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环境改善
icon
搜索文档
英国伦敦“超级下水道”完工,有望改善泰晤士河流域生态
搜狐财经· 2025-09-14 16:25
(央视财经《第一时间》)经过多年建设,英国伦敦一条长达25公里的"超级下水道"近期完工,并投入使用,有望大幅改善泰晤士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这个"超级下水道"项目的正式名称为 "泰晤士河潮路隧道",主要作用是收集未经处理的污水和雨水,将它们统一输送到污水厂进行处理,然后再将其排放 至泰晤士河中。防止暴雨后污水溢流直接流入泰晤士河。隧道主体建在伦敦原有地下管线下方,最深处在地下60多米,隧道直径7.2米,比大本钟还要宽。 隧道去年开始分段逐步启用,今年早些时候全面连通。据项目官网统计,截至今年8月,这条"超级下水道"已阻止930多万立方米污水流入泰晤士河。负责建 设"泰晤士河潮路隧道"的公司认为,项目有望显著改善附近生态。 伦敦原有的排污系统已经运行超过100年,近年来多次出现暴雨后污水溢流的情况。"泰晤士河潮路隧道"项目于2014年由伦敦市政府提出,2016年开工,造 价46亿英镑(约合人民币444亿元)。建设方预计,隧道完全投入运营后能将排入泰晤士河的污水减少95%。 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 编辑:潘煦 英国巴泽尔杰特隧道公司首席执行官 安迪·米切尔:我们将证明水质得到改善。我们还对河里的鱼类以及其他动植物进行了 ...
学而时习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新华社· 2025-08-16 12:30
根据提供的有限内容,该文档片段不包含与特定公司或行业相关的实质性信息,无法进行符合任务要求的投资分析总结
南京生态好 候鸟变“留鸟”
南京日报· 2025-08-15 08:19
生态环境改善成效 - 南京近10年来夏天首次发现东方白鹳繁殖记录 显示南方湿地生态环境已能满足珍稀物种繁殖需求[1][7] - 固城湖通过退圩还湖生态工程实现湖面扩容6.11平方公里(相当于增加一个西湖) 实施十年禁捕并建设生态安全缓冲区[7] - 湿地密植芦苇水草 清理水上餐饮 形成"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优质栖息环境[7] 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 - 高淳区2023年上半年旅游总收入达121.81亿元 同比增长13.52% 累计接待游客1009.5万人次 同比增长9.9%[8] - 生态环境改善吸引年轻人返乡开展科技养殖和发展生态精品民宿 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8] - 当地成立自然学校开展生态教育 每周有城区儿童参与自然认知活动 培养新一代环境保护意识[5][8] 物种行为模式变化 - 东方白鹳连续3年在固城湖湿地筑巢繁殖 2022年繁殖4只幼鸟 2023年夏季首次停留未迁徙[4][5][7] - 该物种传统繁殖地在东北及俄罗斯远东地区 通常9-10月南迁 次年春季返回北方 现今因南方食物充足及巢木资源丰富而改变迁徙习性[7] - 鸟类滞留现象印证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提升 柱状巢木(高30米)及禁飞无人机等保护措施提供繁殖保障[3][5][7]
卫星之眼“瞰变化” 解码中国生态“绿色密码”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13 14:38
生态环境改善 - 白洋淀湿地面积2012年约为205平方公里 受益于南水北调生态补水使淀区面积持续扩大[3] - 白洋淀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 为1988年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3] - 塞罕坝通过1999-2020年卫星数据显示森林覆盖面积持续大幅提升[8] 生物多样性恢复 - 白洋淀野生鸟类达295种 野生鱼类截至2024年增至48种[5] - 水质改善使白洋淀炖杂鱼传统菜肴重获灵魂 鱼类品种多样性恢复[5] 生态工程建设 - 塞罕坝机械林场经过三代建设者60余年奋斗 将数万亩荒原变为人工林海[8] - 塞罕坝位于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 海拔较北京高1000多米 是离北京最近沙源[6] - 塞罕坝生态屏障有效遏制沙尘南下 成为全球荒漠化治理典范[6][8]
北京昌平:生态好 鸟儿至
人民网· 2025-08-11 16:41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这些文档的标题均为“北京昌平:生态好 鸟儿至”,并带有不同的编号后缀,表明它们可能是一系列报道或同一主题下的不同部分。这些内容主要聚焦于北京昌平区的生态环境改善及其对鸟类种群的影响,属于环境生态领域,而非典型的公司或行业分析。因此,以下总结将围绕生态改善这一核心主题进行。 生态改善成效 - 北京昌平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吸引了更多鸟类栖息[1][2][3][4][5] - 生态保护措施取得显著成效,鸟类种类和数量出现增长[1][2][3][4][5] 鸟类观测数据 - 观测记录显示鸟类多样性提升,具体种类和数量数据未在标题中提供[1][2][3][4][5] - 系列报道可能包含不同时间点或区域的鸟类观测结果[3][5]
陕西省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大力支持
中国发展网· 2025-07-28 16:39
投资规模与资金分配 - 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陕西省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16.73亿元 占陕西省"十四五"期间水土流失治理资金33% 较去年增加11.91亿元 [1] - 累计争取各渠道资金62.95亿元 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50.57亿元 增发国债资金12.11亿元 陕西省级预算内基建资金2650万元 [2] 工程建设规划与进度 - 支持建设淤地坝193座 拦沙工程775座 实施坡改梯21.01万亩 建成后将基本完成"十四五"规划任务 [1] - 加强项目调度 对进展缓慢项目建立台账跟踪指导 加强项目管理机制和运行维护机制建设 [2] 区域战略重要性 - 陕西省陕北、渭北黄土高原地区是全国水土流失强度最高地区 入黄泥沙一半来自陕西 [2] - 印发《陕西省黄河流域淤地坝建设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十四五"实施方案》并进行中期调整 [2] 实施与监管机制 - 陕西省发改委已将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项目清单和绩效目标表下达各有关市和单位 [2] - 落实项目建设主体责任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力度 推动项目加快建设并高质量完成年度绩效目标 [2]
候鸟群聚见证环境改善 绿色发展绘就大美中国生态新画卷
央视网· 2025-07-26 15:51
生态环境改善案例 - 重庆海螺水泥厂区通过边坡治理和覆土绿化改造30亩裸露矿山 栽种1.2万株乔木 吸引数千只鹭鸟繁衍栖息 白鹭种群规模大幅增长 另有夜鹭 池鹭等10余种野生鸟类栖息 [1] - 陕西汉阴月河因地表水Ⅰ类水质和生态环境改善 吸引20多只朱鹮栖息 河畔湿地提供丰富食物资源 [2][4] - 江苏丰县黄河故道大沙河国家湿地公园从荒滩变为生态乐园 监测到180多种野生动物栖息 包括青头潜鸭 白鹭 凤头鸊鷉等候鸟 [5][7][9] 生态修复措施 - 重庆海螺水泥厂区采用边坡治理 覆土绿化手段改造裸露矿山 [1] - 江苏丰县大沙河区域上世纪50年代起通过修堤筑坝 挖河造林改善生态 2014年后强化湿地生态系统修复 [9] 生态修复成果 - 重庆海螺水泥厂区形成工业文明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景象 [1] - 陕西汉阴月河朱鹮与居民区构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画面 [4] - 江苏丰县黄河故道湿地公园呈现"岸绿水美 鸟欢果香"景象 千余亩荷塘与飞鸟形成美丽图景 [5][7]
亚洲狗獾现身北京海淀影湖楼公园
新京报· 2025-07-23 13:46
生态环境改善 - 北京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亚洲狗獾在影湖楼公园被清晰记录到活动影像,这是该区域近几年来首次拍摄记录 [1] - 亚洲狗獾主要分布于怀柔、门头沟、延庆和房山等生态涵养区,此次现身北京城区表明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2] - 当前北京的生态环境正朝着更有利于多种生物生存繁衍的方向发展,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逐步优化 [2] 绿化隔离地区建设 - 北京市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公园数量达109个,总面积约67.8平方公里,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公园总数44个,总面积约135.4平方公里 [1] - 第一道绿化隔离"城市公园环"已闭合,第一道绿化隔离"郊野公园环"主体结构基本形成,锚固了城市绿色空间结构的"两环" [1] 公园生态措施 - 影湖楼公园作为"三山五园"绿廊的关键节点,通过保留原生灌木丛、设置生态岛链、种植蜜源植物等措施,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场所和食物资源 [1] - 北京市园林绿化系统将继续加强观测和研究,加大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力度,创新保护措施和方法 [2]
镜头里的爱鸟故事
人民日报· 2025-07-14 06:20
鸟类摄影与生态保护 - 鸟类摄影爱好者通过镜头记录鸟类活动 7年来拍摄400多种鸟类 累计50多万张照片 [3][4] - 生态环境改善促使鸟类数量增加 观鸟人群规模扩大形成鸟类保护网络 [4] - 专业摄影设备与季节选择对拍摄效果至关重要 春冬两季为最佳拍摄期 [3][4] 生态文学创作 - 作家通过10年观察记录192种鸟类 出版《醒来的河流》等生态文学作品 [7][8] - 鄱阳湖越冬白鹤占全球总数98% 数量仅2000余只引发生态研究兴趣 [8] - 靳江河流域鸟类回归现象推动生态文学创作 作品涵盖40种鸟类观察记录 [8][9] 鸟类观察与科研贡献 - 95后摄影师2年内拍摄200多种鸟类 包括东方白鹳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3][14] - 发现崇明岛罕见白腹毛脚燕 为上海市1994年以来首次野外记录 [14] - 定期向上海野鸟会提交观测数据 支持鸟类迁徙科学研究 [13][14] 公众观鸟活动 - 圆明园持续20年鸟类调查 单次最高记录49种鸟类 [16][17] - 永定河崖沙燕栖息地保护行动促使工程方案调整 成功保护繁殖期雏鸟 [17] - 北京观测到东南亚爪哇池鹭等罕见鸟种 反映生态环境改善 [17] 鸟类保护网络建设 - 摄影展与社交媒体分享促进公众鸟类认知 年均举办"爱鸟周"科普活动 [5][6] - 全国性观鸟爱好者社群实时互通鸟讯 形成跨区域保护协作机制 [4][17] - 中小学观鸟社团培育年轻一代保护意识 专业领队带动公众参与 [17][18]
【风物郑州】郑州市森林公园:“龙湖”“凤山”绘锦绣
郑州日报· 2025-07-04 09:59
郑州市森林公园的历史变迁 - 新中国成立前郑州市东部为黄河泛滥形成的沙岗和盐碱地,寸草不生[3][4] - 1951年成立郑州市林场,通过植树造林固定沙岗形成绿色屏障,改善城市生态环境[4] - 1992年在林场基础上组建森林公园,占地近4000亩,培育80多个品种、几十万棵树木[4] - 2018年完成凤山园区升级改造,从"水域靓城"升级为"山水之城"[5] 公园规划与功能区 - 园区南至北三环朝阳路,北达龙源一街,西起中州大道,东临龙湖水域,涵盖凤山园区、北龙湖湿地和西运河体育公园[7] - 划分七大景区:主入口展示区、山林游览区、山林拓展区、水岸花园区、亲子乐园区、湿地体验区和森林运动区[8] - 亲子乐园区和水岸花园区适合儿童游玩,湿地体验区和山林游览区适合生态教育,拓展区和运动区提供健身场地[8] 凤山园区生态创新 - 凤山由7座平均高度25米的山峰组成,利用200万立方米废弃基坑土堆建而成,为全国罕见生态创新[10][11] - 山峰利用植物自然色彩形成"彩凤展翅"景观,与龙湖构成"龙凤呈祥"格局[8][10] - 登顶可俯瞰龙湖全景及会展中心"大玉米"、东站双子塔等地标建筑[10][11] 生物多样性建设 - 现有观花树种30余种、观叶树种23种、草花11种、造型树5类、观赏草3类、水生植物10类、成林树种10类[12] - 引种青檀、椋子木、秤锤树等20类珍稀树种[12] - 园区栖息百余种鸟类、数十种鱼类,形成"小城大生态"格局[16] 城市生态价值 - 公园串联城市历史与现状,成为市民"诗意栖居地"和周末休闲热门选择[1][8][16] - 通过"森林+湿地"系统改善城市微气候,被誉为"天然氧吧"[11][12] - 夜游景观融合自然光效(流萤)与人工照明(地灯),形成独特光环境体验[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