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治理

搜索文档
“十四五”我国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超28万平方公里
央视网· 2025-08-30 21:54
水土流失治理成效 - "十四五"以来全国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8.17万平方公里[1] -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减少1.54万平方公里[3] - "三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9万平方公里[3] 重点区域治理成果 - 丹江口库区截至2024年底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306平方公里[4] - 东北黑土区治理侵蚀沟3.3万条[6] - 全国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2119条[6] 工程效益与生态价值 - 淤地坝新增拦截入黄泥沙能力6.87亿吨[3] - 小流域生态产品转化交易60余单[6] - 生态产品交易金额近30亿元[6]
“十四五”以来我国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超二十八万平方公里
人民日报· 2025-08-29 11:38
水土流失治理成效 - 2024年底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8.17万平方公里 水土保持率提升至72.83% 较2020年71.85%增长0.98个百分点 [1] -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从2020年269.27万平方公里降至2024年260.19万平方公里 减少9.08万平方公里 [1] - 呈现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双下降和水蚀风蚀双减少态势 [1] 黄河流域治理进展 - 截至2024年底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万平方公里 [1] - 建设淤地坝和拦沙坝2637座 完成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3090座 [1] - 改造坡耕地面积315.5万亩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从2020年23.42万平方公里降至2024年21.88万平方公里 [1] 东北黑土区治理措施 - 治理侵蚀沟3.3万条 [1] - 探索开展侵蚀沟治理新增耕地指标交易机制 [1] 丹江口库区治理成果 - 截至2024年底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306平方公里 [2] 三北地区治理成效 - 截至2024年底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9万平方公里 [2] - 新增淤地坝拦截入黄泥沙能力6.87亿吨 [2] - 2023-2024年水土流失面积减少1.41万平方公里 [2]
我国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超二十八万平方公里
人民日报· 2025-08-29 07:11
全国水土保持成效 - "十四五"以来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8.17万平方公里 水土保持率提升至72.83%[1] -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从2020年269.27万平方公里降至2024年260.19万平方公里 实现面积强度双下降[1] - 水土保持率由2020年71.85%提升至2024年72.83% 水蚀风蚀双减少[1] 黄河流域治理进展 - 截至2024年底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万平方公里 建设淤地坝和拦沙坝2637座[1] - 完成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3090座 改造坡耕地315.5万亩[1] -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从2020年23.42万平方公里降至2024年21.88万平方公里[1] 重点区域专项治理 - 东北黑土区治理侵蚀沟3.3万条 探索侵蚀沟治理新增耕地指标交易[1] -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306平方公里[2] - "三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9万平方公里 新增拦沙能力6.87亿吨[2] 区域治理成效 - "三北"地区2023-2024年水土流失面积减少1.41万平方公里[2] - 淤地坝工程建设有效控制入黄泥沙量[1][2] - 多部门联合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坡耕地改造[1][2]
“十四五”以来 我国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超二十八万平方公里
人民日报· 2025-08-29 05:45
水土流失治理成效 -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从2020年269.27万平方公里降至2024年260.19万平方公里 减少9.08万平方公里[1] - 水土保持率从2020年71.85%提升至2024年72.83% 增长0.98个百分点[1] - "十四五"以来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8.17万平方公里[1] 区域治理进展 - 黄河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万平方公里 建设淤地坝和拦沙坝2637座 除险加固病险淤地坝3090座[1] -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从2020年23.42万平方公里降至2024年21.88万平方公里 减少1.54万平方公里[1] - 东北黑土区治理侵蚀沟3.3万条 探索侵蚀沟治理新增耕地指标交易[2] 重点区域治理成果 -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306平方公里[2] - "三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9万平方公里 新增淤地坝拦截入黄泥沙能力6.87亿吨[2] - 2023-2024年"三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1.41万平方公里[2]
16.73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陕西水土流失治理
陕西日报· 2025-08-04 08:03
中央预算内投资 - 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16.73亿元支持水土流失治理 [1] - 投资金额较去年增加11.91亿元 [1] - 资金将用于建设淤地坝193座、拦沙工程775座、坡改梯21.01万亩 [1] 资金支持情况 - "十四五"以来累计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省级预算内基建资金、增发国债资金等62.95亿元 [1] - 资金主要用于黄河流域淤地坝建设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1] 项目管理措施 - 省发展改革委加强项目调度管理,对进展缓慢项目建立台账跟踪指导 [1] - 强化项目管理机制和运行维护机制建设 [1] - 已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项目清单和绩效目标表 [1] 下一步工作计划 - 会同省水利厅落实项目建设主体责任 [1] - 加大事中事后监管力度 [1] - 推动项目加快建设尽早发挥效益 [1]
陕西省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大力支持
中国发展网· 2025-07-28 16:39
投资规模与资金分配 - 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陕西省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16.73亿元 占陕西省"十四五"期间水土流失治理资金33% 较去年增加11.91亿元 [1] - 累计争取各渠道资金62.95亿元 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50.57亿元 增发国债资金12.11亿元 陕西省级预算内基建资金2650万元 [2] 工程建设规划与进度 - 支持建设淤地坝193座 拦沙工程775座 实施坡改梯21.01万亩 建成后将基本完成"十四五"规划任务 [1] - 加强项目调度 对进展缓慢项目建立台账跟踪指导 加强项目管理机制和运行维护机制建设 [2] 区域战略重要性 - 陕西省陕北、渭北黄土高原地区是全国水土流失强度最高地区 入黄泥沙一半来自陕西 [2] - 印发《陕西省黄河流域淤地坝建设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十四五"实施方案》并进行中期调整 [2] 实施与监管机制 - 陕西省发改委已将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项目清单和绩效目标表下达各有关市和单位 [2] - 落实项目建设主体责任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力度 推动项目加快建设并高质量完成年度绩效目标 [2]
2024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千余平方公里
辽宁日报· 2025-06-19 09:05
水土流失现状 - 2024年辽宁省水土流失面积3.2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2%,较上一年度减少1004.5平方公里 [1] - 全省水土保持率78%,水力侵蚀为主(3.18万平方公里,占比97.58%),风力侵蚀集中在西北部(788.93平方公里,占比2.42%) [1] - 侵蚀强度以轻度为主(77.03%),中度、强烈、极强烈、剧烈侵蚀分别占比11.74%、5.00%、3.88%、2.35% [1] 综合治理成效 - 2024年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543.51平方公里,其中水利、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林草部门分别完成888.28、2397.06、84.04、174.11平方公里 [2] - 重点治理区覆盖11市43县,总面积96090.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2.58万平方公里 [2] -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面积9549.87平方公里,较上一年度减少175.94平方公里,侵蚀强度中轻度占比最高(6698.13平方公里) [2]
汀江水暖绿新岸——解码“客家首府”长汀的文化自信样本
新华网· 2025-06-10 15:39
文化历史价值 - 长汀作为"客家首府"拥有千年文脉 汀江被誉为客家母亲河 是客家人南迁的重要栖息地和精神原乡[1][2] - 唐代设立首个客家人聚集的州府汀州府 客家建筑融合徽派 江浙风格 体现"外刚内柔 形制兼容"的建筑哲学[5] - 南宋时期疏浚汀江航道后 汀江成为连接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纽带 促进商贸繁荣[6] - 1995年以来累计吸引40多个国家和地区60多万人次客家人寻根谒祖[6] 红色文化资源 - 长汀是重要革命圣地 松毛岭战役中红军牺牲2000余人 为长征争取宝贵时间[7] - 当地有2万多名青年参加红军 登记在册烈士达6700多人 烈士占比达人口十二分之一[7] - 红色遗产保护完善 包括瞿秋白烈士纪念碑 红军桥等遗址 中复村被誉为"红军长征第一村"[8][12] 生态治理成就 - 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 累计减少水土流失面积116.85万亩 流失率从31.47%降至6.31%[10] - 2021年水土治理实践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态修复典型案例[10] - 通过种草种树 封育管护 循环种养等科学治理方式 实现绿满山 果飘香的生态转变[10] 旅游经济发展 - 2024年接待游客1044.87万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91.81亿元[14] - 举办客家文化节 无人机表演等活动 客家十番音乐 公嫲吹 剪纸等非遗项目融入现代文旅[13][15] - 古城保护每年投入5000万元专项资金 民间组织参与古建修缮[13] 产业建设进展 - 纺织服装产业2024年产值达55亿元 稀土产业突破75亿元 医疗器械集群产值25亿元[14] - 与晋江市开展"山海协作" 发展高端纺织 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14] - 现代化工厂与生产线建设同步推进 形成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产业格局[14]
为了一泓清水入黄河(人与自然)
人民日报· 2025-06-01 06:02
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成效 - 黄河入晋段水质显著改善,2024年山西黄河流域优良水体比例达91.5%[5][9] - 黄河入晋泥沙大幅减少,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促进水流减缓与泥沙沉淀[2] - 汾河入黄口庙前村断面2024年首次达到Ⅲ类水质[13] 生态修复与绿化工程 - 偏关县林草覆盖率从10年前27%提升至48.6%,黄河和长城沿线达60%以上[5] - "十四五"以来山西黄河流域累计完成营造林1341万余亩,19个沿黄县实现基本绿化[5] - 2024年山西水土保持率达65.5%,水土流失面积与强度持续双下降[5] 重点治理项目进展 - 山西启动"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285个项目总投资近千亿元,完工率超60%[10][14] - 太榆退水渠水质提升项目日处理污水13万立方米,确保三项指标稳定达标[12] - 伍姓湖生态修复项目种植2700亩水生植物并投放44.8万尾白鲢鱼以改善水质[9] 区域协同治理 - 山西以4个国家级水土流失治理区为重点,规划打造100条高质量精品小流域[6] - 汾河流域实施截污纳管工程,太榆退水渠2024年6月首次全线水质优良[12] - 运城永济市伍姓湖清淤工程单日清淤量达3000立方米,计划加速推进[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