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环境改善
icon
搜索文档
候鸟群聚见证环境改善 绿色发展绘就大美中国生态新画卷
央视网· 2025-07-26 15:51
江苏丰县的黄河故道大沙河国家湿地公园,这里曾经有着"风起三尺沙,黄土埋庄稼"的景象。如今,这里"岸绿水美、鸟欢果香",成为市 民游客的好去处。 央视网消息:盛夏时节,重庆海螺水泥厂区迎来了数千只鹭鸟在此繁衍栖息。在这个水泥厂的东侧,曾有一处约30亩的裸露矿山,为了改 善生态环境,当地通过边坡治理、覆土绿化等手段对这里进行了改造,并先后栽种了香樟、栾树等乔木1.2万株。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持 续改善,白鹭种群规模大幅增长。此外,夜鹭、池鹭等10余种野生鸟类也逐渐在此繁衍栖息,形成了一幅工业文明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美好 画卷。 陕西汉阴:朱鹮飞临县城河畔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近日,在陕西安康的月河附近,20多只朱鹮结伴而来,时而在河边闲庭信步,时而在浅滩处低头觅食。细长的喙灵巧地探入水中,洁白的 羽毛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橘红色的头冠格外醒目。这些朱鹮的出现和不远处的居民区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月河作 为汉江的一级支流,常年保持地表水Ⅰ类水质。近年来,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力度不断加大,月河河畔及周边湿地有适宜的浅滩、河床,丰富的 水生生物以及各类昆虫也为朱鹮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 江苏丰县:黄河故道 ...
亚洲狗獾现身北京海淀影湖楼公园
新京报· 2025-07-23 13:46
新京报讯 据"首都园林绿化"消息,近日,在北京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城市公园开展的哺乳动物监测调 查工作中,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在位于海淀区西北四环外的影湖楼公园清晰记录到北 京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亚洲狗獾的活动影像。这是这一区域近几年来对这一物种的首次拍摄记录。 经过多年建设,北京市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公园数量已达到109个,总面积约67.8平方公里,第二道绿 化隔离地区公园总数达到44个,总面积约135.4平方公里,第一道绿化隔离"城市公园环"已闭合,第一 道绿化隔离"郊野公园环"主体结构基本形成,进一步锚固了城市绿色空间结构的"两环",呈现出森林环 绕的优美生态景观。影湖楼公园作为"三山五园"绿廊的关键节点,通过保留原生灌木丛、设置生态岛 链、种植蜜源植物等措施,为野生动物提供了隐蔽的栖息场所和丰富的食物资源。 市园林绿化局呼吁广大市民,发现野生动物不要随意靠近、骚扰,更不能捕捉、伤害野生动物,做一名 文明有礼的观察者,共同爱护人类的自然邻居。 北京市亚洲狗獾主要分布于怀柔、门头沟、延庆和房山,其适宜栖息地大多位于生态涵养区,此次狗獾 现身北京城区,是北京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一个积极信号,表明当前北 ...
镜头里的爱鸟故事
人民日报· 2025-07-14 06:20
鸟类摄影与生态保护 - 鸟类摄影爱好者通过镜头记录鸟类活动 7年来拍摄400多种鸟类 累计50多万张照片 [3][4] - 生态环境改善促使鸟类数量增加 观鸟人群规模扩大形成鸟类保护网络 [4] - 专业摄影设备与季节选择对拍摄效果至关重要 春冬两季为最佳拍摄期 [3][4] 生态文学创作 - 作家通过10年观察记录192种鸟类 出版《醒来的河流》等生态文学作品 [7][8] - 鄱阳湖越冬白鹤占全球总数98% 数量仅2000余只引发生态研究兴趣 [8] - 靳江河流域鸟类回归现象推动生态文学创作 作品涵盖40种鸟类观察记录 [8][9] 鸟类观察与科研贡献 - 95后摄影师2年内拍摄200多种鸟类 包括东方白鹳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3][14] - 发现崇明岛罕见白腹毛脚燕 为上海市1994年以来首次野外记录 [14] - 定期向上海野鸟会提交观测数据 支持鸟类迁徙科学研究 [13][14] 公众观鸟活动 - 圆明园持续20年鸟类调查 单次最高记录49种鸟类 [16][17] - 永定河崖沙燕栖息地保护行动促使工程方案调整 成功保护繁殖期雏鸟 [17] - 北京观测到东南亚爪哇池鹭等罕见鸟种 反映生态环境改善 [17] 鸟类保护网络建设 - 摄影展与社交媒体分享促进公众鸟类认知 年均举办"爱鸟周"科普活动 [5][6] - 全国性观鸟爱好者社群实时互通鸟讯 形成跨区域保护协作机制 [4][17] - 中小学观鸟社团培育年轻一代保护意识 专业领队带动公众参与 [17][18]
【风物郑州】郑州市森林公园:“龙湖”“凤山”绘锦绣
郑州日报· 2025-07-04 09:59
郑州市森林公园的历史变迁 - 新中国成立前郑州市东部为黄河泛滥形成的沙岗和盐碱地,寸草不生[3][4] - 1951年成立郑州市林场,通过植树造林固定沙岗形成绿色屏障,改善城市生态环境[4] - 1992年在林场基础上组建森林公园,占地近4000亩,培育80多个品种、几十万棵树木[4] - 2018年完成凤山园区升级改造,从"水域靓城"升级为"山水之城"[5] 公园规划与功能区 - 园区南至北三环朝阳路,北达龙源一街,西起中州大道,东临龙湖水域,涵盖凤山园区、北龙湖湿地和西运河体育公园[7] - 划分七大景区:主入口展示区、山林游览区、山林拓展区、水岸花园区、亲子乐园区、湿地体验区和森林运动区[8] - 亲子乐园区和水岸花园区适合儿童游玩,湿地体验区和山林游览区适合生态教育,拓展区和运动区提供健身场地[8] 凤山园区生态创新 - 凤山由7座平均高度25米的山峰组成,利用200万立方米废弃基坑土堆建而成,为全国罕见生态创新[10][11] - 山峰利用植物自然色彩形成"彩凤展翅"景观,与龙湖构成"龙凤呈祥"格局[8][10] - 登顶可俯瞰龙湖全景及会展中心"大玉米"、东站双子塔等地标建筑[10][11] 生物多样性建设 - 现有观花树种30余种、观叶树种23种、草花11种、造型树5类、观赏草3类、水生植物10类、成林树种10类[12] - 引种青檀、椋子木、秤锤树等20类珍稀树种[12] - 园区栖息百余种鸟类、数十种鱼类,形成"小城大生态"格局[16] 城市生态价值 - 公园串联城市历史与现状,成为市民"诗意栖居地"和周末休闲热门选择[1][8][16] - 通过"森林+湿地"系统改善城市微气候,被誉为"天然氧吧"[11][12] - 夜游景观融合自然光效(流萤)与人工照明(地灯),形成独特光环境体验[16]
生态持续向好 北京陆生野生动物增至620种
央视网· 2025-06-08 16:59
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成效 - 北京市陆生野生动物达620种,较2024年新增8种鸟类,包括栗树鸭、黑海番鸭、蛎鹬等 [1] - 麋鹿、黑鹳、褐马鸡等"国宝级"物种种群持续增长,南海子麋鹿苑向全国输出668只麋鹿并建立47处迁地种群 [5] - 北京城六区首次发现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槭叶铁线莲近100丛,2020-2024年记录高等植物达2166种 [8] 生态工程与生物多样性提升 - 温榆河公园动植物种类从600余种增至880种,发现水生清洁指示性物种及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大豆 [11][14] - 北京森林覆盖率达44.95%,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突破91% [16] - 建成558处自然带,乡土植物群落覆盖度提升30%,湿地生态链修复率达85% [17][19] 生态经济与城市发展 - 生态改善促进自然教育、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推出《北京观鸟地图》串联45处观鸟胜地及6处基地 [22] - "花开北京""京果飘香"等四季品牌活动形成花园城市文化名片,创新森林音乐会等文化IP [22] - 颐和园后溪河、翠湖湿地等示范区域成为动物栖息的城市秘境 [19]
上海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发布 AQI优良率达88.5% 臭氧优化最明显
解放日报· 2025-06-04 09:53
空气质量 - 2024年上海PM2 5年均浓度为28微克/立方米 与2023年持平 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1] - PM10和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同比下降10 4%和3 2% 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浓度与2023年持平 [1] - 臭氧日最大8小时平均第90百分位数为144微克/立方米 创近五年最优值 [1] - 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23天 优良率88 5% 较2023年增加3天 全年无严重污染日 [1] 水环境质量 - 主要河湖断面中Ⅱ-Ⅲ类水质占比99 3% Ⅳ类占0 7% Ⅴ类断面已连续三年消失 [1] - 四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月度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 [2] - 主要河湖断面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平均浓度分别同比下降2 3%和2 8% [2] 环境治理措施 - 完成3 06万公里岸线排污口排查溯源 对249 96公里河道实施专项整治 [2] - 新增泰和污水处理厂二期等5项工程 污水处理能力提升48 5万立方米/日 [2] - 生物多样性调查发现1个新物种和149个新记录种 包括122种昆虫 [2] - 组织4000余人次参与调查 已完成80%外业任务 预计2024年上半年完成 [2]
“观鸟热”折射“生态好”
人民日报· 2025-05-12 10:14
观鸟热潮兴起 - 北京野生鸟类达527种 成为鸟类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1] - 居民在中心城区实现"抬头观鸟"愿景 珍稀鸟类频繁现身[1] - 全国兴起"观鸟热" 反映生态环境持续改善[1] - 部分候鸟转变为留鸟 在城市公园安家[1] 鸟类生态价值 - 鸟类是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 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2] - 鸟类被视为生态环境质量"试纸" 生物多样性监测指示物[2] - 保护候鸟及其栖息地有助于维护地球生命共同体[2] 生态环境改善 - 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 5平均浓度29 3微克/立方米 连续5年达标[3] - 2024年全国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90 4% 首次突破90%[3] - 中国森林覆盖率超25% 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国家[3] - 设立三江源等首批国家公园 建立近万处自然保护地[3] - 90%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3] 珍稀鸟类保护成果 - 东方白鹳连续13年现身北京延庆野鸭湖湿地[4] -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彩鹮在雄安新区白洋淀出现[4] - 小天鹅连续5年选择湖南洞庭湖过冬[4] - 2024年全国越冬水鸟数量创监测新高[4] - 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4]
“观鸟热”折射“生态好”(生态论苑)
人民日报· 2025-05-07 05:50
生态环境改善与鸟类多样性 - 北京市野生鸟类达到527种,成为鸟类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居民在中心城区可实现"抬头观鸟"[1] - 全国越冬水鸟数量达到监测最高值(2024年),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4] - 东方白鹳连续13年赴约北京延庆野鸭湖湿地,彩鹮现身河北白洋淀,小天鹅连续5年在洞庭湖过冬[4] 生态保护政策成效 - 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 5平均浓度29 3微克/立方米(2024年),连续5年稳定达标[3] - 全国优良水质断面比例首次突破90%(2024年)[3] - 森林覆盖率超25%,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3] 生态系统保护措施 - 设立三江源等第一批国家公园,建立各级自然保护地近万处[3] - 90%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3] - 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森林、草原、湿地等鸟类栖息空间得到系统性修复[3] 鸟类生态指示作用 - 鸟类被视为生态环境质量的"试纸"和生物多样性监测指示物[2] - 保护候鸟栖息地可同步保护濒危动植物种,维护地球生命共同体[2] - 鸟类迁徙路径覆盖广泛区域,其生存状态直接反映生态系统健康度[2] 观鸟活动社会影响 - "打鸟"摄影热潮兴起,黑海番鸭、荒漠林莺等珍稀物种成为拍摄对象[1] - 生态环境部发布文明观鸟指南,推动公众参与生态保护[1] - 部分候鸟转变为城市留鸟,形成"鸟类居民"现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