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改编影视
搜索文档
游戏IP正在成为影视行业的下一座“超级金矿”
36氪· 2025-11-10 17:10
任天堂影视化战略 - 公司将影视化作为未来重要战略方向,正推进多个基于旗下IP改编的电影项目,这些作品处于不同制作阶段,将在2027年《塞尔达传说》真人电影上映后陆续推出 [1] - 与多数游戏厂商的授权模式不同,公司计划全程深度参与电影制作与投资,认为《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全球超13亿美元的票房成绩证明创作者亲自参与是确保改编质量的关键 [3] - 公司正与照明娱乐计划共同打造“马力欧宇宙”,包括《森喜刚》《路易吉洋馆》《碧姬公主》等多部衍生电影,最终目标是推出汇聚全明星角色的《任天堂明星大乱斗》电影 [3] 游戏改编影视行业趋势 - 游戏改编影视正快速走向主流,形成完整的项目开发、内容生产与全球发行链路,不再是充满偶然性的粉丝向尝试 [5] - 微软与华纳兄弟合作的《我的世界大电影》将像素美学转译为合家欢冒险叙事,使沙盒世界成功跨越年龄和文化边界,完成由玩家内容向大众娱乐的扩圈 [5] - Netflix与拳头游戏合作的《英雄联盟:双城之战》从角色关系和城市阶级矛盾入手,将游戏叙事转化为普世的人物命运叙事,突破文化刻板印象,进入全球文化讨论场域 [8] 主要参与者的布局 - 索尼互动娱乐在2019年成立PlayStation Productions工作室,以“游戏工作室、影视制作方一体协同”的方式实现持续性内容输出,已将《最后生还者》《战神》《神秘海域》等纳入影视化路径,并官宣了《绝地潜兵》《地平线:零之曙光》等项目 [8] - 新兴片厂A24进入游戏改编赛道,拿下《死亡搁浅》《艾尔登法环》两部3A大作的影视化开发权 [8] - 中国市场显现类似趋势,《王者荣耀》宣布启动合家欢动画大电影计划,由开心麻花导演张吃鱼操刀,沈腾担任创意监工,计划2028年上映,定位为面向更大圈层的“国民级叙事实验” [9][12] 趋势背后的驱动因素 - 受众结构代际更替,与游戏共同成长的一代已成为全球文化消费中心力量,游戏是他们进行社交、共情及自我身份建构的重要场所,电影需向他们的情感经验场靠近 [13] - 传统叙事母本如漫威体系面临增长瓶颈,经典文学和传统电影系列的全球传播效能减弱,而游戏IP具备成熟世界观、丰满角色和可衍生叙事线索,成为最具内容富矿属性的叙事种子库 [14] - 创作方式升级,游戏改编不再以还原游戏体验为目标,而是转向提炼情感结构,例如《双城之战》提炼阶层断裂下的爱与命运,《最后生还者》重构陪伴与失去的人性命题,使游戏题材走向更广泛的文化共同体 [14][17]
好莱坞如何破解游戏改编魔咒?|声动早咖啡
声动活泼· 2025-05-16 13:00
游戏改编影视的历史表现 - 过去游戏改编电影普遍遭遇票房和口碑双输 例如《魔兽世界》2016年电影亏损1500万美元 《生化危机》系列电影最高烂番茄评分仅3 7分[1] - 行业曾对游戏IP持谨慎态度 因改编失败率高 制片厂一度对电子游戏敬而远之[1] 近期成功案例与行业转向 - 《超级马里奥兄弟大电影》2023年斩获14亿美元票房 成为年度票房亚军 超越《蜘蛛侠》等传统IP[1][3] - 流媒体平台涌现多款热门改编剧集 包括Netflix《英雄联盟:双城之战》《赛博朋克:边缘行者》及Amazon《辐射》均登顶收视榜首[1][7] - 好莱坞重新评估游戏IP价值 认为其可能取代超级英雄漫画成为新IP宝库 因漫威/DC系列近年票房口碑持续下滑[4][7] 成功驱动因素 - 游戏用户基数庞大 《我的世界》月活超1亿 改编作品自带粉丝基本盘 观众愿为情怀买单[7] - 制片团队游戏认知度提升 新一代高管多为游戏玩家 Amazon《辐射》导演亲自参与游戏细节还原[8] - 现代游戏叙事强化 《最后生还者》15小时剧情为影视化提供充足素材 HBO剧集直接沿用游戏对白[9][11] 改编方法论优化 - 需平衡原作还原与大众审美 《最后生还者》剧集新增爱情支线获好评 《刺猬索尼克》采用"妈妈测试"验证普适性[9] - 跨媒介人才流动加剧 电影从业者加入游戏开发 如奥斯卡提名导演参与《双影奇境》制作[9] 现存挑战 - 部分游戏类型改编难度大 《极品飞车》因剧情单薄导致影视化失败[9] - 媒介差异显著 《双人成行》制作人指出游戏互动性与电影被动体验存在根本冲突[12] - 成本控制困难 《英雄联盟:双城之战》版权收入不足总成本一半[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