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供应链重构
搜索文档
车百会张永伟:中国成为全球增量供应链中心,电池装机份额接近70%
中国经营报· 2025-11-22 20:28
全球汽车供应链中中国的地位与展望 - 中国在全球汽车供应链中的作用与地位愈发突出,中国整车与零部件企业在海外市场受到欢迎,背后是中国在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形成的“时间差”所带来的先发优势 [1] -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增量汽车供应链的中心,例如中国电池装机量占全球装机量比例接近70% [1] - 预计到“十五五”末,中国汽车年产量有望达到4000万辆,其中国内销量约2700万—2800万辆,海外产销将超1200万辆,占全球汽车总产销(预计9000万辆)的45%左右,且无论汽车产自何处,其采用中国零部件的比例(“含中率”)将持续攀升 [1] 未来供应链体系的战略重点 - 整车企业需将构筑安全稳定的供应链体系作为企业战略重点,过去追求“零库存”的精益生产模式已不足以应对挑战 [2] - 供应链安全建设应成为一项常态化的战略任务 [6] 核心竞争领域:电池、芯片与软件 - 动力电池、芯片与软件是未来产业竞争的焦点,兼具“极端重要性”与“极端不确定性” [3] - 中国在动力电池领域已建立显著优势,今年1—10月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达578.0GWh,同比增长42.4%,但全球竞争格局正在变化,更多国家希望建立本土自主可控的供应链 [3] - 动力电池面临上游资源约束与技术迭代提速的双重挑战,锂、钴、镍等关键资源高度集中在少数国家,带来结构性风险 [3] - 电池技术持续演进,液态电池仍处于创新活跃期,固态电池可能在2027年实现小规模产业化,缺乏技术支撑的企业过多扩大传统技术产能可能成为行业隐患 [4] - 芯片供应链脆弱性在2020—2023年的“芯片荒”中凸显,近期因头部企业遭遇“黑天鹅”事件,行业关注度再度升温,全球各市场均在积极布局构建更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 [4][5] - 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出现积极结构性变化,在算力芯片(“大芯片”)领域有本土企业崛起,但在控制芯片(“小芯片”)领域国产化比例仍偏低,供应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7] - 软件的重要性已贯穿汽车研发与应用的全局,操作系统为核心,必须尽早实现自主可控以构筑“生态护城河”,新供应链体系由硬件主导转变为由底层操作系统与上层应用软件共同构成的“软件集群” [8] 中国供应链企业的全球化发展策略 - 中国企业面临“贸易受限”与“本土化风险”的两难局面,部分领先企业探索出创新的“双工厂”模式 [9] - “双工厂”模式指在中国本土设立负责研发、供应链配置、远程数字化控制的“大脑工厂”,同时在海外布局专注于自动化生产制造的“手脚工厂”,有效解决海外招募高级技工和工程师的难题 [9] - 零部件企业需建立“快反能力”以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因整车开发周期被急剧压缩,有企业已将年度新款耗时缩短至一年以内 [10] - “就地供应”颇为重要,供应链企业需跟随整车产业集群实现就近配套,这既是成本考量,更是供应链安全的要求 [10] - 依靠单一技术创新和大规模制造的发展模式已经结束,零部件企业必须比整车企业快走半步甚至一步,具备持续的技术和工艺迭代能力 [10]
中欧班列骤停:汽车供应链危机加速“重构战”
中国能源报· 2025-09-22 16:33
事件概述 - 波兰以安全威胁为由突然关闭边境,导致超过300列中欧班列滞留、1.23万个集装箱积压,直接冲击中国与欧洲之间的汽车零部件供应链 [1] 物流中断对产业链的冲击 - 中欧班列长期承担中国对欧汽车精密部件约35%的运输份额,其阻断使供应链大动脉瞬间“休克” [3] - 汽车产业的关键零部件(如控制系统、传感器、电池模块)对时效极度敏感,运输受阻将导致整车厂生产线面临“缺件停摆”困境 [3] - 事件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冲击从零部件厂商到整车生产再到经销网络的全链条,德国、法国、捷克、斯洛伐克等欧洲主要生产基地可能被迫减产或延迟新品投产 [3] 中国车企的紧急应对策略 - 生产本地化:比亚迪匈牙利工厂投产后覆盖中欧80%市场,零部件运输成本降低约25%;宁德时代德国图林根电池工厂为宝马、大众等提供就近配套 [5] - 物流多元化:小鹏汽车与奥地利麦格纳合作在当地组装G6车型,以绕过东欧边境瓶颈并规避欧盟12%进口关税;企业探索“中国—东南亚—地中海”海运通道等非东欧路线与多式联运 [5] - 技术自主化:作为稀土供应链核心国家,中国正推动钕铁硼磁体等关键材料的替代与优化,通过技术进步降低对单一资源或运输渠道的依赖 [5] 长期行业警示与战略调整 - 供应链布局需从单纯追求“效率优先”转向在效率与安全间寻求平衡,未来设计更倾向于“多点分布”的区域化集群以减少跨洲依赖 [8] - 风险预警机制需纳入“地缘历史维度”,关注军演、选举、纪念日等时间节点可能成为供应链风险爆发点 [8] - 国家战略层面将加速推进国际物流通道多元化,以保障包括汽车产业在内的外贸命脉 [8] 全球车市的“中国解法”与未来展望 - 中国车企展现出敏锐反应力和调整能力,产业整体加快向“物流多元化、生产本地化、技术自主化”迈进 [10] - 在电动化转型和产业链重构关键期,中国的经验和策略为全球车企提供参考:在高度不确定的国际环境下,需在效率与安全间找到精准平衡 [10] - 此次危机是推动产业升级与战略调整的契机,未来汽车供应链需具备穿越地缘风险的韧性,多元化与自主化是保持全球竞争力的关键 [12]
雷克萨斯上海工厂开工,17家中国企业进入全球汽车供应链百强|第一财经汽车日评
第一财经· 2025-06-30 21:01
雷克萨斯新能源项目 - 雷克萨斯新能源项目在上海金山区开工,是首个在沪落地的日系整车项目,也是丰田最新技术在日本以外首次落地 [2] - 工厂预计2026年8月竣工,2027年投产,初期年产能10万辆,产品面向中国及日本等海外市场 [2] - 项目计划实现95%以上零部件本地采购率,从签约到开工仅用2个多月,体现"上海速度" [1][2] 中国汽车供应链发展 - 17家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进入全球供应链百强,宁德时代、潍柴集团、华域汽车位列中国前三 [3][7] - 全球供应链Top10企业格局固化,仅3家正增长,中国企业通过并购整合、智能化/国际化布局提升影响力 [3] - 中国新能源供应链优势显著: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全球第一,电动车成本竞争力突出 [4] 奇瑞风云A9L预售情况 - 风云A9L预售价格15.99万-22.99万元,7月上旬上市,盲订订单达53565台 [5][7] - 奇瑞智造工厂单线年产能30万台+20万KD,60秒下线一台整车,技术对标百万级豪车 [5] 岚图汽车战略布局 - 岚图FREE+预售价22.99万元起,搭载华为鸿蒙座舱及智驾系统,首款量产车已下线 [6][8] - 公司2025年销量目标20万辆,前5月累计销量46075辆(同比+85%),需三季度月均1.7万辆、四季度月均2.4万辆达成目标 [8] - 2025年计划推出5款车型,年销20万辆将成为公司发展关键节点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