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洋可持续发展
icon
搜索文档
文旅互动 擘画互利共赢新画卷
人民日报· 2025-07-27 05:36
海洋经济与旅游发展 - 青岛港2024年货物吞吐量达7.1亿吨全球排名第四自动化技术使货物周转效率提升30% [2] - 青岛海洋集团展示从海水养殖到旅游开发的虚拟产业链突出可持续发展模式 [2] - 希腊比雷埃夫斯市计划2026年建成水下考古博物馆探索"文化+海洋"新模式柬埔寨西哈努克省推动生态海岛绿色开发 [3] - 中国威海市推行"柔性化开发"烟台市串联艺术美食运动休闲四大业态营造海洋旅游新场景 [3] 城市治理与历史活化 - 青岛老城区改造保留1800处历史建筑引入新业态2023年接待游客近9000万人次 [4] - 青岛通过修缮老建筑发展新业态推动历史城区宜居宜业宜游 [4] - 日本下关市采用多语种导游系统希腊比雷埃夫斯市计划部署交通传感器智能垃圾箱等智慧城市设施 [5][6] 国际友城合作与人文交流 - 青岛已与54个国家95个城市建立友城关系覆盖全球五大洲 [7] - 青岛与日本下关市在教育文化领域合作与明斯克市共建中欧班列及中白工业园 [7] - 韩国大邱市提议利用啤酒节等文化符号深化与青岛交流尼日利亚拉各斯州寻求绿色经济与数字化合作 [7][8]
《海洋文化十八讲》:叩开海洋探索新门扉
中国青年报· 2025-07-12 09:32
海洋经济与资源开发 - 海洋覆盖地球表面近71%的面积,蕴含丰富资源和多样生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础[2] - 海洋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球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和增长动力,支撑了全球经济的繁荣[4] - 海洋运输和亲海型旅游是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4] - 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推动海洋资源(如可再生能源)更高效开发,为社会经济提供强劲动力[4] 海洋科技与可持续发展 - 海洋学研究涵盖海水成分、海浪、潮汐、洋流等自然现象,以及声、光、电磁传播等前沿领域[3] - 海洋对全球气候调节起关键作用,其热、碳容量及海-气相互作用深刻影响气候系统[3] - 海洋可持续发展面临污染、过度捕捞、滨海湿地破坏等挑战,需转向可持续蓝色经济模式[4] - 蓝色金融兴起和数字技术赋能为海洋与人类社会和谐共生开辟新路径[4] 海洋历史与文明发展 - 海洋是生命摇篮,见证近40亿年生命演化历程,包括单细胞生物到陆地脊椎动物的进化[3] - 海洋在农业起源、文明起源中扮演重要角色,全球海洋商贸网络促进经济文化交流[3] - 现代人类扩散与海洋密切相关,沿海地区成为文明发展的重要区域[3] 海洋治理与国际合作 - 国际和区域涉海条约与制度建立,推动主权争端和海洋划界妥善处理[4] - 海洋治理维护和平稳定,为资源可持续开发创造良好环境[4]
为了海洋可持续发展,我们在行动——中方参加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活动纪略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03 10:18
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概况 - 2025年6月9日~13日在法国尼斯举行,由法国和哥斯达黎加共同主办,约1.5万名各界代表参会[6] - 大会通过《我们的海洋,我们的未来:团结起来采取紧急行动》政治宣言[6] - 形成包含800余项自愿承诺的《尼斯海洋行动计划》[6] 中国参与情况 - 自然资源部全程参与10场全会、10场专题会并举办多场边会活动[7] -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家彪提出海洋科学与政策治理体系深度融合是应对全球海洋挑战的关键[7] - 自然资源部代表团进行14场双边会谈,拓展全球蓝色伙伴关系[8] - 中方机构主办或联合主办4场边会,参与5场其他活动[8] 海洋科技成果发布 - 发布全球海洋融合数据集(CGOF 1.0),融合40余个全球数据资源,总量超600TB,时间跨度60年[11] - "妈祖"系列数值模式实现海洋模式物理框架革新和计算效率革命[11] - "瀚海智语"大语言模型融合18亿海洋词元语料库[11] - 深海海山数字孪生系统填补人工智能在深海领域的应用空白[11] 海洋工具与平台 - 发布免费开放的"滨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海洋方案"(COAST)工具包[12] - COAST融合海洋大数据、数值模型和AI技术,提供海洋灾害、生态健康等服务[12] - 全球滨海论坛21家机构成为首批合作伙伴,推进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16] 蓝色经济发展 - 发布《推进中国可持续蓝色经济》研究报告,涵盖海洋核算体系和蓝色金融工具[16] - 提出"共塑2030后全球海洋新议程"行动倡议[16] - 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展示40多年海洋空间规划研究成果[17] - 《自然受益:港口行业的角色》报告展示海洋空间规划实际效能[17] 国际合作与伙伴关系 - 发布14个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优秀案例,涉及5个国家51家机构[14] - 蓝色伙伴关系促进海洋生物多样性认知和保护措施[15] - 中国蓝碳研究为制定保护政策和增强投资信心提供支撑[15]
解码深海生物宇宙“暗物质” 联合国“海洋十年”DOME大科学计划在沪启动 全球总部设在临港
解放日报· 2025-06-21 09:53
深海微生物研究进展 - 联合国"海洋十年"DOME大科学计划由上海海洋大学牵头,方家松教授领衔,标志着中国在深海微生物研究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1] - 计划汇聚全球27个国家、42家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对五大洋微生物资源展开系统性调查 [1] - 将构建全球深海微生物资源库,解码占地球生物量60%的深海微生物"暗物质" [1] 深海微生物研究意义 - 地球上90%以上生物物种宜居空间在深海,90%海洋生物量是微生物,至少90%海洋微生物尚未被发现 [2] - 深海微生物组构成庞大的微生物基因组域,是人类未知的海洋"暗物质" [2] - 计划将揭示深海微生物在碳循环、营养物质转化等方面的作用机理 [2] 技术装备与产业化 - 集成万米级深海着陆器、全海深保压采样器等一流科考装备 [2] - 华大基因、宁波深蓝等产业伙伴签署合作协议推进深海微生物产业化 [3] - 临港将打造深海经济百亿级产业集群,推动海洋技术成果转化 [3] 国际合作与标准制定 - 全球总部设在上海临港,六大洲分中心实行分布式管理 [1] - 向非洲、南美洲等地实验室免费开放先进科研设备 [3] - 发布《全球深海微生物采样标准(草案)》和深渊微生物资源库平台 [3] 应用前景 - 深海微生物具有在大健康领域的革命性潜力,已发现新型抗生素、抗癌药物等 [3] - 计划将挖掘深海微生物在生物医药、环保材料、低碳技术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2] - 预计将孵育海洋大健康产业,开启深蓝色新纪元 [2]
2025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海洋主题图片展开幕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08 20:42
展览概述 - 海洋主题图片展于6月7日至7月7日在海南省规划展览馆举办 [3] - 展览由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洋大学、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海南省海洋厅联合举办 [3] 展区内容 极地展区 - 展示中国极地考察摄影展 突出极地工作者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的贡献 [4] 文创展区 - 首届自然资源文化创意大赛获奖作品展(海洋类) 主题为"新时代 美自然 好生活" 分为平面类、视觉类、实物类三个竞赛单元 [4] - 全国大学生第13届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优秀作品展 主题为"海洋·共生·未来" 展示青年学生对海洋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的思考 [4] 中国海油展区 - 呈现中国海油在能源保供、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方面的成果 展现海洋石油人"战风斗浪、与海共舞"的豪迈气概 [4] - 展示海上油气田与海洋生物共生的和谐画面 [5] 海南展区 - 展示海南聚焦海洋新质生产力 谋划海洋领域顶层设计 促进海洋资源有序高效开发利用 [5] - 探索人类与海洋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推动海洋产业转型升级 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5] - 坚持"以场带产、深海智造" 加强海洋环境保护与修复 拓展海洋领域国际合作 [5] - 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 打造深海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 全面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5]
黄海之滨启新程 深蓝之上谱华章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19 14:06
中韩海洋科学合作30周年成果 - 中韩海洋科学共同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六届黄海海洋论坛在青岛召开 回顾30年合作成果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6] - 中韩中心1995年成立 两国通过联合委员会(每两年会议)和管理委员会(每年会议)机制推动海洋科技合作 首个合作课题为黄海水循环动力学研究 [8] - 2005年明确中韩中心三大职能 国际合作 海洋政策信息传播和共同研究项目 2009年首届黄海海洋论坛召开 [9] - 2015年签署海洋领域5年合作规划 2023年发布《中长期发展规划(2025~2034年)》 提出四大目标 十二项重点任务和五大合作领域 [10] 黄海海洋论坛前沿议题 - 第六届论坛聚焦全球海洋治理 探讨气候变化 滩涂监测 渔业资源 生态系统 极地研究等议题 [12] - 黄海对气候变化敏感 研究提出深化印太翻转环流整体研究 拓展深海潜标阵列 提升气候模型分辨率 [13] - 中韩合作开发遥感技术优化滩涂监测 建立高效精准的空间信息监测体系 [14] - 小黄鱼栖息地分布研究显示气候变化影响显著 结果为渔业资源协同管理提供依据 [15] 海洋生态系统与全球治理 - 全球变暖导致海洋生态系统退化 大型鱼类减少90% 中韩建立"东海-济州岛"联合观测网络监测水母暴发 [16] - 南极冰川融冰研究显示南大洋变化影响全球气候系统 需强化国际协同观测与模型整合 [17] - 海洋微塑料污染已影响1000余种生物 中国建立标准化检测技术 开展近海业务化监测并参与全球治理 [18] - 中韩海岛管理政策比较显示需推动区域协同治理 平衡生态保护与开发 [18] 未来合作方向 - 中韩中心将建设东亚最具代表性海洋科学合作平台 提升国际影响力 [10] - 科研机构签署谅解备忘录 深化海洋科研 资源开发 环境保护等合作 [21] - 合作成果将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中韩智慧" 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