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洋生态环境治理
icon
搜索文档
如何立体开展海洋生态环境治理?
人民日报· 2025-10-09 17:04
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的战略意义 - 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维度,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1] - 治理工作旨在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海洋可持续发展 [1] 科学统筹治理目标 - 治理需综合考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推进治理与海洋高质量发展 [2] - 坚持以生态优先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引擎,优化海洋资源配置,推动海洋产业升级更新 [2] - 平衡短期经济回报与长期价值,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和生物多样性 [2] - 统筹局部与全局治理,完善重点海域治理目标,加强区域合作 [2] 深度延伸治理链条 - 治理链条需实现从片段治理向“源头—过程—末端”全过程治理转变 [3] - 向源头防控延伸,构建陆海统筹的溯源治理机制,降低陆源污染对海洋环境的压力 [3] - 向生态修复延伸,综合运用物理、化学及生物修复技术,建立修复效果长期监测评估机制 [3] 高效聚合治理资源 - 需建立跨区域、跨部门合作机制,汇聚各方力量,使治理从分散化走向集成化 [4] - 统筹制定整体战略与政策框架,明确部门权责与协作义务,解决“政出多门”问题 [4] - 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常态化督察机制,推动部门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协同” [4] - 强化技术支撑,搭建数据共享平台,整合多源信息,为跨部门协作提供数据底座 [4] 综合运用治理手段 - 需综合运用法治、市场、科技等手段,产生“1+1>2”的整体效应 [5] - 运用法治手段制定保护法律法规,设立海洋开发活动边界,打击违法行为 [5] - 运用经济手段如价格、税收、信贷、补贴等杠杆,创新生态补偿和蓝色碳汇交易等机制 [5] - 注重科技赋能,运用5G、智慧感知网络、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提升治理的精准化和高效化 [5]
坚持系统观念 提升治理效能 立体开展海洋生态环境治理
人民日报· 2025-10-09 10:14
深度延伸治理链条。立体开展海洋生态环境治理,要坚持系统观念,延伸海洋生态环境治理链条, 实现由片段治理向"源头—过程—末端"的全过程治理转变。一方面,向源头防控延伸。海洋环境问题, 表面在海洋,根子在陆地。要管住陆地污染物向海洋扩散的关键通道,构建陆海统筹的溯源治理机制, 抓住关键领域,加强对陆源污染的监测和控制,不断降低陆源污染对海洋环境的整体压力,并使溯源治 理逐渐从陆地近海区域向内向上扩展,打造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另一方面,向生态修复延 伸。污染治理不是最终目标,污染治理之后要继续完成生态修复,才能巩固治理成果、建设绿色可持续 的海洋生态环境。要明确修复责任和要求,贯彻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标准体系》,因地制宜运用物理 修复、化学修复以及生物修复等多种技术开展海洋生态修复工作,建立修复效果长期监测与评估机制, 确保海洋生态系统功能持续改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保护海洋生物多样 性,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 的重要维度,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保护海洋生 ...
坚持系统观念 提升治理效能 立体开展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专题深思)
人民日报· 2025-10-09 07:21
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的战略重要性 - 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维度,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1] - 治理工作旨在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海洋可持续发展 [1] 科学统筹治理目标 - 治理需综合考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运用系统思维科学确定目标 [2] - 协调推进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与海洋高质量发展,以生态优先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引擎,推动海洋产业升级更新,做强做优做大海洋经济 [2] - 平衡短期经济回报与长期价值,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和生物多样性 [2] - 统筹局部和全局治理,完善重点海域治理目标,加强区域合作 [2] 深度延伸治理链条 - 治理链条需向源头防控延伸,构建陆海统筹的溯源治理机制,降低陆源污染对海洋环境的压力 [3] - 治理链条需向生态修复延伸,运用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多种技术开展修复工作,并建立长期监测与评估机制 [3] 高效聚合治理资源 - 需建立跨区域、跨部门合作机制,统筹各部门资源,使治理从分散化走向集成化 [4] - 需统筹制定整体战略与政策框架,明确各部门权责边界与协作义务,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和常态化督察机制 [4] - 需强化技术支撑,搭建数据共享平台,整合多源信息,为跨部门决策和协同执法提供数据底座 [4] 综合运用治理手段 - 需综合运用法治、市场、科技等手段,变单一手段发力为整体综合施策 [5] - 运用法治手段制定保护法律法规,依法确立各项制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5] - 运用经济手段如价格、税收、信贷、补贴等经济杠杆,创新生态补偿和蓝色碳汇交易等机制 [5] - 注重科技赋能,运用5G、智慧感知网络、大数据等新技术提升治理的智能化水平 [5]
立体开展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专题深思)
人民日报· 2025-10-09 06:11
文章核心观点 - 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需坚持系统观念,构建立体式治理格局,以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1] 科学统筹治理目标 - 综合考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运用系统思维科学确定治理目标,协调推进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与海洋高质量发展 [2] - 坚持以生态优先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引擎,优化海洋资源配置,推动海洋产业升级更新,做强做优做大海洋经济 [2] - 平衡短期经济回报与长期价值,避免过度追逐短期利益损害海洋生态环境和长远发展根基,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2] - 统筹局部治理和全局治理,完善重点海域治理目标,加强区域合作,确保治理全局持续向好 [2] 深度延伸治理链条 - 实现由片段治理向“源头—过程—末端”的全过程治理转变,构建陆海统筹的溯源治理机制,降低陆源污染对海洋环境的压力 [3] - 向生态修复延伸,污染治理后需完成生态修复以巩固成果,因地制宜运用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多种修复技术 [3] - 明确修复责任和要求,贯彻《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标准体系》,建立修复效果长期监测与评估机制,确保海洋生态系统功能持续改善 [3] 高效聚合治理资源 - 建立跨区域、跨部门合作机制,加强部门协同,汇聚各方面力量,使治理从分散化走向集成化 [4] - 统筹制定整体战略与政策框架,明确各部门权责边界与协作义务,解决“政出多门”、“责任虚化”等问题 [4] - 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常态化督察机制,推动各部门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协同”,夯实治理制度基础 [4] - 强化技术支撑,搭建高效数据共享平台,整合环境监测、船舶航行等多源信息,为跨部门决策和协同执法提供数据底座 [4] 综合运用治理手段 - 坚持问题导向,加强治理创新,综合运用法治、市场、科技等手段,变单一手段发力为整体综合施策 [5] - 用好法治手段保障治理成效,制定和实施海洋生态保护法律法规,依法确立海洋功能区划、生态保护红线等制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5] - 运用经济手段引导经济行为,综合使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创新海洋生态补偿、生态损害赔偿、蓝色碳汇交易等机制 [5] - 注重科技赋能,提高治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运用5G、智慧感知网络、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开展预测预警和风险识别 [5]
大海第三次“体检”完成 生态环境部答21记者问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5 22:09
海洋污染基线调查进展 - 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已完成全部项目检查和指标分析、评估及成果集成工作 [1] - 调查自2023年启动 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对管辖海域生态环境状况开展系统性调查 涵盖海洋环境污染物、入海污染源、海岸带环境压力及生态影响、海湾生态环境精细化调查 [2] - 已完成外业工作 正在开展数据分析评价和成果集成 为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基础性支撑 [2] 调查核心成果 - **全域摸底调查**:首次统筹传统污染物与新污染物指标 查明海洋环境各介质中主要污染物的类型、水平、分布及影响 [3] - **全息数字底图**:综合现场调查与历史数据 形成数字化图件和可视化系统 绘制覆盖全域、要素叠加、历史可比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高清底图 [3] - **决策支撑报告**:从全国、海区、省、重点海域和283个海湾单元等不同尺度 分析污染物分布变化、入海污染源排放状况等 形成专题报告 [3] - **能力建设成果**:将关键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为规范性技术文件 培养专业化队伍支撑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工作 [4] 后续工作计划 - 生态环境部将加快推进调查综合评价和成果集成 力争年底前完成评估任务 [5] - 目标为摸清新时期海洋生态环境"家底" 为美丽中国建设在海洋领域的基线提供科学依据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