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观念
搜索文档
笔谈丨以系统观念破解难题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11-20 08:30
监督机制建设 - 建立“主动排查+多元汇集+智能研判”的线索发现机制以破解信息来源有限和“熟人社会”干扰难题 [1] - 建立“集体研判+协同办理+全程管控”处置机制确保问题线索精准受理、集中管理、全程留痕 [2] - 建立“整改方案+过程督导+成效评估”的落实机制对监督发现的问题逐项制定整改方案并实行销号管理 [3] 监督方法与技术应用 - 通过片区协作、交叉监督打破人情羁绊并畅通“码上举报”“监督一点通”等群众反映问题渠道 [1] - 依托大数据技术整合政务、财政、民生等领域数据资源构建智能监督模型提升发现问题精准度 [1] - 按照“室组地”联动等模式精准运用谈话函询、初步核实等方式进行分类处置 [2] 监督重点与成效评估 - 聚焦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惠民政策落实等群众关心问题纳入监督清单 [1] - 上级纪委监委通过调研督导、“回头看”跟踪整改进展重点评估整改措施、制度漏洞和突出问题解决情况 [3] - 将整改情况纳入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评价体系对进展缓慢或虚假整改的进行约谈提醒和严肃追责 [3]
坚持党校姓党 努力为党育才、为党献策——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工作综述
河南日报· 2025-11-20 07:19
坚持党校姓党与服务大局 - 党校事业是党的事业重要组成部分,党校教育是党的政治优势 [1] - 坚持党校姓党为立校办学根本原则,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校工作的新理念新观点 [2] - 各级党委将党校工作纳入整体部署,强化政治机关和学校意识,教学活动恪守党性原则 [2] - 省委党校承办中组部“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班等培训任务 [2] 从严治校与质量建设 - 坚持从严治校、质量立校,让学习之风、朴素之风、清朗之风充盈 [2] - 聚焦教师和学员两个主体及教与学两个环节,严肃全链条培训纪律 [3] - 三年来打造省级以上精品课20余门,教学评价满意度节节攀升,发表高层次理论文章百余篇 [3] - 省委党校立项2025年度全国党校社科规划项目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中部省份第一 [3] 干部教育培训与育才 - 落实基本培训新部署,一体推进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和履职能力培训 [4] - 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首课主课,打造“原文原著+理论辅导+案例解读+实践教学”培训体系 [4] - 开发“两高四着力”专题课,实现全省党校“同上一堂课” [4] - 构建全周期党性教育模式,开发特色情景党课并出版《薪火相传》《出彩中原》等学习书籍 [4] - 坚持“请进来”邀请权威专家授课与“走出去”赴改革一线调研相结合,确保学以致用 [4] 系统协同与资源整合 - 党中央新修订工作条例新增“坚持系统观念”工作原则,强化统筹协同与资源整合 [5] - 省委党校发挥牵引作用,各市、县级党校协同提升,实现全省系统“一盘棋”“一张网” [5] - 开发“全省党校信息管理系统”平台,采取“主课堂+分课堂”“线上+线下”方式推动培训资源共建共享 [5] - 联合省委组织部开展贯通式培训获中组部评为典型案例,制度化送教支教支持基层党校发展 [5] 理论建设与智库献策 - 聚焦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开展有组织科研推出立得住、叫得响的研究成果 [6] - 省委党校组织专家团队研究“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推出“十论”系列理论文章 [6] - 成立河南省党校系统智库联盟,决策咨询成果多次获领导批示,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献实策 [6] - 开展“百场义务宣讲”品牌活动,推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走进基层 [6]
奋力续写“两大奇迹”新篇章
中国经济网· 2025-11-14 13:38
“十五五”规划中发展与安全的战略定位 - 将“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列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并将“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列为主要目标之一 [2] - 安全和发展被定位为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是治国理政的重大原则 [3] - “十五五”规划建议对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作出系统部署,聚焦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经济健康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安全 [4] 安全领域的成就与现状 - 我国是命案发案率最低、破案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平安”已成为国家名片,社会治理水平大幅提升 [2] - 粮食安全得到保障,“十四五”时期粮食年产量始终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3] - 能源安全基础扎实,建成了全球门类最全、规模最大的能源体系 [3] 发展历程与当前挑战 - 从“一五”到“十四五”的规划历程,将中国从积贫积弱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3] -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换挡转轨”的关键期,面临一系列可能演变为系统性问题的矛盾和风险 [3] - 全球环境呈现世界变乱交织、动荡加剧,地缘冲突易发多发的态势 [3] 未来风险防范与化解重点 - 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重大基础设施安全 [4] - 统筹推进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有序化解 [4] - 面对风险挑战,需以历史主动精神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防范化解风险的过程也被视为铲除发展障碍的过程 [4]
更好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经济日报· 2025-11-14 06:28
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内涵与基础 - 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是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涵盖宏观经济政策体系、地方政府经济治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以及改善政策效果的改革举措[1] - 体系的构建得益于稳固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独特的体制优势,其中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为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提供重要保障[1] - 坚持系统观念和抓主要矛盾的科学方法有助于治理准确锚定核心目标,长期实践有助于治理扎实落地[1] 宏观经济治理的意义与目标 - 实现"十五五"发展目标要求未来5年年均经济增速达到4.5%至5%,迫切需要宏观经济治理的强力支撑[2] - 治理体系能够更好统筹总需求和总供给,系统性应对各类冲击,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经济运行规律,是在大国博弈中占据主动地位的需要[2] - 健全治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多项任务中实现协同发力,体现了对经济工作规律性认识的深化[2] 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路径 - 通过宏观政策"三策合一",将稳定、增长、结构三大类政策纳入统一框架以提升政策效率[3] - 围绕国家发展规划和重大战略,促进财政、货币、产业、价格、就业等政策协同发力,优化增量资源配置和存量结构调整[3] - 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统一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3]
善用系统观念这把“金钥匙”(金台潮声)
人民日报· 2025-11-11 06:36
文章核心观点 - 系统观念是指导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法论 强调统筹调度、多方协同以形成合力并提升效能 [1][2][3] 社会治理实践 - 湖南浏阳百川里片区改造涉及36个小区、81栋住宅楼、近2000户居民 通过政府统筹、国企实施、部门协同、居民参与的模式成功提升居住品质 [1] - 内蒙古鄂尔多斯治理窟野河 由水利部门牵头联合林草、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多部门共商共治 同步推进河道整治、植树种草和农田防护 使环境明显改善 [3] 经济发展与产业协同 - 京津冀地区围绕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6条重点产业链开展跨区域补链、强链、延链合作 形成“北京研发、天津转化”和“京津研发、河北制造”的协同模式 [2] -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和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等部署 需要超越局部视野并着眼大局 才能找准定位并发挥优势 [2] 系统观念的应用价值 - 系统观念被视为应对复杂形势和破解难题的“金钥匙” 通过分工科学和配合默契能够完成难以“单兵突进”的任务 [3] - “十五五”规划建议中多项部署 如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以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均蕴含运用系统观念谋划发展的智慧 [2]
扬州市人大常委会部署“十五五”规划纲要编制专题调研工作
扬子晚报网· 2025-11-10 14:32
规划编制进展 - 扬州市发改委已从规划编制思路、基本导向、总体框架、重点任务等方面汇报“十五五”规划纲要编制进展情况 [3] 调研工作要求 - 专题调研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服务扬州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题中之义 [3] - 调研工作需紧扣市委、市政府关于“十五五”规划编制与“万亿之城”建设的系列部署要求 [3] - 调研工作需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坚持法治思维,确保方向正确、重点突出 [3] 调研执行与目标 - 需明确调研职责分工,选好调研方式,合理安排时间,分领域深入开展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 [3] - 调研要强化结果导向,以高质量成果为市委提出规划建议、市政府编制规划纲要提供参考,并为市人代会审查批准规划纲要做好充分准备 [3]
减少粮食损耗 形成节约粮食的系统合力
人民日报· 2025-10-22 05:50
文章核心观点 - 节粮减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强系统韧性、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的系统性工程,需从需求管理、供给结构优化和全链条治理三方面协同推进 [1][2][3][4][5][6] 节粮减损的战略意义 - 节粮减损被视为“无形良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稳中国饭碗的必然选择 [1] - 从统筹发展与安全的角度,节粮减损可降低各环节损耗,提升粮食安全保障水平,避免因局部短缺引发宏观经济波动 [2] - 从协调资源与环境的角度,节粮减损能直接减少水土能源的隐性浪费,是一场“资源效能革命”,推动供给端集约发展和绿色发展 [2] - 从贯通生产与消费的角度,推动全链条减损有助于形成跨领域、多主体协同的治理格局,实现粮食资源高效利用 [2] 节粮减损工作成效与挑战 - 我国节粮减损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三大主粮全产业链损失率逐步下降,农户储粮损失率下降至约3%,较10年前下降了5个百分点,粮库储粮周期内综合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 [3] - 当前面临挑战包括需求侧膳食结构不合理与食物浪费问题叠加,供给结构性问题突出,以及全链条减损机制尚不完善导致产后损失仍然存在 [3] 需求侧管理措施 - 需弘扬勤俭美德,将节粮减损转化为公民自觉行动,依托反食品浪费法、粮食安全保障法等深入开展“光盘行动”,推广“小份菜” [4] - 加强全民营养健康教育,倡导绿色低碳膳食理念,改变过度追求精细化的消费误区,通过政府引导、市场激励、社会参与实现需求端减损 [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践行“大食物观”,从系统思维和全域自然资源视角重构食物供给体系,推动从单一耕地农业转向全域国土空间资源的高效协同利用 [5] - 强化科技赋能,加强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等前沿技术研发应用,拓展食物来源,发展林下经济、海洋牧场、微生物蛋白等新型食物生产方式 [5] - 优化政策保障,建立耕地与非耕地资源协调利用机制,推动农林牧渔协同发展和生态农业体系建设,从源头降低生产损耗 [5] 全链条协同治理 - 需打破环节割裂、主体分散的传统治理模式,以系统思维贯通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消费全链条 [6] - 构建全链条协同治理机制,包括生产环节推广精量播种和低损收获技术,储存环节发展绿色储粮和智能化仓储,运输环节构建多式联运和标准化物流体系,加工环节制定适度加工标准并推动副产物高值化利用 [6] - 加强部门协同、政策配套和数据共享,建立全链条监测评估体系,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形成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节粮减损大系统 [6]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人民日报· 2025-10-20 06:16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窟野河流域治理案例 阐述中国在“十四五”时期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1][2][3] - 系统治理实践使窟野河生态发生深刻变化 年平均输沙量大大减少 生物多样性显著恢复 [1][2] - 坚持系统观念和顶层设计 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 [3][4] 窟野河流域治理成效 - 窟野河是242公里长的黄河一级支流 流经沙漠和黄土丘陵沟壑区 曾是含沙量最大的黄河支流 [1] - 通过系统治理 包括修堤防、建水库、布设淤地坝等水利工程 河水渐趋平稳 [1] - 综合开展沙化土地治理、退耕还林、栽种宿根和水生植物等工作 流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2] - 治理后窟野河年平均输沙量大大减少 之前看不到的候鸟和鱼类重新出现 [2] 系统治理模式转变 - 治理模式从过去“就水治水”的单打独斗 转向“系统推进”的多部门协同 [2] - 由水利部门牵头 联合林草、农业、自然资源等多部门共同制定流域治理规划 [2] - 将河道治理、沙地荒山绿化、农业生产等融为一体 划分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 [2]
坚持系统观念 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
新华社· 2025-10-20 06:02
宏观经济表现 - 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大关,2025年预计达140万亿元 [4] - 内需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超86% [4] - 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从32.2万亿元增至43.8万亿元 [4] 产业发展与创新 -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突破,新兴产业加速壮大 [4] - 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8] - 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显著提升 [8] 区域发展与改革 -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区域板块发挥各自优势 [8] - 国务院批准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苏南重点城市等10个地区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 [5] -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5] 能源与资源安全 - 坚持“先立后破”的系统思维,统筹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与新能源加快发展 [8] - 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8] - 粮食年产量连续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8] 政策协调与规划 - 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贸易、环保、监管等政策和改革开放举措的协调配合 [14] - 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统一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 [14] - “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收到网民建言超过311.3万条 [17]
坚持系统观念 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与启示述评之六
新华社· 2025-10-19 22:32
宏观经济与战略布局 - 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大关,2025年预计达140万亿元 [4] - 内需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超86%,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从32.2万亿元增至43.8万亿元 [4] - 坚持全国一盘棋思想,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 [17] 产业发展与创新 - 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8] - 创新动能持续增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突破,新兴产业加速壮大 [4] -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5] 重大工程与基础设施 - 川藏铁路作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的标志性工程,协同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统筹经济收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 - 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旨在通过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5] 改革举措与政策协调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决定》,包含15个部分、60条,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 [5] - 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贸易、环保、监管等政策和改革开放举措的协调配合,提高政策整体效能 [15] - 2024年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包括降准降息、提振楼市股市等,使经济明显回升 [14] 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 粮食年产量连续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8] - 在能源安全领域坚持“先立后破”的系统思维,统筹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与新能源加快发展 [8] - 完善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对重点领域风险实行“精准拆弹”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