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收入

搜索文档
文献综述与美国案例分析:消费政策与消费倾向的国际视角
国投证券· 2025-06-26 16:20
消费影响因素 - 永久收入假说在1960 - 1990年对美国消费行为解释力度较强,1992 - 2002年失效,当期收入增速对服务消费支出解释力度增强[2][41][46] - 房地产财富价格波动对消费影响显著,房价上涨增加房主消费,下跌抑制消费,债务负担放大负面影响[11][12] - 教育水平、文化背景、家庭规模等社会因素,以及通货膨胀、失业风险、利率变动等宏观因素,均会对消费行为产生影响[17][18][19][20][21][22] 美国消费倾向演变 - 1960 - 2025年美国平均消费倾向呈阶段性特征,1975年前下降,1975 - 2007年上升,2008年金融危机后下降,2013年后有所恢复,疫情后回升[27] - 金融危机使美国消费倾向下降,边际消费倾向低于1,耐用消费品支出占比长期处于低位[30][32] - 疫情后美国平均消费倾向异常高位运行,存在预防性储蓄动机减弱和财政刺激效应叠加背景,耐用品消费占比仍低于历史乐观区间[33] 美国消费政策 - 美国促进消费政策包括减税、提高工资、医疗补贴、失业补助、企业补贴等,规模庞大且多样[36] - 减税政策如里根税改、特朗普税改等,对消费有不同程度影响,退税政策可直接提振消费[36] 其他影响因素 - 房贷和租金压力激发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是2010 - 2019年美国消费倾向偏低的重要原因[61][64][68] - 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程度与消费倾向正相关,2008年后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重未明显上升,限制居民消费[69] - 教育水平提升未必提高消费倾向,地产行业变化可能是更主导因素,技术进步不是影响消费倾向的主要因素[77][83]
对话彭文生:应对贸易战,让中国人有钱消费
晚点LatePost· 2025-04-17 23:28
中美贸易冲突分析 - 美国占全球4.2%人口但消费额占全球1/3 中国生产全球1/3商品且部分不可替代 双方互为甲方[5] - 关税从34%涨到125% 已超出企业承受范围(利润率通常5%-30%) 可能导致供需双消失[10] - 冲突本质是规模经济与比较优势的博弈 中国通过规模效应突破静态比较优势理论[11] - 可能结局包括全球贸易萎缩15-20% 产业链分工变粗 各国内循环比例上升[16] - 与1930年代大萧条不同 现代有货币政策工具但难解关税导致的滞胀问题[17] 美国消费市场特殊性 - 美元国际货币地位带来铸币税收益 科技企业全球垄断形成"收租"能力[18] - 消费占GDP比重达70% 财富效应(家庭净资产/收入比持续上升)支撑高消费率[21] - 若贸易逆差下降可能伴随美元地位削弱和科技企业垄断被打破 实际是消费能力下降[22] 中国消费市场建设 - 关键是通过制度设计让规模经济收益更公平分配 建立14亿人统一大市场[24] - 消费不足主因是结构性分配问题(城乡养老金差距达10倍)和周期性信心不足[26] - 社保缴费率24%呈现累退性 降低10个百分点可使月入5000元者增收500元[27] - 财政应直接投放货币提振需求 贷款投放因顺周期性在衰退时效果有限[31] 政策建议与改革方向 - 政府债务本质是代际分配 技术进步可使当前债务在未来GDP占比微不足道[34] - 房地产价格健康调整有利于年轻人 需防止不可贸易品行业垄断损害效率[35] - 提高"保留工资"关键在完善社保 反对者担忧损害竞争力的观点不符合社会进步趋势[35] - 当下最紧迫是应对贸易摩擦冲击 需财政政策发力促进内部消费需求[36]
对话彭文生:应对贸易战,让中国人有钱消费
晚点LatePost· 2025-04-17 23:28
中美贸易冲突分析 - 中美互为甲方乙方关系,双方在贸易冲突中均具有不可替代性,美国消费占全球1/3,中国生产占全球1/3 [5][7] - 本轮贸易冲突范围广、幅度大,关税从34%升至125%,可能直接导致供需消失 [10] - 冲突根源在于自由贸易导致收入差距扩大和供应链安全问题,但不应因噎废食 [10] - 比较优势理论存在局限性,规模经济对中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11] - 冲突可能结局包括全球贸易萎缩、产业链重组、经济体内部循环比例上升 [16] 美国消费市场特殊性 - 美国消费占全球三成多,背后有美元国际货币地位和科技企业垄断性收益支撑 [18] - 美国消费占GDP比重高源于外部收入(铸币税和科技收租)未计入GDP [21] - 特朗普关税政策可能动摇美元国际地位和科技企业垄断优势 [22] - 美国贸易逆差下降可能意味着其全球收租能力减弱,消费能力降低 [22] 中国消费市场发展 - 建立消费大市场需要让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4] - 3.5亿人已成为消费甲方,14亿人统一大市场潜力巨大 [5] - 消费不足根本原因在于贫富差距大和周期性经济下行 [24] - 缩小收入差距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社保缴费比例(目前约24%) [26][27] - 财政政策应直接提振消费需求而非仅补贴企业 [24][31] 经济政策建议 - 短期可用货币财政政策应对贸易冲突,长期需给消费者减负 [5] - 补贴企业应有时限,经济结构调整需由消费需求引导 [23] - 财政可通过划拨国有资产或发债支持社保,本币债无违约风险 [32][33] - 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可使未来债务负担相对减轻 [34] - 房地产价格调整对年轻人和促进内需有利 [34] 社会分配与保障 -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提高消费意愿的关键 [5][25] - 收入分配调节应采取累进制,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社保负担 [26][27] - 提高最低保障不会必然损害企业竞争力,社会伦理底线会随发展提升 [35] - 规模经济收益应更公平分配以促进消费需求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