15:06
改革活林 - 广东省以制度创新为引擎,通过落实《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及省《实施方案》,出台《关于支持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探索的若干措施》,系统破解“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等林改核心问题 [12][13][14][15][16] - 封开县推行《林下经济收益权证》并配套管理办法,韶关市构建“确权—登记—融资”全链条服务体系,鹤山市形成登记提质增效的“鹤山经验”并被作为典型案例推广全国 [24][25][26][27][28] - 改革红利加速显现,封开县企业获全省首张林下经济收益权证及300万元银行授信,韶关市落地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等金融产品,鹤山市完成林权登记9宗3900亩,引进林业产业项目16个,总投资达9.4亿元 [34][35][36][37] 产业强林 - 2024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9416亿元,产业结构正从单一加工业向多元融合延伸,从“拼资源”迈向“拼质量” [60][46][47] - 各地区形成特色产业体系:清远市“五子登科”林业产业体系带动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产值达132.71亿元;河源龙川油茶林面积47.89万亩,“龙川山茶油”成品牌样板;茂名电白沉香种植面积超14万亩,年育苗3000多万株,占全国市场八成以上 [48][49][52][53][56][57] - 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省林科院与企业合作开展魔芋种苗繁育等技术研究,韶关仁化县建成2个省级博士工作站及2个科技研发中心,鸿伟、奥达两家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紧抓“以竹代塑”机遇,转型升级后产量增长超过七成 [61][63][64][69][70][71] 产业集群与品牌建设 - 广东推出“粤林+”区域公用品牌,培育油茶、竹、森林药材、香料香精、花卉苗木、家具制造、生态旅游、森林康养八大产业集群,形成链条完整、主体多元的现代化林业产业体系 [75][76][77] - 通过举办广东林业博览会、经济林消费季等活动搭建产销对接平台,推动产业从“卖原料”向“靠技术、靠品牌、靠场景”转变 [74][78][79] - “十五五”期间目标加快构建现代化林业产业体系,力争形成三产融合、技术先进、竞争有序、绿色低碳的现代林业体系,实现“一亩山万元钱”目标,打造全国林业产业现代化先行省 [80][81][82] 绿色富民 - 龙川县通过股份合作、保价收购、就近就业等联农带农机制,带动5000余户农户增收,其中困难群众491户,户均年增收3000多元 [84][85][86] - 茂名电白区搭建林地流转平台,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放股份权益证书21.1万本,使农民成为林业改革参与者和受益者 [88][89][90] - 阳春市以星宝坚果公司为龙头形成现代化联合体经营模式,联动合作社共建14个坚果专业村,带动3100余户群众人均年增收2685元 [91][92][93]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福建:“三多”妙笔写活山林文章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17 10:46
文章核心观点 - 福建省作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通过制度创新激活林业生产力,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1][4] - 改革以兴林富民为目标,拓展“两山”转化路径,使绿色成为福建高质量发展的最亮底色 [1][4] - 林业不仅展示出“生态美”,同时促进了“百姓富” [4] 林业经济发展与产业规模 - 2024年福建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812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1%,位居全国前列 [8] - 全省竹林面积、竹笋年产量均居全国第一,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达3324万亩,超180万人参与林下经济发展 [8] - 林业产业总产值从2002年的635.9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8121亿元,木质活性炭产量居全国首位,造纸产业总产值位列全国第二 [17] 林权制度改革创新 - 三明市在全国率先开展林票制度改革试点,实行“合作经营、量化权益、市场交易、保底分红” [10] - 林票能交易、兑现、质押、继承,将长期收益变为“现钱”,解决了林业难融资、林权难流转等问题 [10] - 截至目前,林票制发已发展到6个设区市、37个县(市、区),制发金额近11亿元 [11] 生态保护与资源管理 - 全省自然保护地达358处,85%以上的珍稀濒危物种、70%以上的典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 [8] - 2002年以来全省累计完成植树造林超4271.5万亩,森林覆盖率净增4.6个百分点,达65.12%,连续46年位居全国第一 [17] - 森林蓄积量净增4.46亿立方米,达8.07亿立方米 [17] “三多”改革与市场建设 - 选择20个县(市、区)开展“多方得益、多式联营、多重服务”的“三多”改革试点,下达两批62项重点改革任务 [13] - 在全国率先推动林下经济不动产登记,共发放林下经济不动产证328本 [13] - 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累计交易突破50亿元,其中林业类占56%,平均溢价率14.8% [13] 富民成效与林农收入 - 2024年包括广大林农在内的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5万元,同比增长6.7% [17] - 重点林区林农涉林收入约占总收入的五分之一 [17] - 通过发展林木产业、林下经济和森林旅游等,有力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和林农脱贫致富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