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洋负排放
icon
搜索文档
激发探索兴趣 厚植家国情怀
人民日报· 2025-09-20 06:08
9月15日至19日,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2025年"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走进香港和澳门,多位科 学、历史文化领域顶尖专家走进两地多所学校,以"少年有志:敢问苍穹摘星辰"为主题,与香港和澳门 青少年面对面交流,讲述科学探索和历史文化研究新成果。 走进香港:"我为我们的祖国而自豪" "这是我们国家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基地,青海塔拉滩光伏基地,面积约600平方公里,相当于香港陆地面 积的一半。"16日,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演讲厅,中国科学院院士、半导体材料学家杨德仁围绕太阳 能和光伏发电的演讲,引得在场香港学生阵阵惊呼。 当日,作为"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走进香港的主场活动,杨德仁等6位专家先后发表演讲。活动现场气 氛热烈,座无虚席。 "'嫦娥奔月'的故事是什么时候有的?我们先来看这张图片……"殷墟考古队原队长唐际根以"文物里的月 亮传说"为题,解读中国先民记载在甲骨文、青铜器和战国竹简里的关于月亮的故事,在场学生无不沉 浸其中。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10所信息化总师、航天科普专家雷占许带领香港青少年由太空认识真空,分享了真 空计量对宇宙探索的重要意义。在互动环节,他问大家:"如果我们到地外星球,一定要带的一样东西 是 ...
推动构建陆海联动碳汇合作体系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01 10:59
"滨海湿地负碳排放:机制、实践与挑战"专题会议,由焦念志院士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 研究所叶思源研究员共同主持,聚焦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营养负荷等热点问题,探讨了滨海湿地碳 汇功能的提升策略。来自生态学、地质学、生物学等领域的6位专家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近50位专家 参与研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滨海湿地作为"蓝色碳汇"的关键载体,其保护工作面临诸多挑战,需突 破陆海相互作用的科技瓶颈,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以促进更高效的生态保护与碳汇提升。 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简称"ONCE计划")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于2019年牵头发起,基 于其提出的"微型生物碳泵"原创理论,旨在通过多国科研机构协同攻关,探究海洋负排放机制并制定国 际标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智慧方案。该计划于2022年正式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洋科学促 进可持续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截至2024年已吸引全球33个国家79所科研院所参与。中国地质调查局青 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叶思源研究员领导团队积极落实ONCE计划,积极推进该大科学计划下"66.8号行动: 黄渤海三角洲湿地碳循环模式研究"项目实施,系列成果提升了我国在海洋负排放等关键议题 ...
中国科学家牵头发布滨海湿地碳汇倡议推动构建陆海联动碳汇合作体系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28 15:39
"滨海湿地负碳排放:机制、实践与挑战"专题会议,由焦念志院士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 所叶思源研究员共同主持,聚焦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营养负荷等热点问题,探讨了滨海湿地碳汇功 能的提升策略。来自生态学、地质学、生物学等领域的6位专家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近50位专家参与 研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滨海湿地作为"蓝色碳汇"的关键载体,其保护工作面临诸多挑战,需突破陆 海相互作用的科技瓶颈,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以促进更高效的生态保护与碳汇提升。 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简称"ONCE计划")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于2019年牵头发起,基于其 提出的"微型生物碳泵"原创理论,旨在通过多国科研机构协同攻关,探究海洋负排放机制并制定国际标 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智慧方案。该计划于2022年正式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洋科学促进可 持续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截至2024年已吸引全球33个国家79所科研院所参与。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 洋地质研究所叶思源研究员领导团队积极落实 ONCE计划,积极推进该大科学计划下"66.8号行动:黄 渤海三角洲湿地碳循环模式研究"项目实施,系列成果提升了我国在海洋负排放等关键议 ...
大国院士丨正因为难,所以必须要干——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
新华社· 2025-06-08 14:24
全球变暖与海洋碳吸收 - 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海洋储存了地球上约93%的二氧化碳,是地球最大的活跃碳库[2] - 海洋碳储量约为大气碳库的50倍、陆地碳库的20倍,每年吸收20亿吨二氧化碳,相当于8亿辆汽油小客车的年排放量[3] 微型生物碳泵理论 - 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提出"微型生物碳泵"储碳机制,揭开海洋惰性溶解有机碳库的成因之谜[2][5] - 该理论通过微生物作用将颗粒有机碳转化为惰性有机碳,使其长期保存于海底,类似蜡封"肉丸子"的原理[6] 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 - 焦念志发起"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汇聚全球33个国家和地区的79所高校院所,推动国际合作与多学科交叉研究[8] - 该计划旨在利用海洋微生物增强碳封存能力,为全球碳中和目标提供创新解决方案[5][8] 科学挑战与未来方向 - 海洋碳封存技术面临重大挑战,但科学家认为这是实现负排放的关键路径[7] - 研究团队正在验证海洋碳封存与海底石油形成的相似性,以打通技术落地的"最后一公里"[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