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机制改革
搜索文档
从“开门”到“定规”:“十四五”金融制度型开放交出全景答卷|“十四五”规划收官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9-18 20:57
“十四五”金融开放核心成就 - 金融开放从“打开大门”升级为以制度型开放为核心的“重塑规则”阶段,实现了从市场准入到规则对接的历史性跨越 [1] - 标志性制度突破体现在三条主线:负面清单与国民待遇框架实质落地、要素流动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升级、金融法治与宏观审慎框架同步完善 [1] - 证券、基金、期货、寿险等关键领域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全面取消,摩根大通、高盛等4家国际投行获批在华设立独资券商,路博迈、贝莱德等9家全球资管巨头设立全资公募基金 [2] - 互联互通机制显著进展,从沪港通拓展至深港通、债券通、互换通,产品类型从股票扩展至债券、ETF和利率互换,沪伦通机制扩展至德国、瑞士等欧洲市场 [2] - 截至2024年底,外资持有A股市值约3.4万亿元、占比达4.3%,较“十三五”末提升1.8个百分点;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4.16万亿元,约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2.7% [2] - 以RCEP与CPTPP为参照,在绿色金融、数据跨境流动、ESG信息披露等领域先行先试,金融法治同步升级,《期货和衍生品法》颁布填补衍生品市场法律空白 [2][3] 外资金融机构机遇与挑战 - 中国居民金融资产规模持续攀升,庞大的财富管理需求为外资机构提供广阔发展空间,截至2024年末信托、理财、保险资管等受托资产总规模升至154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居于全球第二 [3] - 中国经济转型与居民财富积累催生多层次金融需求,全球最大中等收入群体崛起、居民理财需求从“保本收益”转向“多元配置+长期服务”,为外资机构带来战略机遇 [3] - 科创企业跨境融资、绿色债券发行等新兴领域需求激增,为外资投行与资管机构提供差异化发展机会,在ESG投资、跨境财富传承等专业服务领域外资机构凭借全球经验填补市场空白 [4] - 外资银行在零售业务领域面临网点不足与数字化滞后困境,其净息差平均低于中资银行0.6个百分点 [5] - 外资机构需适应中国特色穿透式监管,在ESG披露、数据跨境等规则上与母国标准存在差异,挑战主要体现在监管与合规复杂度上升、获取高质量客户与渠道成本高、市场波动与地缘不确定性、人才与技术本地化不足四个方面 [5] “十五五”金融开放展望 - “十五五”时期金融开放将进入更深层次“闯关时刻”,在补齐制度短板、对接国际规则和保持风险可控之间寻找新平衡 [6] - 互联互通机制仍是金融开放重点抓手,未来应从准入与通道、对冲与风险管理、信息与监管协同三个层面优化互联互通制度 [7][8] - 具体措施包括扩容互联互通标的和产品谱系、提升ETF和个股做市水平、扩展外资在岸对冲工具“白名单”、统一ESG/气候披露框架、建立跨境合规互动平台等 [8] - 业内专家呼吁进一步压缩金融服务业负面清单,建立内外资一致的牌照分类与审慎标准,放宽对外资金融机构在设立形式、持股比例、业务范围等方面的限制 [8] - 可参照沪港通和债券通经验,探索建立与新加坡、东京、巴黎和法兰克福等金融中心的互联互通机制,推出更多跨境金融产品和服务 [9] - 金融开放重点应从“市场规模吸引”转向“制度优势吸引”,与产业政策更好协同,坚持“所有制中性”,为高新技术、绿色转型等领域提供更强支持 [9] - 数据治理与跨境合规将成为另一大重点,需建立金融数据分类分级和可信流通规则,完善跨境监管合作与执法框架 [10] 人民币国际化与汇率改革 - 人民币国际化取得实质性进展,跨境支付系统(CIPS)已覆盖180个国家,全球超过80家央行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 [11] - 离岸市场探索提速,香港试点数字人民币债券,新加坡推动人民币与东盟货币直接交易,mBridge项目吸引中东央行加入,拓展人民币在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边界 [11] - “十四五”期间人民币汇率弹性显著增强,在岸人民币汇率的标准差由0.22提升至0.35,变异系数由0.03上升至0.05,波动区间从0.92扩大至1.04 [12] - 监管层丰富调控工具箱,强化中间价调控并灵活运用逆周期因子,加强市场沟通以引导预期,有效遏制汇率超调 [12] - 展望“十五五”,人民币将在扩大能源和大宗商品结算使用、强化离岸人民币中心功能、推动数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和投融资中应用三个方向发力 [13] - 人民币国际化态势是“稳步抬升、结构性突破”,更可能在“区域支付货币”和“特定品类结算货币”上取得实用性突破,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市场深度不足以及政策透明度是约束因素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