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港股18A上市
icon
搜索文档
港股18A上市企业摘“B”难商业化能力定成败
证券时报· 2025-10-14 02:20
18A板块上市概况 - 今年以来已有11家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通过18A规则上市,远超去年同期的4家 [1] - 截至10月13日,共有78家18A公司成功登陆港交所,合计首发募资约1316.42亿港元,形成近1.5万亿港元总市值 [3] - 截至今年8月底,港交所正在处理的18A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申请有24家,预示后续上市队伍庞大 [2] 上市后股价表现 - 多数公司上市后股价表现亮眼,目前7只股价较发行价上涨超100% [1] - 药捷安康-B、映恩生物-B、中慧生物-B、派格生物医药-B的涨幅均超过2倍 [1] - 映恩生物-B上市首日大幅收涨116.7%,上市以来涨幅达2.29倍 [2] - 药捷安康-B上市首日收涨78.71%,股价最高涨幅超10倍,截至10月13日收盘股价较发行价暴涨7.96倍 [2] 企业商业化进展与摘"B"案例 - 2025年仅归创通桥与云顶新耀两家公司成功摘"B" [1] - 云顶新耀2024年总收入大幅增长461%,达7.067亿元,首次实现年度商业化层面的盈利 [4] - 归创通桥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7.8亿元,同比增长48.3%;净利润突破1亿元,首次实现全年盈利 [5] - 君实生物、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复宏汉霖、再鼎医药、荣昌生物等公司已实现摘"B" [3] 行业创新方向与融资动态 - 劲方医药-B上市超额配售权行使后募资规模达2.68亿美元,创2022年以来板块之最 [2] - 银诺医药-B、派格生物医药-B均布局GLP-1类药物研发领域 [2] - 映恩生物是抗体偶联药物(ADC)领域的全球领跑者 [2] - 板块广泛覆盖抗体、小分子、疫苗、创新医疗器械、手术机器人及细胞疗法等多个关键领域 [3] 市场环境与监管支持 - 香港市场国际化的平台、灵活的融资机制以及对创新药企价值的认可吸引企业上市 [3] - 今年海外资金持续流入香港,股市日均成交额不少于2000亿港元,推动整体企业估值上升 [3] - 港交所于今年5月正式推出"科企专线",为18A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一站式上市咨询服务,并允许保密递交上市申请 [6] - 从香港市场平均上市周期测算,通常需8至9个月完成整个流程,今年四季度有望见证第一批通过"科企专线"上市的18A企业 [6] 投资逻辑演变与未来展望 - 投资者对板块的价值判断逐渐从研发管线预期向商业化能力验证倾斜 [5] - 板块的估值逻辑将从研发管线预期转向商业化能力验证 [6] - ADC、双抗等技术平台的成熟为差异化竞争提供了支撑 [6] - 18A规则的持续优化、国际化的资本供给、与内地的监管协同共同构成生物科技创新的良好土壤 [6]
港股18A上市中的知识产权风险与应对策略
搜狐财经· 2025-04-24 20:12
港股18A上市规则核心内容 - 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 无需通过传统财务指标测试 包括盈利测试 市值/收益/现金流量测试或市值/收益测试 [3] - 上市时市值至少需达15亿港元 [3] - 上市前需由相同管理层经营至少两个会计年度 [3] - 需证明拥有充足营运资金 覆盖上市后12个月所需开支的125% 包括行政开支和研发开支 [3] 上市资格认定条件 - 必须拥有与核心产品相关的专利 包括已注册专利 专利申请及其他知识产权 [4] - 上市前至少六个月需获得资深投资者相当数额的第三方投资 且未撤回 [4] - 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通过概念阶段 [9] - 主要专注于研发核心产品 且上市前12个月内持续进行研发 [9] - 上市集资主要用于研发核心产品并推向市场 [9] 知识产权作为估值核心要素 - 知识产权质量与布局成为未盈利企业估值重要依据 [4] - 投资机构重点考察专利技术壁垒 专利覆盖的研发管线及专利保护体系布局 [4] - 知识产权直接反映企业创新实力 用于预测技术转化实现商业收益的能力 [4] 知识产权权属风险 - 核心团队成员来自竞争对手可能引发职务发明争议 根据专利法 离职一年内与原单位工作相关的发明创造归属原单位 [6] - 与合作单位共有知识产权可能导致权利处置受限 影响知识产权评估价值 [6] 知识产权无效风险 - 核心专利可能被第三方申请宣告无效 根据专利法第45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专利不符合授权条件均可提出无效请求 [7] - 未及时缴纳专利年费等管理疏忽可能导致权利自动终止 [7] 知识产权侵权风险 - 产品可能使用他人专利技术 如药物制备工艺或医疗器械核心部件与现有专利重合 [10] - 侵权成立可能导致高额赔偿 产品下架或生产线停摆 [10] 上市前风险应对策略 - 需开展核心专利有效性分析 技术自由实施(FTO)分析及潜在侵权风险评估 [11] - 审查合作研发协议中的知识产权归属与使用条款 [11] - 核查研发人员是否存在从原单位跳槽一年内自行申请专利的情况 [11] - 与高校等合作方早期明确成果归属与使用安排 [11] 专利布局策略 - 围绕核心关键技术形成多层次专利保护屏障 覆盖应用场景 工艺流程及上下游环节 [12] - 在主要市场国家和竞争对手所在地区同步推进专利申请 [12] - 通过防御性专利布局提高对手研发成本 限制市场进入空间 [12] 诉讼应对机制 - 分析竞争对手专利稳定性并评估无效宣告可行性 [13] - 提前进行专利技术比对 设立谈判与和解预案 [13] - 设计技术替代方案以规避侵权 [13] 信息披露要求 - 需在招股书中披露知识产权来源 权属状态 发明人信息及与企业的关系 [14] - 需说明是否存在法律纠纷 第三方侵权 专利到期或被无效请求的风险 [15] - 需披露FTO分析结论 明确是否存在侵权可能 [15] 案例研究:科伦博泰上市实践 - 2023年7月在港交所主板上市 专注于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研发与产业化 [16] - 与默沙东签署涉及9项ADC资产的全球独占许可协议 显示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16] - 上市前委托专业团队开展FTO调查 侵权风险评估和尽职调查 [17] - 重点分析抗体序列 制备方法 偶联技术等关键技术特征的专利对应情况 [17] - 通过全面专利检索和稳定性评估预设应对"专利狙击"的路径 [18] - 核查技术来源并审阅研发协议 确保权属清晰性和合法性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