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谬误
搜索文档
凝聚各方智慧擘画上海“十五五”蓝图 上海开展“百家访谈、万家调研” 收到社会各界意见建议三万余条
解放日报· 2025-10-21 09:48
规划编制进程与公众参与 - 上海“十五五”规划公众意见征集阶段基本完成,通过“百家访谈、万家调研”活动访谈147位企业家和战略科学家,收到社会各界意见建议3.4万余条[1] - 召开三次“十五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座谈会,汇聚26位来自产业、科创、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专家意见[3] - 政府部门组织77场市民圆桌会,聆听1900余名市民代表心声,收到群众建议1万余条,同时面向全市四级人大代表开展调研,收到人大代表建议2万余条[7][8] 经济发展基础与目标 - 上海全市生产总值迈上5万亿元人民币新台阶,去年达到5.39万亿元,排名跻身全球城市第五位[1] - 五年来以加快建设“五个中心”为主攻方向,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跃上新台阶[1] 专家核心建议领域 - 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是专家建议最集中的领域,包括建立大科研体系、增强供应链核心环节主导能力、完善新型金融基础设施体系等[3] - 聚焦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专家献策科创引领,提出坚持自主创新巩固提升集成电路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强关键算法和前沿技术探索推进大模型应用落地[4] - 围绕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建议优化公共交通服务体系、推动市域轨道互通运行、加快低空交通服务场景落地,并提升职业教育、创新旅游经济促进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4] 市民与人大代表建议重点 - 人大代表建议“十五五”期间重点加强“五个中心”建设(57.86%)及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43.31%)、民生改善(49.11%)、高水平改革开放(40.43%)等[8] - 民生改善方面聚焦提高就业收入(79.90%)、卫生健康(63.86%)、养老(62.09%)、教育(51.01%)[8] - 市民建议包括推出可定制化技能培训包提升新就业群体技能、开通“水上巴士”优化滨江规划、将“AI+教育+标准”作为三位一体战略同步规划实施等[5][7] 规划立法与体系协同 - 今年7月《上海市发展规划条例》正式施行,首次为发展规划工作立法,为“十五五”规划编制提供法律依据[9] - 规划是一个“1+46+16”的体系,需促进不同部门间、区与市、市与区域的协同,以法律形式强化财政、土地、就业、金融、产业、空间等要素的合理配置与相互促进[9][10]
围绕光伏反“内卷”,人民日报连线中国能源报
中国能源报· 2025-10-10 09:42
光伏行业竞争态势 - 近半数中国光伏企业上半年实现同比减亏或净利润增长,反映出国家、行业和企业层面多管齐下应对"内卷式"竞争已有效果,但行业盈利拐点尚未到来[17] - 过去一些地方以融资、税收、用地等优惠政策吸引光伏项目企业落地,部分企业以"价格战"开拓市场,创新不足且同质化严重,最终导致供需失衡[17] - "内卷式"竞争是典型的"合成谬误",反映出市场失灵问题以及一些地方政府不当干预的问题[17] 企业竞争策略转变 - 企业需通过差异化竞争、品质化提升开拓增量蓝海,在新赛道占得先机,例如部分光伏企业在价格下跌背景下依靠科技创新率先走出"内卷"[18] - 中国光伏行业从原料、市场、技术"三头在外"发展为产业规模、生产制造和技术水平"三个世界第一","逆袭"证明科技创新力量[19] - 隆基绿能背接触电池组件效率突破26%,创造世界晶硅组件效率新纪录,上半年新产品二代组件出货量达4吉瓦,畅销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19] 全球化发展机遇 - 过去10年全球光伏复合年均增长率达25.8%,但在全球能源总量中占比依然很低,表明全球可再生能源需求潜力巨大[19] - 企业应从"拼价格"转向"拼价值",从"拼消耗"转向"拼创新",通过产品出口和企业出海拓展增量空间[19] - 应继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支持企业走出去,在世界经济大海中拓展更大空间[19] 行业治理与政策引导 - 政府需在反"内卷"中发挥引导作用,今年中央层面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整治地方招商引资乱象,消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18] - 要求企业不得低于成本价销售等政策起到了良好引导作用,推动市场竞争从无序走向有序[18] - "有形之手"该出手时就出手,可降低竞争过度带来的负面效应,促进经营主体自身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相统一[18] 企业家战略思维 - 企业家应以增量思维处理短期与长期、个体与整体、内部与外部关系,拒绝饮鸩止渴的恶性循环[20] - 追求"水大鱼大"的多赢局面,对内向创新要价值增量,对外向全球要市场增量[20] - 不在存量市场进行零和博弈,勇于开辟新大陆,各行业才能避免"内卷式"竞争,汇聚高质量发展合力[20]
反“内卷”需要增量思维
人民日报· 2025-10-10 08:55
行业“内卷式”竞争现象 - 光伏、新能源汽车、电商、外卖等领域均出现过度压低价格的“内卷式”竞争问题 [1] - “内卷式”竞争是微观主体理性选择汇聚成宏观非理性现象的典型“合成谬误”,反映市场失灵和地方政府不当干预问题 [1] 光伏行业现状与原因 - 上半年近半数中国光伏企业实现同比减亏或净利润增长,但行业盈利拐点尚未到来 [1] - 过去一些地方以融资、税收、用地等优惠政策吸引项目,部分企业以“价格战”开拓市场,导致创新不足、同质化严重和供需失衡 [1] 政府引导与政策作用 - 中央层面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着力整治地方招商引资乱象,消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 [2] - 主管部门约谈相关企业,引导市场竞争从无序走向有序,例如要求企业不得低于成本价销售 [2] 企业破局路径:科技创新 - 企业需通过差异化竞争、品质化提升开拓增量蓝海,从“拼价格”转向“拼价值”,从“拼消耗”转向“拼创新” [2][3] - 隆基绿能背接触电池组件效率突破26%,创造世界晶硅组件效率新纪录,其新产品二代组件上半年出货量达4吉瓦,畅销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 [3] - 中国光伏行业从“三头在外”发展到产业规模、生产制造和技术水平“三个世界第一”,证明科技创新是企业穿越周期的关键 [3] 全球化市场拓展 - 过去10年全球光伏复合年均增长率达25.8%,但在全球能源总量中占比仍低,预示全球可再生能源需求潜力巨大 [4] - 推动产品出口、企业出海是拓展增量的有效路径,应继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支持企业走向全球 [4] 企业家思维转变 - 企业需处理好几对关系:短期与长期关系,拒绝饮鸩止渴的恶性循环;个体与整体关系,追求“水大鱼大”的多赢;内部与外部关系,对内向创新要价值增量,对外向全球要市场增量 [4]
反“内卷”需要增量思维(连线评论员)
人民日报· 2025-10-10 06:21
行业“内卷式”竞争的原因与表现 - 光伏行业近半数企业实现同比减亏或净利润增长,但行业盈利拐点尚未到来 [1] - 部分地方政府通过融资、税收、用地等优惠政策吸引项目,导致企业以“价格战”开拓市场,创新不足且同质化严重,最终引发供需失衡 [1] - “内卷式”竞争现象也存在于新能源汽车、电商、外卖等领域,表现为过度压低价格 [1] - 微观主体的理性选择可能汇聚成宏观层面的非理性现象,形成“合成谬误”,反映出市场失灵和地方政府不当干预的问题 [1] 政府与政策引导作用 - 政府通过“有形之手”干预可降低动态调整的负面效应,促进经营主体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统一 [2] - 中央层面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整治地方招商引资乱象,消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 [2] - 主管部门约谈相关企业,引导市场竞争从无序走向有序,例如要求企业不得低于成本价销售 [2] 企业应对策略与成功案例 - 企业需通过差异化竞争和品质化提升开拓增量蓝海,避免低价同质竞争 [2] - 在价格下跌背景下,部分光伏企业依靠科技创新率先走出“内卷” [2] - 隆基绿能背接触电池组件效率突破26%,创世界晶硅组件效率新纪录,其新产品二代组件上半年出货量达4吉瓦,畅销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 [3] - 企业从“拼价格”转向“拼价值”、从“拼消耗”转向“拼创新”是走出“内卷”的关键 [3] 全球化市场与增量拓展 - 推动产品出口和企业出海是拓展增量的有效路径 [4] - 过去10年全球光伏复合年均增长率达25.8%,但在全球能源总量中占比仍低,表明全球可再生能源需求潜力巨大 [4] - 行业应继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支持企业走出去,在全球市场中拓展空间 [4] - 企业需以增量思维处理短期与长期、个体与整体、内部与外部的关系,对内追求创新价值增量,对外开拓全球市场增量 [4]
直击痛点不回避 贴近群众消“温差”——改进经济新闻报道的观察与思考
搜狐财经· 2025-08-26 21:32
中国经济新闻报道现状与挑战 - 当前经济新闻报道存在媒体端热闹但受众端寡淡、舆论不跟趟、经济热话题偏爱自媒体等困境 本质是流量焦虑 [2] - 经济报道面临三大"温差":宏观大势与微观体感偏差 局部正确与整体失衡偏差 传统媒体叙事与互联网语境反差 [3][4][5] - 全国登记在册经营主体近1.9亿户 各行业感受存在客观差异 需通过具体案例展现经济韧性 [3] 媒体报道创新实践 - 四川日报推出"老厂新生"策划 蹲点调研数十年历史老企业 展现穿越经济周期能力 [3] - 《新华日报》推出"新词'苏'探"系列 解读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具身智能""零基预算"等新术语 [3] - 《大众日报》2024年推出25篇产业蹲点报道 聚焦特色产业冷思考 解析产业热背后问题 [4] - 浙江广电"新闻姐"账号粉丝达4100万 通过变革表达方式实现千万级传播 [5] 媒体融合与内容生产 - 截至2024年12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4亿人 网民使用率93.8% [6] - 四川日报打造《大象》《唐探》等重点视频栏目 在客户端和第三方平台取得良好传播效果 [6] - 《浙江宣传》公众号多篇文章获10万+阅读量 证明文字内容在互联网时代仍具爆发力 [6] - 《光明日报》推行"小屋磨稿"生产模式 对重头策划开展头脑风暴打磨稿件 [13] - 《中国青年报》"了不起的青春小店"系列探访60多个城市数百家小店 话题播放量达20亿 [13] 深度调研与智库建设 -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派出百名记者开展"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蹲点调研 [15] - 四川日报常态化开展"川企大调研" 发现一批"隐形冠军"和宝藏企业 [15] - 川观智库开展"工业灯塔十城行""寻链——新质生产力十城演义"等大型调研 [11] - 连续发布《四川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四川预制菜产业观察》等智库产品 [11] 重大主题报道成果 - 新华日报"破浪·新出海记"系列报道展现国产新能源汽车、扫地机器人、滑板车等出口成果 [10] - 四川日报"丝路花正开"系列派出记者前往11个国家 全网阅读量超3000万 网民留言万余条 [10] - 《人民日报》"一线调研·经营主体看活力"系列通过民宿、面馆、货运车队等微观案例呈现经济韧性 [17] 产业与出口数据 - 山东港口烟台港2025年1-5月完成商品车运量29.6万辆 [13] - 广东茂名每周空运两批鲜荔枝至迪拜 每批约两吨 上市三天售罄 [17] - 浙江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前两月的零增长回升至全年增长6% [9]
热点思考 | 反内卷:为何需关注地方政府?(申万宏观·赵伟团队)
赵伟宏观探索· 2025-08-02 00:03
本轮"反内卷"政策的核心变化 - 2025年中央财经委会议相比2015年更聚焦规范地方政府行为,提出"规范地方招商引资"等具体举措[2][9] - 政策要求从"五统一、一破除"调整为"五统一、一开放",新增"统一政府行为尺度"和"对外开放"表述[11][12] - 2015年产能过剩源于上游产业过度投资和房地产下行压力,具有全局性特征[13] - 本轮内卷主要由地方政府深度参与导致,表现为打造政策洼地、盲目上马项目等[18] 地方政府陷入"内卷"的驱动因素 - 房地产下行压力显著,2021-2024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下跌39.7%,房地产投资累计下跌27.3%[29][34] - 隐性债务监管强化限制了基建投资空间,地方政府转向非地产工业和非基建服务业[32] - 土地财政退坡导致收支压力,2021-2024年土地出让收入累计下降44.1%[34] - 制造业税收占比达32%,增值税"生产地课税"机制促使地方政府推动全产业链本地化[37][42] - 对中央转移支付依赖度上升,2022-2023年新能源领域中央补贴达3579亿元[45] 地方政府"内卷"的具体表现 - 产业规划高度重合,医药生物、新材料、人工智能、新能源出现在20个以上省份规划中[57][60] - 政策优惠力度比拼,制造业综合税负在各省差异显著(9.7%-30.1%)[70]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投资2020-2024年年均增长21.1%,部分省份达2019年3-4倍[72] - 汽车产业集中度下降,前十大集团产量占比从90.4%降至84.9%[72] - 新能源汽车地域分布剧变,广东、安徽等地产量增长显著[23] 中央可能采取的对策 - 短期内规范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行为,严禁违法违规政策优惠[79] - 长期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79] - 引导树立正确政绩观,完善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10]
反内卷:为何需关注地方政府?
搜狐财经· 2025-08-01 07:40
本轮“反内卷”政策核心变化 - 中央财经委会议更聚焦规范地方政府行为 将“五统一、一破除”调整为“五统一、一开放” 突出“统一政府行为尺度”和“对外开放”维度 [2][7][9] - 与2015年供给侧改革相比 本轮内卷主要源于地方政府深度参与 表现为打造政策洼地、盲目上马项目、设置市场壁垒 而2015年产能过剩是全局性问题 [2][9][14] - 涉及行业需求多数改善或稳定 电气机械等行业2021-2024年营收与固定资产增速均优于2017-2020年 汽车行业营收扩张但固定资产增速走低 [2][15] 地方政府陷入内卷的驱动因素 - 房地产下行压力显著 2021-2024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下跌39.7% 房地产投资累计下跌27.3% 部分省份跌幅超全国平均水平 [3][23] - 土地财政退坡加剧收支压力 2021年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达8.7万亿元后持续收缩 2024年降至4.9万亿元 累计降幅44.1% [30][33] - 增值税“生产地课税”机制促使地方政府鼓励制造业扩张 2021年制造业税收占比达32% 税负水平为19.4% 居各行业前列 [33][38] 地方政府产业布局特征 - 产业规划高度重合 19个行业出现在20个及以上省份“十四五”规划中 医药生物涉及29个省份 新材料、人工智能、新能源均涉及超25个省份 [5][54] - 地方政府通过税收优惠、租金补贴、投产奖励等政策争夺产业资源 导致制造业综合税负差异显著 2023年各省制造业税负区间为9.7%至30.1% [5][63] - 2022-2023年16个省份制造业投资平均增速超10% 前五省份平均增速均超20% 9个省份名义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超5% [4][48][49] 内卷竞争的具体表现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020-2024年投资年均增长21.1% 部分省份2024年投资规模达2019年的3-4倍 [6][66] - 汽车行业地域分布剧变 2019-2024年吉林和上海传统汽车产量分别下降138.4万辆和94.2万辆 广东、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258.7万辆和184.4万辆 [18] - 行业集中度下降 2019-2024年汽车前十大集团产量占比从90.4%降至84.9% 2024年新能源汽车CR3、CR5、CR10均下降超1个百分点 [6][66] 中央政策应对方向 - 短期内重点规范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行为 严禁违法违规政策优惠 建立规范招商新模式 [6][71] - 长期将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树立正确政绩观 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 促进要素资源全国高效配置 [6][71]
提高宏观经济政策的效率
搜狐财经· 2025-05-26 04:11
宏观经济政策效率 - 宏观政策边际效率下降与传导机制不畅直接相关 包括微观主体反应速度 显效速度及实施成本上升等因素 [2] - 政策成本包含直接操作成本与间接成本 如过量货币投放可能引发后续通胀风险 [2] - 实现5%GDP增长目标需同时强化政策力度与提升政策效果 [2] 政策协调机制 - 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缺乏协调可能导致"合成谬误" 单项合理政策叠加后整体效果低于预期 [3]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强化系统思维 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建立政策统筹协调机制 [3] - 需通过顶层设计将经济与非经济政策纳入一致性评估 避免取向冲突 [3] 传导机制优化 - 财政政策传导依赖收入分配/货币供给/价格等媒介 需深化税改与市场化改革 [4] - 货币政策传导通过利率/信贷/资产价格/汇率等中介变量 需完善央行制度与利率市场化 [4][5] - 需打通从央行到商业银行再到实体经济的完整传导链条 [5] 预期管理 - 主体预期与政策目标背离会削弱政策效果 需通过信心提振改善预期 [6][7] - 政府应加强政策解读与信息公开 保持政策连续性与稳定性以引导预期 [7] - PPI连续30个月负增长 名义GDP低于实际GDP显示存量受损需强力政策打破负循环 [8] 政策工具匹配 - 丁伯根法则要求政策工具数量不少于目标变量数 且需保持独立性 [9] - 当前存在政策目标多元与工具有限的矛盾 需聚焦核心目标并配备独立工具 [9] - 短期逆周期政策需与中长期结构性改革协调 避免阻碍市场化进程 [10][11]
对话彭文生:应对贸易战,让中国人有钱消费
晚点LatePost· 2025-04-17 23:28
中美贸易冲突分析 - 美国占全球4.2%人口但消费额占全球1/3 中国生产全球1/3商品且部分不可替代 双方互为甲方[5] - 关税从34%涨到125% 已超出企业承受范围(利润率通常5%-30%) 可能导致供需双消失[10] - 冲突本质是规模经济与比较优势的博弈 中国通过规模效应突破静态比较优势理论[11] - 可能结局包括全球贸易萎缩15-20% 产业链分工变粗 各国内循环比例上升[16] - 与1930年代大萧条不同 现代有货币政策工具但难解关税导致的滞胀问题[17] 美国消费市场特殊性 - 美元国际货币地位带来铸币税收益 科技企业全球垄断形成"收租"能力[18] - 消费占GDP比重达70% 财富效应(家庭净资产/收入比持续上升)支撑高消费率[21] - 若贸易逆差下降可能伴随美元地位削弱和科技企业垄断被打破 实际是消费能力下降[22] 中国消费市场建设 - 关键是通过制度设计让规模经济收益更公平分配 建立14亿人统一大市场[24] - 消费不足主因是结构性分配问题(城乡养老金差距达10倍)和周期性信心不足[26] - 社保缴费率24%呈现累退性 降低10个百分点可使月入5000元者增收500元[27] - 财政应直接投放货币提振需求 贷款投放因顺周期性在衰退时效果有限[31] 政策建议与改革方向 - 政府债务本质是代际分配 技术进步可使当前债务在未来GDP占比微不足道[34] - 房地产价格健康调整有利于年轻人 需防止不可贸易品行业垄断损害效率[35] - 提高"保留工资"关键在完善社保 反对者担忧损害竞争力的观点不符合社会进步趋势[35] - 当下最紧迫是应对贸易摩擦冲击 需财政政策发力促进内部消费需求[36]
对话彭文生:应对贸易战,让中国人有钱消费
晚点LatePost· 2025-04-17 23:28
中美贸易冲突分析 - 中美互为甲方乙方关系,双方在贸易冲突中均具有不可替代性,美国消费占全球1/3,中国生产占全球1/3 [5][7] - 本轮贸易冲突范围广、幅度大,关税从34%升至125%,可能直接导致供需消失 [10] - 冲突根源在于自由贸易导致收入差距扩大和供应链安全问题,但不应因噎废食 [10] - 比较优势理论存在局限性,规模经济对中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11] - 冲突可能结局包括全球贸易萎缩、产业链重组、经济体内部循环比例上升 [16] 美国消费市场特殊性 - 美国消费占全球三成多,背后有美元国际货币地位和科技企业垄断性收益支撑 [18] - 美国消费占GDP比重高源于外部收入(铸币税和科技收租)未计入GDP [21] - 特朗普关税政策可能动摇美元国际地位和科技企业垄断优势 [22] - 美国贸易逆差下降可能意味着其全球收租能力减弱,消费能力降低 [22] 中国消费市场发展 - 建立消费大市场需要让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4] - 3.5亿人已成为消费甲方,14亿人统一大市场潜力巨大 [5] - 消费不足根本原因在于贫富差距大和周期性经济下行 [24] - 缩小收入差距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社保缴费比例(目前约24%) [26][27] - 财政政策应直接提振消费需求而非仅补贴企业 [24][31] 经济政策建议 - 短期可用货币财政政策应对贸易冲突,长期需给消费者减负 [5] - 补贴企业应有时限,经济结构调整需由消费需求引导 [23] - 财政可通过划拨国有资产或发债支持社保,本币债无违约风险 [32][33] - 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可使未来债务负担相对减轻 [34] - 房地产价格调整对年轻人和促进内需有利 [34] 社会分配与保障 -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提高消费意愿的关键 [5][25] - 收入分配调节应采取累进制,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社保负担 [26][27] - 提高最低保障不会必然损害企业竞争力,社会伦理底线会随发展提升 [35] - 规模经济收益应更公平分配以促进消费需求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