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
icon
搜索文档
壹快评丨“防卫条款”凸显“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理念
第一财经· 2025-06-29 15:08
治安处罚法修订核心内容 - 修订后的治安处罚法新增第19条"防卫条款",明确公民为制止不法侵害采取的行为不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1] - 新条款规定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较大损害时应减轻处罚,情节轻微则不予处罚[1] - 该条款与刑法第20条关于正当防卫的规定形成法律体系衔接,体现"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理念[2][4] 法律修订背景与社会影响 - 过往治安案件处理中存在"被殴打还手即互殴"现象,导致公民正当防卫权难以保障[2] - 引用饭店女老板案例显示司法实践中曾错误认定防卫行为为互殴,后经抗诉改判[3] - 新条款通过明确防卫合法性,鼓励公民在合理限度内维护权益,增强社会正义观念[3] 条款适用边界与原则 - 法律支持防卫行为但设有限制条件,要求遵守适当性原则[3] - 特别指出若侵害已停止仍继续追击将不被法律认可[3] - 立法宗旨强调保护合法权益,第19条为认定行为性质提供明确依据[4]
壹快评丨“防卫条款”凸显“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理念
第一财经· 2025-06-29 12:10
治安处罚法修订核心内容 - 修订后的治安处罚法明确公民对不法侵害行为有权采取防卫性措施,为自卫行为提供法律保障,鼓励公民在合理限度内维护权益 [1] - 新增第19条"防卫条款"规定:制止不法侵害造成损害不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但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较大损害的应减轻处罚 [1] - 修订内容与刑法第20条正当防卫条款形成法律体系延续,体现"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立法理念 [1][2] 防卫条款的社会意义 - 解决过往治安案件中"被殴打还手即互殴"的执法困境,避免"谁闹谁有理"的荒谬现象 [2] - 引用饭店女老板反击醉酒男子案例,展示司法实践中从"互殴"到"正当防卫"的认定转变 [2] - 法律明确支持合理自卫行为,有助于增强社会正义观念和公民维权意识 [1][2] 防卫行为的法律边界 - 第19条设限制条件:制止行为需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已停止侵害后继续追击将受处罚 [3] - 超过必要限度的防卫行为需依法处罚但应减轻,情节轻微可不予处罚,体现适当性原则 [3] - 立法宗旨强调保护合法权益,防卫条款为认定行为性质提供明确法律依据 [3]
被打后还手是不是互殴?“小案”也适用正当防卫
南方都市报· 2025-05-23 00:30
案件概述 - 山东淄博一饭店老板遭醉酒顾客殴打后还手被认定为互殴 经过司法程序最终改判为正当防卫 [1] - 案件从2020年11月发生到2024年再审改判 历时近4年才得到最终认定 [1] - 司法过程中有执着追求的当事人和深入探究案件细节的检察官 使得案件被反复推敲 [1] 司法认定问题 - "只要还手就是互殴"的观念在司法实务中屡见不鲜 本案前期警方和几级法院都存在"双方都有过错"的认知 [1] - 刑法层面"法不强人所难"的理念未能对接到治安案件处理 [1] - "法不强人所难"精神应当适用于所有案件 包括治安小案 [2] 正当防卫适用 - 正当防卫不应仅限于"罪与非罪"的刑事案件 日常生活场景中的治安案件同样需要适用 [2] - 将于2024年6月审议的《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新增了正当防卫条款 [2] - 现行规范已明确"为制止违法侵害而采取的行为不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2] 司法实践需求 - 需要激活治安案件和民事纠纷层面的正当防卫规定 [3] - 治安纠纷中的流氓滋事更高概率出现在公众日常场景 正当防卫问题更应重视 [3] - 治安案件初始办理需提升专业素养 避免"和稀泥"式执法 [3] 司法成本问题 - 治安案件处罚强度有限 多数当事人可能因司法成本放弃维权 [3] - 需要更多个案实践夯实基层执法者的法治共识 [3] - 应让普通个案一开始就得到符合法治精神的处置 避免正义迟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