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级

搜索文档
小米YU7搭载红米手机同款芯片,消费级芯片上车,能否保障安全?
华夏时报· 2025-07-09 17:36
消费级芯片上车现象 - 小米YU7智能座舱搭载消费级芯片高通骁龙8 Gen 3,替换车规级芯片高通8295或8155,与红米手机同款芯片 [2] - 特斯拉、问界早期车型及部分老款新能源车也曾使用消费级芯片(如AMD、华为芯片及高通骁龙625/665) [2] - 小米汽车因网红体质引发行业对消费级芯片上车的关注 [3] 消费级与车规级芯片差异 - **技术标准**:车规级需满足ISO 26262功能安全标准,缺陷率≤10 DPPM,消费级缺陷率允许≤500 DPPM且无强制安全认证 [4] - **工作环境**:车规级适应-40℃至150℃,消费级仅支持0℃至70℃ [4] - **应用场景**:车规级用于动力控制/自动驾驶(安全关键),消费级用于娱乐/导航(非安全关键) [4] - **性能侧重**:车规级算力大,消费级生态整合能力强 [5] 消费级芯片上车原因 - 智能座舱需求爆发初期,车规级芯片产能不足,消费级芯片开发快、迭代快且生态成熟 [6] - 娱乐系统对安全性要求低,故障不影响生命安全 [6] - 消费级芯片成本优势显著(如小米YU8 Gen3成本比高通8295低50%) [7] 行业观点与趋势 - **短期利弊**:消费级芯片可快速满足需求,但寿命仅5-7年,无法匹配车辆15年设计周期 [8] - **长期趋势**:舱驾一体融合方案需ASIL D级安全认证,仅车规级芯片可满足 [9] - **技术升级**:小鹏自研车规级图灵芯片(2200+ TOPS算力),高通/华为等头部企业加速布局车规级市场 [9][10] - **未来方向**:行业将回归全车规级零部件路线,芯片企业已完成车规认证流程 [10]
小米雷军营销翻车?纸巾盒是车规级,车机芯片却是消费级
搜狐财经· 2025-07-09 07:13
小米YU7磁吸纸巾盒争议 - 小米推出售价169元的Xiaomi Life车载磁吸纸巾盒,雷军在直播中宣称其为"车规级"配件 [3] - 网友发现该纸巾盒核心零部件车机芯片采用消费级高通骁龙8 Gen 3,而非车规级芯片高通SA8295P [5] - 该芯片与2000元价位红米手机同款,引发"小配件高调宣传,核心部件悄然降级"的舆论风暴 [1] 产品定价与市场反应 - 纸巾盒定价169元引发"智商税"争议,但能承受-30℃至95℃温差挑战 [7] - 横向对比显示问界纸巾包339元、蔚来ET9纸巾盒308元,价格更高 [7] - 产品已显示"暂时缺货",显示部分消费者认可品牌溢价和情绪价值 [9] 芯片选择的技术考量 - 采用消费级芯片四大优势:成本低50%以上、迭代速度快、算力强40%、生态兼容性好 [10] - 消费级芯片产能充足,供应链稳定性更高 [11] - 但消费级芯片缺陷率标准为500PPM,远高于车规级芯片的0-10PPM [14] 安全性与行业标准 - 车规级芯片需通过3-5年认证周期,具有冗余设计,安全认证更严格 [14] - 目前国家法规未强制要求座舱使用车规级芯片 [16] - 舆论质疑:非核心配件做到车规级,核心芯片却采用消费级的矛盾 [16] 产品策略分析 - 反映公司在产品设计、成本控制与定价策略上的权衡 [16] - 体现智能汽车行业在流量营销与工业安全之间的平衡难题 [16] - 事件检验公司能否在流量红利与安全敬畏之间找到平衡点 [16]
消费级3D打印那些事儿
2025-07-08 00:32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消费级 3D 打印、激光雕刻 - **公司**:拓竹、纵横立方、创想 3D、xTool、高通、瑞芯微、欧菲光、胜宇光学、银禧科技、显盈科技、东莞蓝宇光学、杰普特、金橙子、金田公司、华工科技、艾斯凯、新拓 3D、仙林 3D、思看科技、海正新材、三氯、巨富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消费级 3D 打印行业 - **市场增长迅速**:2025 年消费级 3D 打印机出货量增长达 40%,主要得益于拓竹和创想 3D 等品牌的强劲表现,全球 90%以上的消费级 3D 打印机来自中国供应商[2] - **国外市场占比大**:2024 年国外市场约占 68%,国内市场约占 32%,预计 2025 年国外市场份额维持在 70%左右,原因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对新技术接受度和购买力较强[3][14] - **海外增速高于国内**:海外 3D 打印行业年复合增长率为 30% - 35%,国内家庭消费市场增速约为 6% - 8%[29] 拓竹公司 - **销售情况良好**:2025 年上半年已售出 72 万台 3D 打印机,预计全年销量达 150 万台;新款 HRD 个人制造中心自 3 月上市以来销量持续增长[1][3] - **营收持续增长**:营收从 2023 年的 27 亿元增长到 2024 年的约 55 亿元,预计 2025 年达 60 - 70 亿元[5] - **市场地位领先**:占据约 35%的消费级 3D 打印市场份额,内部认为出货量达到 300 万台时市场接近饱和,仍有较大增长空间,主要竞争对手为纵横立方和创想 3D[1][6] - **客户结构**:ToB 端用户占比约 70%,包括 DIY 工厂、医疗器械公司等;ToC 端用户占比约 30%,公司通过 Make Word 社区和简化大模型技术提升 ToC 端占比[1][9] - **产品优势**:X One 系列以消费级价格提供工业级性能,打印速度达每秒 500 毫米,精度为 0.01 微米,首次引入激光雷达和支持 16 色多色打印[1][10] - **技术创新**:创始团队将在大疆积累的无人机技术经验应用于 3D 打印,实现高速、高精度、多色打印[1][12] - **未来规划**:未来两年升级现有 3D 打印机系列,推出单品类激光雕刻机,目标年出货量 25 - 30 万台/款,预研工业级 3D 打印技术[3][15] 激光雕刻机市场 - **有成长空间**:市场不如 3D 打印市场成熟,但有一定成长空间,拓竹计划通过单品类激光雕刻机实现 30 万台的出货量规模[16]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供应商情况**:3D 打印机主控芯片高端用高通、中低端用瑞芯微;摄像头模组供应商为欧菲光和胜宇光学;塑料外壳由银禧科技提供;有机钢导轨由显盈科技提供;激光雕刻机激光源用东莞蓝宇光学,未来引入杰普特;激光振镜和控制系统主要供应商是金橙子[19][20] - **耗材情况**:购买打印机赠送三卷约 1.5 公斤的基础耗材,由海正新材、三氯和巨富等公司供应,公司也在自研高端耗材;一台家用 3D 打印机一年平均使用 10 千克耗材,费用约 250 - 300 元[24][32] - **热弹模组情况**:价值约 270 - 280 元,主要供应商是银禧科技;热单模组市场中华工科技占 40%,艾思凯公司占 35%,其他公司占 25%[25][26] - **激光控制模块预期**:杰普特的激光控制模块预计占据不低于 30%的市场份额,价格有望控制在 700 元左右[27] - **供应商降价预期**:金橙子公司表示,若年采购量达二三十万台,H2D 激光器价格可从 550 元降至 430 元左右,激光控制系统价格可从 1100 元降至 800 元左右[28] - **手持 3D 扫描仪计划**:公司计划配备手持 3D 扫描仪,做成标准接口外设形式,内部正在研究,尚无现成产品[21] - **家庭消费级 3D 打印突破时间**:可能需要两年左右形成突破,取决于 3D 扫描仪精度和耗材成本等因素[30]
2025 ToC AI产品:仅有3%用户愿意付费,29%的父母每天使用
Founder Park· 2025-06-30 19:47
消费级AI市场现状 - 消费级AI已融入大众日常生活 61%美国成年人在过去半年使用过AI 其中19%为每日用户 全球用户规模达17-18亿人[5][6] - 市场规模快速扩张 两年半内形成120亿美元产业 但付费转化率仅3% 与4320亿美元潜在市场规模存在巨大鸿沟[10][13] - 通用AI工具占据主导地位 91%用户默认使用通用助手 81%行业收入集中于通用平台 ChatGPT在付费用户中占比达70%[33][41] 用户画像与行为特征 - 千禧一代(29-44岁)成为重度用户 使用频率超过Z世代 婴儿潮一代(61-79岁)中45%尝试过AI 11%为每日用户[16][19] - 父母群体使用率显著更高 79%父母使用AI 是非父母群体(54%)的1.5倍 29%父母每日使用 频率达非父母1.9倍[26][29] - 使用强度与生活复杂度正相关 子女年龄越大 父母AI使用率越高 13岁以上子女父母使用率达45%[30][32] 核心应用场景分析 - 常规任务渗透率最高 19%用户用AI写邮件 18%用于待办事项管理 但整体采用深度不足20%[50][51] - 创意表达领域付费意愿最强 51%创作者使用AI辅助写作 专业工具收入占比达45% Midjourney等工具快速崛起[59][63] - 健康管理存在巨大空白 71%人群查询健康问题但仅20%使用AI 心理健康领域AI渗透率仅9%[71][72] 市场机遇与发展趋势 - 高频率高摩擦场景蕴含机会 82%人群管理财务但仅16%用AI 家庭维修需求中AI使用率仅13%[80][82] - 专业工具将迎爆发期 60%用户已组合使用通用与专业工具 医疗健康等信任敏感领域潜力显著[81][86] - 交互方式持续进化 语音AI与实体机器人将成新增长点 收入模式从订阅制向多元化发展[86]
消费级设备需求系列报告之一:从拓竹科技爆火,看新消费趋势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6-29 22:1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看好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拓竹科技作为消费级 3D 打印代表企业,凭借“技术 + 社区生态”优势巩固护城河,近年销量高速增长,2025 年 618 大促全渠道销量同比增长 627% [2] - 需求侧在海外出口、潮玩爆款等多因素驱动下,消费级行业快速增长,市场空间广阔,除 3D 打印外,激光雕刻/打标、运动相机等行业需求旺盛 [2] - 供给侧生态与技术协同能力将决定未来市场格局,具备全链条能力与生态运营优势的企业有望脱颖而出 [2] - 推荐消费级应用相关标的,包括激光核心部件杰普特、3D 扫描核心部件思看科技和奥比中光 - UW、材料海正生材、运动相机影石创新等 [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拓竹科技情况 - 拓竹科技成立于 2020 年,是桌面级 3D 打印产业公司,近年销量高速增长,2025 年 618 大促全渠道销量同比增长 627% [2] - 技术端拥有顶尖专家和丰富经验,在打印关键性能上实现数量级进步,将工业级打印机技术带入消费级产品 [2] - 生态端搭建 Maker World 生态平台,增强玩家互动性及用户使用粘性 [2] 需求侧情况 消费级 3D 打印机产业 - 出海需求快速增长,2024 年 3D 打印出口数量为 380 万台,合计金额为 11.47 亿美元,同比增长 31.09% [2] - 满足客户定制化需求,客户涵盖个人创客、设计师、教育机构及小批量生产商等 [2] - 潮玩效应增加产品关注度,现象级潮玩产品驱动消费级设备需求 [2] 其他消费级市场 - 消费级激光雕刻、激光打标、激光手持焊接机领域快速增长,众筹模式带来新玩家机会,如 xTool、XLASERLAB 等 [2] - 运动相机市场规模因户外运动者增多及社交网络视频分享普及而增长 [2] 供给侧情况 - 消费级应用行业正从“小众工具”向“大众生产方式”转型,生态及内容重要性大于硬件设备 [2] - 企业核心壁垒由技术研发能力、供应链效率、生态运营能力构成 [2] 消费级应用相关标的 - 激光核心部件:杰普特,MOPA 激光器代表,公司激光器在消费级应用领域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 [2] - 3D 扫描核心部件:思看科技,3D 扫描仪产品矩阵丰富;奥比中光 - UW,从结构光布局 3D 视觉全技术路线 [2] - 材料:海正生材,国内聚乳酸领先企业,3D 打印开拓新成长曲线 [2] - 运动相机:影石创新,全球知名智能影像设备提供商 [2] 消费级应用上市公司估值 |代码|简称|2025/6/27 市值(亿)|24A 归母净利润(亿)|25E 归母净利润(亿)|26E 归母净利润(亿)|24A PE|25E PE|26E PE| |----|----|----|----|----|----|----|----|----| |688025.SH|杰普特|67.12|1.33|1.99|2.57|51|34|26| |688583.SH|思看科技|70.50|1.21|1.50|1.85|58|47|38| |688322.SH|奥比中光 - UW|233.24|-0.63|0.95|2.45|-371|245|95| |688203.SH|海正生材|25.72|0.36|0.52|0.65|72|49|40| |688775.SH|影石创新|677.69|9.95|12.03|16.61|68|56|41|[3]
“父母”竟是超级用户?——2025消费级AI用户行为全景图 | Jinqiu Select
锦秋集· 2025-06-29 21:29
消费级AI市场现状 - 消费级AI已融入日常生活 61%美国成年人在过去半年使用过AI 其中19%为每日用户 全球用户规模达17-18亿 每日用户5-6亿 [4] - 当前市场规模120亿美元 但潜在年产值可达4320亿美元 付费转化率仅3% 存在4200亿美元市场空白 [8][11] - 通用AI助手占据主导地位 91%用户优先使用通用工具 81%行业收入流向通用平台 ChatGPT在通用工具中占比86% [30][38] 用户画像与行为特征 - 千禧一代(29-44岁)是重度用户 婴儿潮一代(61-79岁)使用率达45% 颠覆"越年轻使用越频繁"的传统认知 [13][16] - 父母群体成为超级用户 使用率79% vs 非父母54% 每日使用率29% vs 非父母15% 主要应用于育儿管理(34%)和研究(28%) [23][26] - 学生(85%) 在职人士(75%) 高收入家庭(74%)构成核心用户群 收入与使用率正相关 年收入10万+家庭使用率74% vs 5万以下家庭53% [18] 五大应用场景分析 常规任务 - 最高频但渗透不足 写邮件(19%) 待办事项(18%) 膳食规划(16%)等场景使用率均低于20% 父母群体例外(34%) [47][54] - 用户行为模式表现为"增强而非替代" AI负责初稿和建议 决策权仍归用户 [56] 创意表达 - 写作渗透率51%居首 演示文稿38% 音乐/音频37% 图像34% 专业工具收入占比达45% [57][61] - Canva占专业工具44%市场份额 Gamma AI(20%) Leonardo AI(14%) Midjourney(13%)紧随其后 [61] 学习发展 - 学术辅助43% 语言学习30% 笔记整理26% 编程辅助47% Cursor等AI编程工具年收入超5亿美元 [62][65] - Duolingo Max(26%)和Speak(21%)在语言学习细分领域领先 [65] 身心健康 - 采用率最低领域之一 仅14%用户使用AI 健康查询场景71%需求vs20%AI使用率 心理支持场景41%需求vs21%AI使用率 [67][69] - Character AI意外占据情绪健康领域38%份额 显示临床专业性与用户选择存在偏差 [70] 人际连接 - 约会场景31% 虚拟友谊26%采用率 Character AI(40%)和Replika(18%)主导专业社交工具市场 [72][74] 未来趋势与机会 - 高频率/高摩擦/高信任场景存在蓝海 健康管理(71%需求vs20%AI) 财务管理(82%vs16%) 家庭协调(66%vs13%) [81] - 专业工具六大突围方向:工作流自动化 多人社交模式 语音交互 家庭机器人 收入多元化 专有数据壁垒 [93][98] - 非用户群体(39%)主要障碍:偏好人际互动(80%) 隐私担忧(71%) 相关性缺失(63%) 使用门槛(48%) [86][89]
喝点VC|a16z最新洞察:消费级AI根本没有护城河?真正的护城河是势能,关键在于能多快占领用户心智
Z Potentials· 2025-06-27 11:31
消费级AI行业的护城河构建 - 在快速演进的消费级AI时代,护城河不再来自技术壁垒,而是取决于产品迭代速度、创意分发能力和占领用户心智的节奏[2] - 基础模型和底层基础设施几乎每月变动,新更新每周推出,行业变化极快,无法像移动互联网时代缓慢构建产品[3] - 最关键的是速度:快速推出产品、获取用户关注、占领用户心智[3][8] - 传统分发策略和增长手段(如付费拉新、SEO)难以带来持续用户留存,必须打破常规[3] 行业动态比喻 - 创办AI公司如同将鸽子抛向天空祈祷它能飞起,成群的AI初创公司像鸽群振翅高飞,极少数能直冲云霄成为主流认知的一部分[4] - 即便飞上云端仍需不断努力推出新能力、新功能、新模型以拉开与竞争对手的距离[5] 早期分发策略 - 早期分发至关重要,但仅靠分发热度无法留住用户,产品需持续跟上迭代[6] - 快速迭代产品时每次更新都是新的展示和宣传机会,理解此动态的公司如Perplexity、Lovable、Replit、ElevenLabs正拉开与竞争者距离[6] - 成功手册尚未形成,当前游戏规则靠新奇和创意[6] 黑客松作为分发策略 - 黑客松从开发者小圈子活动变为公开表演秀,通过直播和社交媒体扩大分发影响力[6] - ElevenLabs举办全球性黑客松展示AI语音平台潜力,开发者构建的项目如Gibberlink引发社交媒体热议,带来巨大曝光[7] 社交实验与直播对决 - Lovable举办直播对决,资深设计师与AI设计助手比拼落地页设计,展示AI降低设计门槛的能力[9] - Bolt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举办史上最大规模黑客松,目标群体包括非开发者,总奖金100万美元[10] - Genspark发起社交挑战鼓励用户击败其超级AI助理,创意失败案例可瓜分$10,000奖金池[10] AI新手包与联盟打法 - AI头部公司联手推出联合发布或功能整合包,以组合式形式传播产品并相互引流[11] - Captions与Runway、ElevenLabs、Hedra打造一站式AI视频制作流程[11] - Bolt推出构建者工具包打包Entri、Sentry、Pica、Algorand等AI基础设施与创作工具[11] 联合圈内影响者 - 领先AI公司将早期访问权限开放给圈内有影响力的垂类原生用户,如Reddit、Discord社群中的高话语权者[14] - Nick St Pierre是Midjourney的天然布道者,早期生成图像作品广为流传[14] - Veo 3发布前电影创作者Min Choi与PJ Ace提前试用并创作内容引发广泛关注[14] 发布视频作为分发策略 - AI时代新品发布需"show, don't pitch",传统公关太慢太刻板[15] - 中国初创公司Manus推出4分钟演示视频展示通用AI助手功能,浏览量超50万次[16] - 创业公司任命懂技术的增长负责人或Chief Flapping Officer,亲自打造互动demo追求传播效果[16] 公开构建策略 - AI公司选择公开构建:晒出产品进度、用户数据、营收里程碑甚至失败实验[18] - Genspark推文称45天内实现年化收入3600万美元,全靠用户口口相传[18] - Lovable创始人发推称发布仅两个月达成$1000万年收入目标,并解读产品优点[18]
滨江:旧手机重生,秒变“AI伙伴”
杭州日报· 2025-06-25 10:38
产品介绍 - 杭州瀚海坤元科技推出千元级消费级具身智能产品"哈喽瓦力",采用旧手机替代专用芯片降低成本,硬件原型机控制在千元内(同级别产品售价3000元至上万元)[2] - 产品定位为机械生命,介于大型具身智能与AI玩具之间,具备自主行为如探索环境、陪伴看电视、低电量时打瞌睡等功能[3] - 产品具备高度共情能力,提供儿童教育陪伴、成人解压、老人关怀三种模式,内置MTS agent情感引擎可识别6类视觉信息并表达多种情绪[4] 技术特点 - 采用母公司北冥星眸自研的MTS agent情感引擎,通过视觉识别实现情绪交互,并建立亲密度系统构建深度情感连接[4] - 当前版本不具备行为目标能力,无法导航与自主充电,公司正与扫地机器人企业合作开发2.0版本[5] 市场表现 - 原型机定价899元,在杭州五一AI消费嘉年华亮相后售出50余台,需适配2021年后款安卓手机[4] - 计划两个月后推出消费级成品,升级为一体机形态,售价控制在2000元以内[4] 发展战略 - 未来计划将情感交互系统与扫地机器人硬件结合,开发更具实用性的消费级具身智能产品[5] - 目标是将产品从工具升级为融入家庭的"新成员"[5]
智能派科技:将“小而美”3D打印机做成全球大生意
上海证券报· 2025-06-25 02:12
公司概况 - 智能派科技是深圳3D打印产业链中的领先企业,聚焦消费级光固化3D打印机领域,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货量稳居全球消费级光固化3D打印机第一 [2] - 公司拥有近20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30多名工人可在2分钟内完成一台3D打印机组装,预计2024年产能达100万台 [2] 战略转型 - 公司2015年创立初期主营STEM教育套件,凭借300%利润率在亚马逊市场份额超30%,后因市场天花板转向消费级3D打印机领域 [3] - 通过8个月调研,公司选择差异化切入被欧美品牌垄断的消费级3D打印机市场,利用原有STEM套件的控制板与屏幕技术降低研发成本 [3] - 中国供应链优势使公司能将进口光固化3D打印机成本压缩至三分之一,推动消费级产品普及 [3] 核心竞争力 - 技术创新:每年迭代一次产品(海外品牌2-3年),将手机彩色屏技术转化为单色曝光屏,提升打印效率与精度 [4] - 产业链优势:依托珠三角供应链定制核心组件,首款产品Mars定价299美元(2K分辨率),后续4K-16K产品价格维持在300-500美元 [4] - 客户响应:通过自建DTC平台直接销售,快速响应需求变化,形成差异化优势 [4] 运营与业绩 - 2017-2019年优化生产流程后,产品良率与稳定性显著提升,最新产品实现"即装即用"智能化操作 [5] - 2024年销售额达16亿元,3D打印机出货55万台,耗材5000吨,均居行业首位 [5] - 2024年目标销售额突破20亿元,3D打印机出货量达80万台 [5] 行业地位 - 深圳已形成3D打印全产业链,公司作为"黑马企业"在消费级光固化领域占据全球领先地位 [2][5] - 公司通过技术+供应链+品牌组合拳,持续扩大在细分赛道的头部优势 [4][5]
Labubu爆火,3D打印概念股走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8 18:34
Labubu带动3D打印概念股走强 - Labubu火爆全球带动3D打印配件需求激增 国内外3D打印社区涌现大量Labubu相关配件模型 如爆闪红绿灯 机械翅膀等 [1] - 6月中旬以来3D打印概念股集体走强 6月16日海正生材(688203 SH) 金橙子(688291 SH)双双涨停 [1] - 海正生材表示暂未注意到"3D打印Labubu"需求变化 金橙子称其激光3D打印控制系统和振镜产品目前主要用于工业级设备 [1] 3D打印下游应用结构 - 2024年全球3D打印下游应用中 汽车(14%) 医疗(13 7%) 航空航天(13 3%)占比较高 消费/电子产品(14%)占比较小 [1] - 3D打印正从传统航空航天领域向汽车 消费电子等民用领域持续拓展 [1] 消费级3D打印崛起驱动力 - IP火爆现象推动3D打印社区快速响应 开发者可优化IP模型结构或设计衍生配件 满足定制化需求 [2] - 潮玩行业传统手工雕刻原型成本高 Labubu应用3D打印技术显著缩减产品迭代成本 [2] - 增材制造技术可缩短研发周期 航空航天 汽车领域新机型开发周期比传统方式降低1/3 [2] - 高价值小批量生产中3D打印无需投资模具或生产链 实现即打即用的成本优势 [2] 消费电子领域应用突破 - 荣耀Magic V2铰链轴盖采用钛合金3D打印 OPPO Find N5翼板与外转轴中框使用3D打印技术 [3] - 消费电子巨头开发新机型时普遍采用3D打印进行原型测试 加速设计迭代以应对市场竞争 [3] - 未来生产领域可能实现客制化应用 如通过耳部扫描3D打印个性化耳机 [3] 3D打印材料创新趋势 - PLA为消费级3D打印主流材料 ABS 光敏树脂等可提供颜色纹理个性化选择 [4] - 温敏材料 光敏材料 柔性材料等新型材料为个性化装扮提供更多可能性 [4] - 个性化需求推动PLA PETG TPU PA ASA等材料及差异化助剂需求快速提升 [4] - 3D打印在传统材料领域成熟 但面向消费者的新型材料研发仍是蓝海市场 [4] 3D打印系统开放化进程 - 行业长期以封闭系统为主 设备商通常仅提供自有材料以保证兼容性 [4] - Stratasys Formlabs等公司逐步开放系统 允许使用第三方材料 [4] - 开放系统成为未来趋势 设备与材料跨品牌适配能力增强 [5] - 第三方材料加入使用户能根据具体需求选择更合适的打印材料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