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能

搜索文档
释放绿色能量 澎湃蓝色动能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29 16:21
海洋能产业发展现状 - 海洋能包括潮差能、潮流能、波浪能、温差能、盐差能等,是国际能源领域研究热点和前沿 [4] - 中国海洋能开发利用处于向规模化产业化迈进的关键阶段,波浪能、潮流能、潮差能运行装机规模分别居全球第一、第二和第三 [4] - 中国海洋能关键核心技术总体水平在海洋科技10个子领域技术评价中排名第一 [4] 资源调查与评估 -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全面开展海岛和沿海海洋可再生能源蕴藏量和可开发利用量调查评估 [6] - 首次编制1∶25万全国潮流能波浪能资源区划图2册48幅,1∶5万区划图2册21幅 [7] - 资源评估海域范围由近岸近海拓展至300万平方公里主张管辖海域 [7] 技术测试与支撑体系 - 建成威海、舟山、珠海和三亚4个国家级海上试验场,已为近20台套海洋能发电装备提供测试服务 [9] - 海洋动力环境实验室已为超过30台套海洋能技术装置提供测试服务 [10] - 主持制定海洋能领域国家/行业标准30余项,占全部海洋能领域标准的70% [11] 规模化利用进展 - 2030年目标海洋能装机规模达到40万千瓦,建成一批海岛多能互补电力系统和示范工程 [13] - 中国首台兆瓦级潮流能发电机组"奋进号"并网发电超530万度,创单机发电量新高 [14] - 百兆瓦级潮流能示范工程已完成站址初选 [15] 国际合作与交流 - 成功举办11届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论坛,成为最具影响力的行业盛会 [17] - 中国海洋能示范项目多次入选国际能源署海洋能系统技术合作计划发布的全球亮点工程 [20] - 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欧洲海洋能中心等多家国外研究机构签署合作协议 [20]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
央广网· 2025-07-08 17:06
海洋经济总体发展 - 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呈现强劲发展态势[1] - 海洋产业发展稳中向好,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1] - 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4] 海洋装备与技术突破 - 国内首制16000TEU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交付,实现三项历史性突破(国内船东第一单、国内船厂交付第一艘、国产甲醇主机第一次实船应用)[1] - 该船舶每年可减少约12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670万棵树的碳汇效应[1] - "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全面投产,23口井最高日产能达1500万立方米,成为国内最大海上气田[1] - 通过自主技术攻关实现深水油气装备全链条能力提升[2] 海洋新能源发展 - 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LHD兆瓦级潮流能发电机组稳定运行,采用"平台式+模块化"技术提高利用率[3] - 海洋能开发利用技术迈入世界第一方阵,聚焦规模化利用与场景拓展[3] - 推动构建海上新型能源体系,促进海洋能与海上生产活动融合[3] 区域海洋经济布局 - 江苏上线全国首家海洋蓝色金融平台,提供蓝色贷款、保险及科技成果转化服务[4] - 广东海洋经济总量连续30年全国第一,着力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打造"海上新广东"[4] - 各地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模式,建设海洋强省[3][4] 政策与战略方向 - 强调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5] - 培育海洋领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塑造发展新动能[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