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框架效应
icon
搜索文档
营销的本质:帮助对的产品找到对的人
36氪· 2025-06-20 16:36
增量增长大模型 - 核心观点:通过场景营销和标签构建品牌价值,连接消费者需求与产品定位 [1][62] - 方法论:基于消费者待办任务和使用场景定义品牌标签,形成消费利益、形象、框架三层结构 [4][7][42] 标签三要素 - **消费利益**:产品在具体场景中解决的用户痛点,如戴森以"时尚"和"黑科技"标签区隔传统小家电市场 [8][10][12][13] - **消费形象**:品牌典型用户群体的身份投射,如珍珠从"妈妈严选"变为"毫不费力穿搭"吸引年轻人群 [15][17][18][20] - **消费框架**:通过社会关系设定决策标准,如沃尔沃用"生命意识"框架强化安全价值 [32][34][36] 品牌案例拆解 - **戴森**:通过精确技术数据(如"185AW强劲吸力")和时尚话题(小仙紫)强化科技与潮流标签 [8][10][12][13] - **珍珠行业**:2023年价格普涨30%-80%,线上直播销售额增长440%,年轻用户占比超50% [17][18] - **拉夫劳伦**:从"商务范"转向"老钱风"标签,2025财年营收重回71亿美元(同比+7%) [22][27] - **东方树叶**:标签从"难喝饮料"变为"中年营养液",2024年销售额167.45亿元(同比+32.3%) [45][56][59] 消费框架效应 - 核心机制:同一产品通过不同描述框架影响决策,如无糖饮料被定义为"健康代糖"或"科技与狠活" [32] - 应用案例:JEEP自由光用"亲子成长"框架,牧马人用"自我实现"框架区分同类产品价值 [36][37][40] 营销本质 - 核心逻辑:通过场景关联需求,通过标签塑造认知,实现"对的产品找到对的人" [60][62][63] - 执行路径:给品牌打标签定义价值,给用户打标签匹配身份,构建双向识别系统 [63][64]
心理学家有本事“助推” 刚出台的“债务置换” 方案?
36氪· 2025-06-20 10:54
化债机制与债务置换 - 中国通过《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议案》,涉及规模达12万亿元,为史上最大规模债务化解行动[1] - 债务置换通过以低利率、长期限新债替换高利率、短期限旧债,降低利息成本但未减少债务总量[1] - 债务置换符合决策理论中的不变性公理,即债务总量和到期日不变[1] 框架效应理论 - 不变性公理指同一事物的不同描述不应改变偏好,但现实中常被违背,如温度单位转换或橡子分配方案[2] - 框架效应指描述方式改变导致偏好反转,例如年付框架(每年1.2万元)比月付框架(每月1000元)更易被接受[5][10] - 研究证实还款频率(年付vs月付)和呈现形式(文字vs图形)显著影响债权人接受度[10] 配对债务方案中的框架效应 - 压缩时间框架(如常规vs压缩时间轴)和还款频率框架(周付vs月付)可改变债务方案偏好[11] - 压缩时间框架更灵活,能操控还款持续时间的感知,甚至引发严格偏好反转[11][12] - 实验显示压缩时间框架下,债权人更倾向接受短期高利率初始债务而非长期低利率置换债务[11] 数字化与框架效应应用 - 数字化技术可通过不等距时间轴压缩(如2000年世界GDP数据)操控还款时段感知[14][16] - 可视化工具能精准调整时间维度描述,助推还债行为(如延长或缩短损失时段感知)[14][17] - 框架效应可应用于债务置换政策评估、还债行为助推及社会信用体系构建[17][18] 研究意义 - 发现单一债务和配对债务方案中两种新框架效应[6][8] - 为债务管理提供心理科学依据,优化政策设计[17] - 新增"损失时段框架效应"作为助推工具,补充现有工具箱(如背景音乐、代币激励)[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