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抗体偶联药物(ADC)
icon
搜索文档
女博士把公司卖了,20余家VC顺利退出
投中网· 2025-07-23 14:15
并购交易概述 - 中国生物制药以不超过9.51亿美元(约68亿元人民币)全资收购礼新医药,实际支付净额约5亿美元(约36亿元人民币)[2] - 礼新医药账上现金及银行存款约4.5亿美元,2025年上半年营收42.18亿元,净利润16.85亿元[6] - 中国生物制药市值接近1300亿港元,收购后股价持续上涨[2] 收购方中国生物制药 - 公司从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型,未来三年近20款创新产品有望获批,涵盖双抗、ADC等前沿疗法[4] - 收购礼新医药强化其在双抗和ADC领域的布局,看重其国际认证的研发实力[5] 被收购方礼新医药 - 创始人秦莹为85后女博士,拥有肿瘤免疫学背景及跨国药企高管经历[5] - 公司拥有4个研发平台,包括肿瘤微环境特异性抗体、难成药靶点抗体、ADC及免疫细胞衔接器平台[5] - 技术获默沙东、阿斯利康等国际巨头认可,CCR8靶点管线LM108全球进度排名前三[12] 投资机构退出情况 - 20余家VC机构通过并购实现退出,启明创投为最大外部投资方,参与A轮、B轮及C轮融资[8] - 泰格医药天使轮投资1000万元,退出收益超20倍,获得对价约3411万美元[9] - 中国生物制药曾参与礼新医药C轮融资,后转为收购方[8] 行业趋势与案例 - 并购成为Biotech公司重要退出路径,2024年迈瑞医疗66.52亿元收购惠泰医疗21.12%股份,启明创投退出5%股权获15.75亿元[12] - 奥浦迈收购澎立生物100%股权,解决VC机构因IPO收紧的退出难题[12] - 行业偏好细分领域龙头,创新需具备全球技术优势以避免同质化竞争[13]
【IPO前哨】又一家创新药企递表!百力司康能否赶上市场热潮?
搜狐财经· 2025-07-18 10:50
今年以来,生物医药B类股强势非常,是港股市场备受青睐的概念之一,板块内多达26只概念股录得翻倍上涨,科伦博泰生物-B(06990.HK)、乐普生 物-B(02157.HK)、和铂医药-B(02142.HK)等多股迎来飙升。 而在IPO市场,还有更多创新药企正赶赴港股市场,其中就包括于近期递表的BlissBio Inc.(以下简称"百力司康"),高盛、华泰国际、建银国际是此次 IPO的联席保荐人。 已获多轮融资,高瓴参与投资 说起百力司康就不得不提及其创始人魏紫萍博士和周宇虹博士,这两位创始人均拥有亮眼的学术背景与丰富的业界经验。 根据招股书,魏紫萍博士先后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学士、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的化学博士学位,曾在阿斯利康(AZN.US)、百时美施贵宝等药企 从事研发和管理相关的工作,在制药业拥有逾25年的药品研发经验。 周宇虹博士先后获得复旦大学生物化学学士学位及遗传学硕士学位、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微生物学及分子遗传学博士学位,曾在Morphotek,Inc.担任抗 体开发高级总监,拥有逾25年的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研发经验。 2017年,魏紫萍博士和周宇虹博士创办了百力司康,总部位于杭州。百力司康是 ...
美“零和”思维挡不住中国创新药
环球时报· 2025-07-14 10:21
美国对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关税威胁与竞争态势 - 美国总统特朗普威胁对进口药品和铜征收高达200%的关税,给药企至少一年时间将供应链转移回美国 [1] - 美国国家新兴生物技术安全委员会报告指出中国正系统性挑战美国生物技术霸权,以ADC药物为例,中国药企在全球184项研究中占89项(近50%)[1] - 美国政策圈对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展开技术封锁,包括《生物安全法》草案限制与5家中国药企合作,NIH禁止中国学者访问生物医学数据库,FDA启动涉华专项审查 [3] 中国创新药产业的崛起与关键数据 - 中国1类创新药上市数量从2018年9个飙升至2024年48个,建立临床试验"30日快速审批通道" [2] - 国家医保局将新药纳入医保目录时间从5年缩短至1年,80%创新药在上市2年内实现医保覆盖 [3] - 2024年中国药企完成超90笔海外授权交易,总金额突破500亿美元,2025年上半年出海交易超50起,披露金额达484.48亿美元 [3] - 中国创新药研发成本仅为美国同行的30%甚至20%,研发周期比国际同行短30%以上 [4] 中美生物医药产业合作与竞争格局 - 2025年一季度中国创新药授权交易达41起,总金额369.29亿美元,辉瑞与三生制药达成60.5亿美元协议刷新国产药出海纪录 [4] - 中国在合成生物学高被引论文占比从2010年13%升至31%,美国从45%降至28% [4] - 美国制药巨头对中国形成"习惯性依赖",中国产线、原辅料和临床试验成为美国药企重要甚至唯一选择 [4] - 阿斯利康中国区总裁认为中美在基础研究、临床试验等环节的互补性短期内无法被政治因素取代 [5] 全球创新药生态发展趋势 - 中国以政策引导、临床驱动、开放合作重塑竞争格局,美国若固守技术封锁将错失生物医药革命下一程 [5] - 开放合作是未来创新药发展主旋律,零和博弈不利于行业发展 [5]
吴伟:美“零和”思维挡不住中国创新药
环球网资讯· 2025-07-10 06:45
美国对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关税威胁与政策限制 - 美国总统特朗普威胁对进口药品和铜征收高达200%的关税 并给药企至少一年时间将供应链转移回美国 [1] - 美国国家新兴生物技术安全委员会报告指出中国正以系统性战略挑战美国生物技术霸权 [1] - 2023年底美国《生物安全法》草案限制美国联邦机构与5家中国药企的商业合作 2024年NIH禁止中国学者访问关键生物医学数据库 FDA启动涉华专项审查 [3]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崛起与竞争力 - 2025年ASCO公布的全球184项ADC研究中 中国药企独占89项 占比近半 [1] - 中国1类创新药上市数量从2018年9个飙升至2024年48个 建立临床试验"30日快速审批通道" [2] - 中国创新药研发成本仅为美国同行的30%甚至20% 研发周期比国际同行短30%以上 [4] - 中国在合成生物学高被引论文中占比从2010年13%升至31% 美国则从45%降至28% [4]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政策与资本支持 - 国家医保局将新药从获批上市到纳入医保目录时间从5年左右降至1年左右 80%创新药在上市2年内实现医保覆盖 [3] - 2024年中国药企完成超90笔海外授权交易 总金额突破500亿美元 [3] - 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BD出海交易超50起 披露合作总金额达484.48亿美元 [3] 中美生物医药产业合作现状 - 2025年一季度中国创新药授权交易达41起 总金额369.29亿美元 3个月交易额逼近2023年全年总和 [4] - 辉瑞与三生制药达成总价60.5亿美元协议 刷新国产药出海纪录 [4] - 美国制药巨头对中国形成"习惯性依赖" 中国产线、原辅料和临床试验成为美国药企重要选项 [4] 行业发展趋势与竞争格局 - 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强的CXO能力 涵盖药物研发、生产及商业化全流程 [2] - 中国在生物技术领域蜕变为"关键竞争者" 最有可能率先赶超美国 [3] - 中美在基础研究、临床试验等环节的互补性短期内无法被政治因素取代 [4]
寂静的战场:中国创新药迎“爆款”竞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8 19:47
生物医药行业趋势 - 传统生物药(单克隆抗体、疫苗、重组蛋白)2020-2025年增速8%-16%,而新兴疗法(CGT、双抗、ADC)同期增速达30%-71%,呈现显著分化[1] - 全球CGT市场规模2020年20.8亿美元,预计2025年达305.4亿美元(CAGR 71%),中国市场同期从2380万元人民币飙升至178.85亿元人民币(CAGR 276%)[3] - 生物药整体市场规模2020-2025年从2979亿美元增至5301亿美元(CAGR 12.2%),远超化学药2.8%的增速[3] 创新药研发竞争格局 - 行业遵循"双十定律":十年研发周期、十亿美元投入、不足10%成功率,靶点筛选成功率仅5%-6%[2][4] - 高增长赛道需满足"黄金三角":技术护城河、临床价值明确、市场空间广阔(如GLP-1减重药物2030年全球市场或达千亿美元)[5] - 中国GLP-1市场2030年预计突破600亿元人民币,但国产药企面临国际巨头(诺和诺德、礼来)品牌与商业化壁垒[5] 中国药企全球化进展 - 2024年中国药企海外授权交易超90笔,总金额突破500亿美元,首付款达25亿美元[7] - 大型制药公司31%的研发管线资产来自中国引进,2024年出海交易达98笔(595.505亿美元)[7] -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2025年《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出台,覆盖靶点发现至医保衔接全链条[8] 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 - 中国创新药IND数量2023年达821个(同比+16.4%),四年CAGR 25.1%,聚焦肿瘤、CGT、ADC领域[9] - 中国药企从"License-in"转向"License-out",并在双靶点激动剂、双抗/多抗等领域实现局部领跑[8][10] - AI与基因编辑技术融合推动研发效率提升,开启"DeepSeek"式源头创新阶段[10][11] 市场结构演变 - 单克隆抗体2020年占生物药市场58.54%份额,但增速放缓至10.15%,重组蛋白维持14.1%增长[3] - 中国超重/肥胖人群达3亿,催生近万亿级健康产业机遇,GLP-1药物成为核心赛道[5] - 同质化竞争倒逼产业升级(如PD-1"百团大战"),最终促使资源向疗效/成本/商业化最优企业集中[6]
2025港股IPO半年报:恒瑞医药折价25.6%发行,最新仅折价5.5%
新浪财经· 2025-07-04 20:02
港股IPO市场总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港股IPO市场呈现近四年最强复苏态势 42家企业登陆港交所 合计募资1067亿港元 较2024年上半年同比增长688% [1] - A to H企业成为募资主力 7家A股公司完成港股IPO 合计募资超770亿港元 占IPO总额的72% [1] - 宁德时代港股发行价较A股仅折6.8% 上市首日即获超额认购 成为当之无愧的"巨无霸" [1] A to H项目特点 - A to H项目IPO发行折扣与公司市值呈正相关 市值越大认购越踊跃 发行折扣越低 [1] - A to H项目首日破发率达57% 海天味业 三花智控等项目上市首日一度跌破发行价 [1] - 预计2025年下半年A to H募资规模将比肩上半年 千亿市值公司和行业龙头值得关注 [1] 行业表现分化 可选消费行业 - 可选消费以7单募资105.7亿港元成为最活跃赛道 蜜雪冰城募资39.7亿港元 获5258.2倍认购 冻资1.8万亿港元 [1] - 新消费板块后市表现强劲 蜜雪冰城 古茗上市至今上涨超150% 布鲁克上涨134.0% [1] 创新药行业 - 创新药板块以5单40.6亿港元成为"最赚钱赛道" 上市至今平均涨幅达78.4% 映恩生物 药捷安康 脑洞极光实现100%以上超额收益 [1] - 港股创新药指数年初至今上涨60.5% 远超其他行业指数 [1] - 港交所18A规则为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开辟融资通道 但存在"标签化打新"风险 [1] 工业材料等传统行业 - 工业 材料 信息技术 金融板块合计贡献19单IPO 占总数45.2% 但募资规模仅占12.3% [1] - 资本对"强增长信号"的追逐导致传统板块遇冷 需向市场传递"增长确定性" [1]
2025年医药生物行业中期策略报告:坚定信心,向“新”而行-20250626
上海证券· 2025-06-26 19:09
报告核心观点 - 创新药械赛道迎来发展机遇,创新药板块进入商业化收获期,医疗设备招投标增长,授权交易活跃,医药新消费崛起,政策提供催化支持 [5] - 关注商业保险制度完善、老龄化进程加深和AI赋能医药创新等要点 [6] - 建议关注创新药及化学制药、医疗器械、中药、医药零售、医疗服务、原料药、生物制品等板块的相关企业 [7] 板块行情回顾 - 2025年医药生物板块涨势亮眼,截至6月10日较年初涨幅10.65%,跑赢沪深300指数12.42个百分点和创业板综指15.52个百分点,化学制药涨幅最大达26.71% [9] - 截至2025年5月底,A股SW医药生物行业指数PE(TTM)约34倍,上升趋势显著 [13] 创新药 - 政策助力研发创新,审评审批端优化试点,MAH制度允许委托生产,到2035年将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监管体系 [18] - 国产创新药势头猛,研发管线中细胞疗法与小分子类最多,获批上市的国产药物比例增加,推动国产替代 [18] - 创新药板块迎商业化收获期,2024年多家企业亏损显著收窄,部分企业实现扭亏为盈 [18] - 本土药企创新品种成果涌现,2025年国家药监局批准11款创新药上市,2025ASCO大会成果瞩目 [19] - 创新药授权合作交易模式热度不减,2024年交易金额与事件数创新高,双抗、ADC药物相关交易活跃 [20] 医疗器械 - 细分领域分化,医疗设备板块业绩阶段性承压,高值耗材集采后国产品牌市场份额有望提升 [22] - 政策持续优化,创新引领行业发展,国产品种在创新医疗器械中占比高 [22] - 全球脑机接口市场规模扩大,国内产业潜力待释放,政策推进创新突破,医保局为临床应用收费立项 [23] 医药新消费 - 促进健康消费政策出台,赋能医药新消费领域高速发展,居民健康意识增强,消费潜力大 [24] - AI赋能提升医疗服务,医药零售企业打破固有模式,切入新赛道 [25] - 中医药在新消费领域焕发生机,数智化赋能产业加速转型 [26]
肿瘤领域的BD&L:如何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艾意凯咨询· 2025-06-12 10:0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肿瘤领域BD&L交易活跃,新兴生物制药公司成主力军,中国成创新重要来源,交易向后期研发管线转移,ADC与多特异性抗体兴起,生物制药企业需完善流程并精准战略聚焦 [4][7][1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背景介绍 - 肿瘤是全球制药行业市场规模最大的治疗领域,在全球处方药销售额中占比从2018年的13%增至2023年的18%,过去五年年均增长率超10%,增长得益于创新药上市及可及性提升 [3] - 癌症患者未被满足需求大,商业化潜力大,众多生物制药公司参与竞争,前十大企业以外公司销售收入占比从约30%提升至约45%,中小型公司深耕小众领域 [3] 肿瘤领域BD&L特点 - 生物制药行业中肿瘤领域BD&L交易最活跃,约占全球交易量50%,新兴生物制药公司发起的肿瘤临床试验占比达60% [4][5] - 中国研发聚焦新型作用机制,成肿瘤创新药重要来源,过去3 - 5年授权许可交易增多,ADC和双特异性抗体临床试验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约70%和125%,对外授权交易总价值增长超十倍 [4][7] - 2020年以来大型跨国药企倾向收购或授权引入后期开发阶段产品,应对专利悬崖和《美国通货膨胀削减法案》影响 [4] - BD&L是获创新资产重要途径,ADC和多特异性药物在早期研发管线交易中占比从2019年的10%提升至35% [4] 交易趋势转向后期研发管线 - 2020年肿瘤领域BD&L交易数量达峰值,之后总量下降,但大规模交易有韧性,2023年并购平均交易金额创新高,排除辉瑞收购Seagen案后仍是2019 - 2022年平均水平的1.8倍,2021 - 2023年间增长超三倍 [11] - 交易向高价值、后期研发管线转移,弥补现有产品组合挑战,后期研发管线竞争激烈,近年来大型跨国药企主导交易占比上升至约35%,倾向收购已上市产品 [12] - 肿瘤领域交易溢价高于十年前,2019 - 2023年有四起收购公司交易溢价超200%,大型跨国药企并购频率是中小型企业两倍,中小型企业约45%交易是授权许可 [14] 抗体偶联药物(ADC)与多特异性抗体的兴起 - ADC和多特异性抗体在早期研发管线BD&L交易中占比从2019年的10%跃升至35%,BD&L比企业自主研发更可行 [16] - 细胞疗法相关交易曾在2021年占约25%,近期下降,反映业内对其研发、生产和商业化挑战认识加深 [16] 战略启示 - 中国成全球肿瘤创新新发源地,成功交易关键是建立完善筛选与评估流程,关注市场动态,及时评估资产并报价 [17] - 生物制药企业需建立严谨尽职调查流程,确保交易条款竞争力和可持续性,中小型企业需精准战略聚焦 [17]
全球新药研发市场变天!哈佛最新报告:中国生物技术有望超越美国
第一财经· 2025-06-06 13:26
全球生物技术格局变化 - 中美在生物技术领域差距已非常微小 中国在药物研发领域迅速崛起 将成为原始创新的策源地 [1][2] - 哈佛大学报告指出中国在生物技术领域最有可能超越美国 优势源于医药生产制造主导地位和更多人才 [2] - 中国临床试验数量已超过美国 专利数量显著增长 生命科学建设活动全球最多 [2] 中国生物技术竞争优势 - 中国药品审批制度比美国更高效灵活 政府推进能力更强 [2] - 跨国药企加大对中国研发投入 阿斯利康投资25亿美元在北京设研发中心 [2] - 中国研发人员工作强度大 新药研发效率被认为超过全球任何国家 [3] 行业交易与资本动向 - BioNTech以超百亿美元将中国研发的PD-L1/VEGF双抗肿瘤药转售给BMS [3] - BioNTech与映恩生物达成3个ADC药物合作开发 总金额超20亿美元 [3] - 港股科伦博泰完成2.5亿美元新股增发 为年内港股生物医药行业最大规模 [5] 资本市场反应与展望 - 在美上市中国生物医药公司股价大涨 再鼎医药5日涨17% 和黄医药涨10% [5] - 高盛预计中国头部生物科技企业将在2025/2026年实现盈亏平衡 [4] - 中国正成为ADC等创新药研发高地 供需匹配将推动创新能力 [4] 跨国药企战略调整 - 欧美制药巨头近期斥资数十亿美元收购中国研发的药物 [2] - 美国研发实验室出现裁员和空置现象 特朗普政府削减研发资助 [4]
赣南医科大学发表Cell子刊论文,为晚期结直肠癌治疗带来新策略
生物世界· 2025-06-01 11:37
结直肠癌现状与挑战 - 结直肠癌是全球发病人数第三的癌症(近200万人),死亡人数第二的癌症(近100万人)[2] - 早期通常无症状,诊断时多为晚期,约50%患者会出现复发[2] - 手术复发率高,放疗并发症严重,化疗常导致耐药[2] - 50岁以下年轻人群发病率近30年持续上升[2] 研究核心发现 - 靶向DR5的抗体偶联药物(ADC)与CDK抑制剂联合是晚期结直肠癌的有前景治疗策略[3] - DR5在微卫星稳定(MSS)和不稳定高(MSI-H)结直肠癌中均表达升高,具有临床治疗靶点潜力[5] - Oba01(DR5靶向ADC)在各类结直肠癌模型中均表现出卓越疗效[5] 药物协同作用机制 - 细胞周期通路和CDK是Oba01抗肿瘤活性的关键协同靶点[6] - Oba01与FDA批准的CDK抑制剂阿贝西利(abemaciclib)在体内模型中显示协同抗肿瘤作用[6] - 该协同作用在其他CDK抑制剂中也有体现[6] 研究亮点 - 建立了保留原发肿瘤特征的结直肠癌PDX/PDX-类器官模型[7] - Oba01在MSI-H和MSS结直肠癌体内模型中均有效[7] - 通过多组学分析鉴定CDK为Oba01的协同作用靶点[7] - CDK抑制剂在体外和体内均能增强Oba01的细胞毒性作用[8] 治疗策略潜力 - 同时靶向DR5、微管装配和CDK可能是对DR5表达结直肠癌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10] - 该策略对难治性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尤其具有潜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