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比较优势
icon
搜索文档
兴业研究:从中国制造到中国研发
智通财经网· 2025-08-16 08:14
随着我国科技创新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在全球贸易格局中扮演的角色已逐步从"制造者"向"创造者"和"研发者"延伸。在当前全球商品贸易 遭遇贸易保护主义逆流、我国商品出口在全球市场份额已经较高的背景下,以研发技术能力为基础的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或将接棒商品出 口成为下一阶段我国出口的新增长点。 我国服务出口较服务贸易大国仍有一定差距。2023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规模位列全球第五位。服务出口金额位列全球前四的国家依次为美 国、英国、爱尔兰和德国,服务出口金额分别为10300亿、5844亿、4390亿、3980亿美元。 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空间来看,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规模较美、英、德等服务贸易发达经济体仍有明显差距,具有广阔的提升空 间。同时,随着我国整体科技创新水平和数字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已经成为我国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和重要增长极。 从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竞争优势来看,要素密集度方面,当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快速增长,技术和知识要素已逐步从稀缺迈向丰裕;比较 优势方面,我国庞大的高素质劳动力规模正在形成新的人才红利,在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上拥有相对低成本的优势。综合来看,知识密集 型服务业对于 ...
读创今日荐书丨这13位经济学家的思想如何影响世界?
搜狐财经· 2025-07-10 22:31
经济学思想发展脉络 - 聚焦近200年经济学思想演变脉络 通过13位代表性经济学家的生平与思想成就展现现代经济理论发展轨迹 [1] - 入选经济学家包括亚当·斯密 大卫·李嘉图 卡尔·马克思 凯恩斯 哈耶克 弗里德曼等 涵盖古典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 新古典主义 凯恩斯主义 新自由主义等主要流派 [1] - 13位入选标准基于其对现代经济思想的贡献程度 而非激进性或新颖性 代表经济学核心理念与主流学派 [5] 经济学理论影响力 - 书中涉及劳动分工 比较优势 剩余价值 边际效用 总需求 纳什均衡等奠基性理论 这些理论构成当代经济政策与社会讨论的框架 [4] - 经济学家思想深刻影响市场干预 税收 贸易 货币政策等领域的实践 例如凯恩斯主义塑造了20世纪宏观经济政策 [4] 研究方法与价值 - 采用经济思想史与经济分析史融合的方法 通过历史视角比较不同理论框架的逻辑严谨性 强调历史理解对新经济思维的基础作用 [4] - 通过跨时代经济学家集体传记形式 揭示经济文献的连续性与断裂性 例如从斯密的自由市场到斯蒂格利茨的信息不对称理论 [4][5] 内容编排特点 - 全书分为两部分 前半部分聚焦13位奠基性经济学家 后半部分精选6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形成完整的思想演进图谱 [5] - 编选过程存在争议性取舍 如未收录萨缪尔森 瓦尔拉斯等重量级学者 但坚持选取最具流派代表性的思想家 [5]
WTO前首席经济学家:美元或提前失去主导地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30 20:04
美国关税政策影响 - 美国"对等关税"可能导致其经济增长率降低0.5%至0.75%,全球经济增长负面影响约为0.1% [1] - 关税政策推高商品价格和企业生产成本,影响国内生产和全球出口 [3] - 政策不确定性导致国内外企业推迟重大投资,包括新建工厂和开发新产品 [3] - 投资放缓对美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可能超过关税本身的直接效应 [3] 全球贸易格局变化 - 国际贸易将经历增长放缓期,持续时间取决于供应链适应速度 [5] - 全球贸易展现灵活性,冲击后会建立新贸易伙伴关系,外国直接投资流向新地区 [5] - 美国作为全球贸易中心的地位和影响力将被削弱 [6] - 美国推动的"产业回流"政策代价高昂,将资本和劳动力重新配置到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 [7] WTO改革前景 - 全球80%贸易仍在WTO最惠国待遇框架下进行 [8] - WTO规则需要更新以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卫生危机等新挑战 [8] - 发达经济体认为部分发展中国家不应再享受特殊待遇 [8] - 美国不太可能真正退出WTO,但可能消极履行成员义务 [9] 美元地位变化 - 美元至少在未来10到20年内仍将保持主导地位,但其他货币作用将提升 [2] - 美国财政失衡和高企的财政赤字可能加速美元地位下滑 [10] - 外国债券买家对美国债务规模的担忧可能推高其借贷成本 [10] - 财政赤字不确定性和投资安全性疑虑共同削弱美元全球地位 [10] 地缘政治影响 - 中东局势升级可能严重扰乱能源市场和贸易流动 [11] - 冲突推高能源价格将拖累全球经济增长 [11] - 欧洲将比美国遭受更大冲击,因美国主要经济活动依赖跨洋贸易 [11] - 霍尔木兹海峡的能源运输是关键风险点 [11] 全球贸易体系未来 - 比较优势规律和国际合作是推动多边贸易规则改革的两股核心力量 [12] - 尽管可能经历混乱,但最终将回归对话推动规则改革 [12] - 需要主要经济体协力制定能让各方接受的新规则体系 [9]
投资的锚与银行的内在价值
雪球· 2025-05-19 15:46
银行估值修复的核心逻辑 - 银行上涨引发市场争议,部分观点认为涨幅过高源于资金虹吸效应,但本质是内在价值驱动的估值修复 [2] - 投资锚点应为内在价值而非历史价格,内在价值由股息及未来股息折现决定,需采用长期视角(50-60年折现周期)评估 [2] - 银行业短期面临降息周期导致息差收窄,但长期仍具备随GDP+通胀同步增长的永续性特征,当前零增长属阶段性至暗时刻 [2] 内在价值的双因素模型 内部因素 - 股息与未来增长是核心变量,短期降息周期(2-3年)对长期折现价值影响有限,利率稳定后M2同步增长特性将恢复 [2] - 通胀是历史主旋律,通缩仅为短暂逆流,银行增长潜力在利率稳定后重新显现 [2] 外部因素 - 折现率反映社会平均收益率机会成本,当前银行盈利能力虽下降但相对社会平均水平仍具优势,推动估值提升 [3] - 资产定价遵循相对比较优势原则,即使绝对盈利下降,相对优势扩大仍可提升估值(如学生竞赛分数类比) [4] 银行投资的立体分析框架 - 需结合纵向长期视角(50年增长折现)与横向比较优势(相对社会平均收益率) [5] - 中国银行体系具有计划性特色,需关注政策底、区域差异、业务结构及资产质量等个体特征 [5] - 当前优秀银行股息率5%+成长率5-10%,年化收益10-15%显著高于2%的社会无风险收益 [5] 银行业的社会经济功能 - 银行估值修复可修复房地产危机导致的资产负债表损伤,为信用扩张提供基础 [5] - 低估值蓝筹股上涨能稳定资本市场,创造财富效应并拉动消费投资,符合国家经济发展需求 [5] 长期价值回归动力 - 降息周期结束后,银行将重现GDP+通胀的成长性,叠加低折现率可能形成戴维斯双击 [5] - 优秀区域银行具备"行业增长+个体优势"双重叠加潜力,估值提升有基本面支撑 [5]
专访保德信专题研究部总监Jakob Wilhelmus:全球化迈进“双轨时代”,投资者如何危中寻机?
搜狐财经· 2025-05-07 18:12
全球化双轨格局 - 美国关税政策导致全球贸易前景恶化,预计2025年全球货物贸易量下降0.2% [1] - 全球化进程被划分为两条轨道:高速增长轨道(覆盖75%全球GDP)和去全球化轨道(覆盖25%全球GDP,涉及半导体、能源、军事技术等关键行业) [3] - 高速增长轨道商品(如家用电子产品)仍受经济因素驱动,效率和低成本占主导 [3] 中国科技进步 - 中国在半导体和电动汽车领域取得显著进步,技术已成为其他地区追赶对象 [1][5] - 中国电动汽车不仅是全球最大消费市场,也是最大生产国,并在东南亚、拉丁美洲和中东地区具有增长机会 [8] 投资机会与策略 - 半导体、电动汽车、矿产采矿等行业蕴含丰富投资机会,结构性优势值得关注 [2][8] - 先进芯片行业具有"赢者通吃"特征,龙头企业可通过跨领域客户群和多元化布局降低风险 [8] - 铜、镍、锂等金属在能源转型中需求旺盛,部分矿石生产商和综合生产商有望实现稳健增长 [9] 全球化新特征 - 全球约80%贸易发生在美国以外地区,企业仍追求自由贸易与竞争优势 [7] - 印度、哥斯达黎加、摩洛哥等具备制造业能力的国家可能成为全球化新时代赢家 [7] - 澳大利亚、智利等拥有金属和矿产储备的国家将受益于大宗商品关键作用 [7] 供应链与贸易动态 - 工业国家难以迅速将海外生产撤回并重建,经济因素仍占上风 [4] - 美墨加协定(USMCA)商品豁免显示完全切断贸易的困难 [4]
对话彭文生:应对贸易战,让中国人有钱消费
晚点LatePost· 2025-04-17 23:28
中美贸易冲突分析 - 美国占全球4.2%人口但消费额占全球1/3 中国生产全球1/3商品且部分不可替代 双方互为甲方[5] - 关税从34%涨到125% 已超出企业承受范围(利润率通常5%-30%) 可能导致供需双消失[10] - 冲突本质是规模经济与比较优势的博弈 中国通过规模效应突破静态比较优势理论[11] - 可能结局包括全球贸易萎缩15-20% 产业链分工变粗 各国内循环比例上升[16] - 与1930年代大萧条不同 现代有货币政策工具但难解关税导致的滞胀问题[17] 美国消费市场特殊性 - 美元国际货币地位带来铸币税收益 科技企业全球垄断形成"收租"能力[18] - 消费占GDP比重达70% 财富效应(家庭净资产/收入比持续上升)支撑高消费率[21] - 若贸易逆差下降可能伴随美元地位削弱和科技企业垄断被打破 实际是消费能力下降[22] 中国消费市场建设 - 关键是通过制度设计让规模经济收益更公平分配 建立14亿人统一大市场[24] - 消费不足主因是结构性分配问题(城乡养老金差距达10倍)和周期性信心不足[26] - 社保缴费率24%呈现累退性 降低10个百分点可使月入5000元者增收500元[27] - 财政应直接投放货币提振需求 贷款投放因顺周期性在衰退时效果有限[31] 政策建议与改革方向 - 政府债务本质是代际分配 技术进步可使当前债务在未来GDP占比微不足道[34] - 房地产价格健康调整有利于年轻人 需防止不可贸易品行业垄断损害效率[35] - 提高"保留工资"关键在完善社保 反对者担忧损害竞争力的观点不符合社会进步趋势[35] - 当下最紧迫是应对贸易摩擦冲击 需财政政策发力促进内部消费需求[36]
对话彭文生:应对贸易战,让中国人有钱消费
晚点LatePost· 2025-04-17 23:28
中美贸易冲突分析 - 中美互为甲方乙方关系,双方在贸易冲突中均具有不可替代性,美国消费占全球1/3,中国生产占全球1/3 [5][7] - 本轮贸易冲突范围广、幅度大,关税从34%升至125%,可能直接导致供需消失 [10] - 冲突根源在于自由贸易导致收入差距扩大和供应链安全问题,但不应因噎废食 [10] - 比较优势理论存在局限性,规模经济对中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11] - 冲突可能结局包括全球贸易萎缩、产业链重组、经济体内部循环比例上升 [16] 美国消费市场特殊性 - 美国消费占全球三成多,背后有美元国际货币地位和科技企业垄断性收益支撑 [18] - 美国消费占GDP比重高源于外部收入(铸币税和科技收租)未计入GDP [21] - 特朗普关税政策可能动摇美元国际地位和科技企业垄断优势 [22] - 美国贸易逆差下降可能意味着其全球收租能力减弱,消费能力降低 [22] 中国消费市场发展 - 建立消费大市场需要让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4] - 3.5亿人已成为消费甲方,14亿人统一大市场潜力巨大 [5] - 消费不足根本原因在于贫富差距大和周期性经济下行 [24] - 缩小收入差距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社保缴费比例(目前约24%) [26][27] - 财政政策应直接提振消费需求而非仅补贴企业 [24][31] 经济政策建议 - 短期可用货币财政政策应对贸易冲突,长期需给消费者减负 [5] - 补贴企业应有时限,经济结构调整需由消费需求引导 [23] - 财政可通过划拨国有资产或发债支持社保,本币债无违约风险 [32][33] - 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可使未来债务负担相对减轻 [34] - 房地产价格调整对年轻人和促进内需有利 [34] 社会分配与保障 -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提高消费意愿的关键 [5][25] - 收入分配调节应采取累进制,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社保负担 [26][27] - 提高最低保障不会必然损害企业竞争力,社会伦理底线会随发展提升 [35] - 规模经济收益应更公平分配以促进消费需求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