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直互联技术

搜索文档
桩数全球第一的中国,还在“叫号充电”
汽车商业评论· 2025-10-18 07:08
文章核心观点 -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3600万辆,但在国庆等节假日期间,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需求呈“潮汐式”爆发,导致严重的“充电焦虑”,其本质是多重系统性矛盾叠加的结果,而非简单的充电桩数量不足 [5][13][18] - 高速充电桩面临严峻的商业困境:平日平均利用率仅5.44%,远低于9.77%的盈亏平衡线,导致投资回报周期长,社会资本投资意愿低,建设主体仍以“国家队”为主 [20][23] - 解决困境需多管齐下:短期依靠精细化运营(如叫号系统、充电引导)和应急措施(如移动充电车);中长期依赖大功率超充桩建设、智能电网技术(如柔直互联)、以及换电模式等多元化补能方案 [28][30][31][33][35] 新能源汽车节假日高速充电现状 - 2025年国庆假期,全国高速公路新能源汽车充电量达12287.32万千瓦时,日均充电量1535.91万千瓦时,是平日的2.59倍,创历史新高 [13] - 假期新能源汽车约占高速公路日均总流量的20%,即约1240万辆,较2024年国庆增长约30% [13] - 高速服务区充电桩平均等待时间为1.5小时,热门路段甚至超过3小时,与传统燃油车15分钟的加油平均等待时间形成鲜明对比 [20] 充电基础设施供给分析 - 截至2025年8月底,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总数达1734.8万个,同比增长53.5%,其中公共充电设施431.6万个,同比增长37.8% [10] - 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覆盖率高达98%,但充电桩数量仅6.6万个,仅占全国充电桩总量的不足1% [10][15] - 节假日期间,6.6万个高速充电桩需满足1240万辆新能源车的补能需求,车桩比高达186:1,远超行业单桩日均服务8-12辆的标准 [15] 高速充电困境的深层原因 - 需求端呈现极端的“潮汐式”波动:全国高速公路充电桩平日利用率低至3%,但节假日需求暴涨十几倍,超过三分之一的服务区充电桩满负荷运转 [20][21] - 供给端存在结构性矛盾:充电桩区域分布不均,经济发达省份(如浙江、江苏、山东)高速公路充电量均突破530万千瓦时,热门高速如长深高速单日充电量突破350万度,使用率达82% [15] - 技术兼容性与效率问题突出:高速服务区主流充电桩功率为60kW-120kW,大功率超充桩占比过低,且不同品牌车型间存在兼容性问题,降低了整体服务效能 [16][26] 当前采取的缓解措施与成效 - 运营优化措施:推行“叫号充电”系统引导秩序,并引导车主“充电至80%即走”,利用锂电池前80%充电效率高的特性提升周转率;通过“智能充电引导系统”实现车流分流 [28][30] - 应急设施补强:在繁忙服务区新增超充桩(如河南新增1400根600kW超充桩),调派移动储能充电车,并利用健康监测系统将充电桩故障率从8.7%降至4.3% [30] - 措施成效显著:2025年国庆高速服务区充电平均等待时间从2023年的2.3小时降至1.5小时,改善幅度达35% [30] 中长期解决方案与发展方向 - 技术路径升级:国家能源局规划到2027年底前建设超过10万台大功率充电桩,重点覆盖高速公路,目标是将充电时间大幅缩短至接近加油时间 [31] - 多元化补能模式:换电模式在高速场景优势明显,蔚来能源在国庆假期提供换电服务1097985次,日均同比增长37%;探索将高速收费站改造为光储充一体化能源站 [33][35] - 系统级协同需求:解决困境需要车辆电池技术、电池管理系统与充电桩、电网同步升级,并应用“柔直互联”等智能电网技术提升电力资源调度效率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