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正当防卫
icon
搜索文档
时隔近20年首次“大修”,应对新型社会治安问题 治安管理处罚法 哪些修订与你我密切相关(法治聚焦)
人民日报· 2025-07-02 05:55
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核心内容 - 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旨在适应社会治安新形势,完善处罚制度[1] - 修订重点包括正当防卫认定、未成年人违法处理、养犬管理、违法记录封存等社会关注问题[1][3][5][7] 正当防卫条款修订 - 明确为制止不法侵害造成损害的行为不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不受处罚[2] - 防卫行为明显过当需依法处罚但应减轻,情节轻微不予处罚[2] - 条款写入后需配套细化认定标准、执法人员培训以提升可操作性[2] 未成年人违法处理 - 对14-16周岁及16-18周岁初次违法但情节严重者取消拘留豁免,可执行拘留[3] - 14-16周岁一年内二次以上违法同样取消拘留豁免[3] - 对不予处罚的未成年人需采取矫治教育措施,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衔接[3] - 新增学生欺凌行为处罚规定,学校未及时报告将追责[4] 养犬管理规范 - 新增两类违法行为处罚:违规出售/饲养烈性犬、未采取安全措施致动物伤人[6] - 遛狗不拴绳致人伤害可罚款或拘留,情节较轻可调解处理[6] 违法记录封存制度 - 治安违法记录需封存不得公开,仅限法定查询且查询单位需保密[8] - 特殊情形(如升学考试、亲属病危)可申请暂缓拘留执行[7] 新增违法行为类型 - 干扰公共交通(抢方向盘等)、高空抛物、违规飞无人机等纳入妨害公共安全行为[9] - 组织未成年人有偿陪侍、虐待老幼病残、侵害个人信息等新增为处罚行为[9] - 盗用身份招摇撞骗、非法使用窃听器材等纳入妨害社会管理行为[9]
“被打还手即互殴”成历史!为正当防卫撑腰,让好人不再畏缩
北京晚报· 2025-06-30 16:35
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 - 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明确公民对不法侵害有权采取防卫性措施,保护人身及财产安全,符合正当防卫条件的行为免除治安处罚责任[1] - 新法通过立法形式确立治安管理领域的正当防卫制度,将于2025年1月1日施行[1] - 新增条款列举5种情形:明确防卫合法性、界定防卫限度、免除法律责任、保护见义勇为、明确举证责任[2] 司法实践痛点 - 治安案件中正当防卫认定长期存在模糊地带,典型案例显示山东淄博女店主反击醉酒男子被误判互殴,经历4年诉讼才改判[1] - 缺乏法条依据导致执法陷入"各打五十大板"怪圈,部分受害者因担忧法律后果选择不反抗[2] - 刑法正当防卫条款虽已激活,但治安案件与公众联系更紧密,司法认定标准亟待统一[1][2] 法律实施挑战 - 公安机关需加强调查取证能力,执法人员需破除"还手即互殴"的惯性思维[3] - 公众对正当防卫边界认知不足,需通过典型案例普法避免过度报复误解[3] - 司法普及需重点面向基层执法者与民众,明确防卫限度与举证责任分配[2][3] 社会影响 - 新规消除公众见义勇为顾虑,直接提升不法行为实施成本[3] -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原则强化社会正气,扭转"谁受伤谁有理"错误导向[2][3] - 法律修订回应民众对公平正义期待,有助于增强社会安全感与司法公信力[2]
壹快评丨“防卫条款”凸显“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理念
第一财经· 2025-06-29 15:08
治安处罚法修订核心内容 - 修订后的治安处罚法新增第19条"防卫条款",明确公民为制止不法侵害采取的行为不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1] - 新条款规定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较大损害时应减轻处罚,情节轻微则不予处罚[1] - 该条款与刑法第20条关于正当防卫的规定形成法律体系衔接,体现"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理念[2][4] 法律修订背景与社会影响 - 过往治安案件处理中存在"被殴打还手即互殴"现象,导致公民正当防卫权难以保障[2] - 引用饭店女老板案例显示司法实践中曾错误认定防卫行为为互殴,后经抗诉改判[3] - 新条款通过明确防卫合法性,鼓励公民在合理限度内维护权益,增强社会正义观念[3] 条款适用边界与原则 - 法律支持防卫行为但设有限制条件,要求遵守适当性原则[3] - 特别指出若侵害已停止仍继续追击将不被法律认可[3] - 立法宗旨强调保护合法权益,第19条为认定行为性质提供明确依据[4]
被打后还手是不是互殴?“小案”也适用正当防卫
南方都市报· 2025-05-23 00:30
案件概述 - 山东淄博一饭店老板遭醉酒顾客殴打后还手被认定为互殴 经过司法程序最终改判为正当防卫 [1] - 案件从2020年11月发生到2024年再审改判 历时近4年才得到最终认定 [1] - 司法过程中有执着追求的当事人和深入探究案件细节的检察官 使得案件被反复推敲 [1] 司法认定问题 - "只要还手就是互殴"的观念在司法实务中屡见不鲜 本案前期警方和几级法院都存在"双方都有过错"的认知 [1] - 刑法层面"法不强人所难"的理念未能对接到治安案件处理 [1] - "法不强人所难"精神应当适用于所有案件 包括治安小案 [2] 正当防卫适用 - 正当防卫不应仅限于"罪与非罪"的刑事案件 日常生活场景中的治安案件同样需要适用 [2] - 将于2024年6月审议的《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新增了正当防卫条款 [2] - 现行规范已明确"为制止违法侵害而采取的行为不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2] 司法实践需求 - 需要激活治安案件和民事纠纷层面的正当防卫规定 [3] - 治安纠纷中的流氓滋事更高概率出现在公众日常场景 正当防卫问题更应重视 [3] - 治安案件初始办理需提升专业素养 避免"和稀泥"式执法 [3] 司法成本问题 - 治安案件处罚强度有限 多数当事人可能因司法成本放弃维权 [3] - 需要更多个案实践夯实基层执法者的法治共识 [3] - 应让普通个案一开始就得到符合法治精神的处置 避免正义迟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