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科学研究
搜索文档
红杉捐赠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颁布,三位科学家获奖
新浪财经· 2025-10-25 19:50
奖项概况与获奖者 - 2025年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于10月25日在上海颁奖 [1] - 斯坦福大学名誉讲席教授孙理察获得"智能科学或数学奖" 表彰其在几何分析与微分几何领域的开创性工作 [1] - 康奈尔大学斯科特·埃默尔和犹他大学韦斯·桑德奎斯特共同获得"生命科学或医学奖" 表彰其在受体膜蛋白转运与降解细胞机制研究中的突破性发现 [3] - 奖项单项奖金金额为1000万元人民币 最多可由4人共同获奖并分享 为全球奖金最高的科学奖项之一 [6] 奖项设立与使命 -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于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 由红杉慈善基金会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 [6] - 奖项核心目标是寻找"科学遗珠" 旨在发现和表彰在科学领域作出重大贡献但尚未获得国际认可的科学家 [8] - 截至2025年 该奖项已成功评选四届 共有12位科学家获此荣誉 分别来自德国 美国 英国 比利时 瑞士等国 [8] 奖项影响力与评价 - 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将捐赠定义为"对人类科技的永久性公益投资" 旨在长期支持全球基础科学的发展 [8] -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评价顶科协奖在表彰一批重塑人类对生命 物质和宇宙本身理解的科学家 [8] - 2024年获奖者乔恩·克莱因伯格认为奖项借助大型协会活动广泛聚集科学家 真正促进合作意识 [8] 科研价值与引领意义 - 四届大奖体现了奖项在三个维度的引领意义 包括基础理论的突破 跨学科连接的深化 以及面向人类重大挑战的导向 [9] - 基础理论突破涵盖数学优化 几何分析和结构生物学等领域 打开了新的视角 [9] - 跨学科连接体现在算法研究与社会网络 几何与物理 细胞机制与病毒干预之间的桥梁 [9] - 研究方向面向人类重大挑战 涉及优化与数据 视觉疾病 病毒感染 细胞机制等 与人类社会 健康及科技发展密切相关 [9]
杨振宁逝世:用赤子情怀谱写一曲科学与家国之歌
新京报· 2025-10-18 15:51
逝世信息与生平概述 -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先生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2] -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其一生与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成就之一紧密相连,并贯穿于中国科技事业的腾飞历程中 [2] - 他不仅是在理论物理领域开辟新境的科学家,更是以赤子之心为中国科研教育事业播撒希望、培基育才的归国学者 [2] 早期教育与学术生涯 - 杨振宁1945年考取庚款留美公费生,师从著名物理学家费米和"氢弹之父"泰勒 [3] - 1949年,他进入由奥本海默担任院长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并在那里度过了学术的黄金17年 [3] 主要科学成就与贡献 - 杨振宁最重要的学术成果包括1954年提出的杨-米尔斯理论和1956年与李政道共同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定律 [3] - 杨-米尔斯理论是20世纪下半叶极其重要的物理突破,为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奠定了基础,是继爱因斯坦相对论后的又一里程碑 [4] - 宇称不守恒定律颠覆了物理学中宇称守恒的传统认知,为粒子物理学和宇宙学研究开辟了新道路,并因此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3][4] -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温伯格评价李政道和杨振宁扭转了从爱因斯坦开始的物理学家认为对称性是不言而喻原理的倾向 [4] 归国后对中国科研教育的贡献 - 2003年,81岁的杨振宁正式回国定居清华大学,主导创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使其成为中外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 [6] - 他积极推动学术交流,每年举办数十场国际研讨会,让中国学者得以直接对话诺奖级科学家 [6] - 在2018年全国科技大会上,他建议将基础研究经费占比从5%提升至15%,并推动设立"国家基础科学奖" [7] - 通过走访科技部、教育部并提供严谨分析,他推动国内基础研究经费占比逐步提升至10%,"强基计划"的推行也离不开其早年的推动 [7] - 为纠正国内物理人才培养"重应用轻理论"的倾向,他坚持在清华开设《普通物理》《理论物理前沿》等课程,即便年过八旬仍亲自授课 [7] - 他积极推动"清华-伯克利联合培养项目",帮助数百名中国学生赴海外深造,并强调留学的目的是为了带着知识回来让中国的物理研究真正站起来 [7] 学术精神与研究方法 - 杨振宁的科学贡献源于持续思考与积累,其学术日记记载早在1947年就已开始"探索核力对称性"的思考 [4] - 他习惯随身携带笔记本记录思考碎片,曾在机场登机牌背面演算规范场论的推导细节,体现了科学探索中偶然与必然的结合 [5] - 他具有文理交融的特质,书房中既有爱因斯坦手稿复印件也有《杜工部集》,演讲中既能精准推导方程也能随口引用诗词 [7]
杨振宁一生的三个时刻,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有何启示
南方都市报· 2025-10-18 15:20
杨振宁先生的生平与成就 - 杨振宁先生是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及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1] - 他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革命性思想,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中国人首次获得诺贝尔奖 [1] - 他拥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科学院的外籍院士头衔,获颁二十余所知名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并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富兰克林奖章等众多荣誉 [3] 对国内科教事业的贡献 - 杨振宁于1971年首次回国访问,掀起大批华裔学者访华热潮,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 [2] - 他亲自募集资金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持续资助中国学者近百人到美国进修,这些学者成为后来中国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 [2] - 他于1997年起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199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并向中央提议恢复和加强基础科学研究 [2] - 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2017年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其“彻底”回国具有重要的引领与示范意义 [3] 西南联大的办学成就与启示 - 杨振宁与李政道均毕业于西南联大,该校仅存在8年多,但走出了两位诺贝尔奖得主、170余位两院院士、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和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1] - 西南联大在艰苦办学环境中办成世界一流大学,其办学成就为我国大学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和财富 [1] 中国教育与人才事业发展阶段 - 第一阶段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起步阶段,杨振宁与李政道获诺奖起到重大鼓舞与激励作用 [3] - 第二阶段为改革开放后教育与科学事业快速发展阶段,以杨振宁为代表的“海外华人科学家”为国内教育科技作出突出贡献 [3] - 第三阶段为教育和科技实现现代化阶段,人才流动从高层次人才流出转变为流入,国外优秀科学家将目光投向中国 [3] 对中国未来科学发展的展望 - 杨振宁先生曾预测中国科学家将出现诺奖得主,除屠呦呦外尚未有其他科学家获得诺奖 [4] - 随着国家加强对基础学科的投入并为科学家创造良好环境,相信中国会出现更多杨振宁式的科学家 [4]
华为任正非最爱见大学校长
搜狐财经· 2025-08-26 17:22
公司高层互动模式 - 公司创始人频繁与国内重点高校校长及党委书记进行高层互动 包括西安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南京大学等[2][3][4] - 互动不仅限于礼节性访问 公司核心技术负责人如2012实验室负责人 终端BG董事长 战略研究院院长等均参与会谈[3][4][6] - 2020年7月至9月期间 公司创始人密集访问上海交大 复旦大学 东南大学等11所高校及科研机构 并率战略研究院院长 2012实验室总裁等核心研发高管同行[6] 研发合作领域 - 与西安交通大学在数学 系统工程理论与技术 电力电子技术 先进制造与检测等领域取得重要合作成果[3] - 与上海交通大学在人工智能 数据科学等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 并提供算力云平台支持[3] - 合作聚焦基础科学研究突破 强调"向上捅破天 向下扎下根"的技术发展理念[7] 合作资源投入 - 公司每年投入大学合作经费超过3亿美元 且承诺只增不减[13] - 2021年公司大学合作总投入达27亿元人民币 其中对中国高校投入约16亿元[14] - 通过人才基金支持高校吸引世界顶尖人才 并提供研究方向性指导[3][14] 合作战略背景 - 2019年后海外高校如斯坦福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 牛津大学等陆续终止合作 促使公司将研发合作重点转向国内高校[11] - 国内高校可提供基础研发支持与人才输送 解决公司未来招聘海外人才可能面临的困难[11] - 高校基础研究能与公司应用技术相结合 实现科研与产业深度融合[12]
新华鲜报|科学之光闪亮!2025未来科学大奖揭晓
新华社· 2025-08-06 21:30
奖项评选结果 - 2025未来科学大奖于8月6日揭晓 表彰基础科学研究突破 [1] - 季强、徐星、周忠和因确立"鸟类起源于恐龙"理论获生命科学奖 基于90年代起发现的带羽毛非鸟恐龙化石及过渡物种证据 [4] - 方忠、戴希、丁洪因拓扑电子材料计算预测及实验验证获物质科学奖 包括预测拓扑绝缘体/量子反常霍尔材料/外尔半金属 并首次实验验证外尔费米子存在 [4] 奖项影响力与发展 - 奖项历经10年发展 累计评选40多位获奖者 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民间科技奖项 [5] - 形成国家科学技术奖与民间奖项并行的多元奖励体系 激励科技工作者潜心研究 [5] 科学家研究理念 - 科学家徐星强调科研艰苦但充满探索乐趣 科学应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和谐 [5] - 科学家周忠和主张科研与科普并重 为下一代播撒科学种子 [5] - 奖项核心期许为鼓励前沿探索 用智慧塑造科学轨迹并影响未来 [5]
刚刚,陶哲轩发声:美国数学研究经费“崩盘”,基础科研靠志愿者苦撑
36氪· 2025-05-27 16:57
基础科研经费削减现状 -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2025年基础科学经费削减超50% 2025年预算草案计划继续大幅压缩 [4] - 数学科学领域2023年仅获资助3200万美元 过去十年年均水平为1.13亿美元 同比下降72% [4] - 人均基础数学研究投入从十年平均0.80美元降至不足0.22美元 降幅达73% [4] 经费削减对科研活动影响 - 研究者难以维持基本科研活动 长期项目资源捉襟见肘 创新尝试依赖志愿者支撑 [3][4] - 现有NSF项目仅能勉强维持常规学术活动(暑期研究/邀请讲座/研究生支持) 新课题启动受阻 [4] - 新技术研发项目(如重塑数学研究流程)停留在概念验证阶段 缺乏资金扩展至可持续规模 [4] 基础数学研究的价值链条 - 纯理论探索(如高维空间球体堆叠)虽无直接应用 但为后续技术突破提供方法论基础 [6][7] - 八维/二十四维空间堆叠理论催生Viazovska突破性工作 离散空间研究形成独立分支 [6] - 通信行业无线频谱编码难题的解决 直接借鉴了高维空间球体堆叠的理论成果 [7] 经费削减的长期影响 - 关键技术进步可能被严重延误或无法实现 如开普勒猜想证明耗时400年才完成形式化验证 [6][7] - 年轻科研人才支持体系受损 直接影响下一代创新者培养与国家长期竞争力 [3][7] - 短期经费节省与长期创新能力削弱形成显著矛盾 重大现实问题解决能力将退化 [3][7]
2025搜狐科技年度论坛聚焦科技产业前沿
中国经济网· 2025-05-21 14:04
科技产业前沿发展 - AI产业进入快车道 具身智能呈现百花齐放态势 [1] - 科技进步带来信息获取便利性提升 但需警惕真实性验证问题 [1] 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 - 大模型生命周期包含数据获取 预处理 模型训练 微调和推理五个环节 [1] - 前三个环节依赖科技公司提供算力和存储资源 如阿里 华为 DeepSeek等企业 [1] - 一般单位可基于现有基础模型进行领域适配微调和推理应用 [1] 教育与学科创新 - 社会实践常领先于理论创新 大学需突破单一学科传统局限 [1] - AI时代艺术创作教育需打破传统学科界限 [1] 人形机器人产业 - 年轻人对人形机器人产业的信心将推动技术发展 有望实现理想形态 [1] 基础科学研究 - 光子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 大型强子对撞机等工具深化微观与宏观认知 [2] - 先进科学装置对国家科技竞争力提升具有关键作用 [2] - 中国需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持续发力 [2]
捐赠!价值超10亿元
中国基金报· 2025-05-12 14:03
捐赠行为概述 - 宁德时代副董事长李平及其配偶廖梅向上海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无偿捐赠405万股公司无限售流通股股票[2] - 捐赠股份价值约10亿元 按宁德时代5月11日收盘价每股248.27元计算[4] - 捐赠后李平持股比例从4.58%降至4.48% 持股数量从约2.02亿股减少[4] 捐赠资金用途 - 捐赠股份用于设立"复旦大学学敏自然科学研究基金" 以开放式基金形式运作[4] - 资金将全部用于资助学敏高等研究院在人才引进 科研创新及研究院建设与运行所需经费[4] - 学敏高等研究院定位为世界顶尖自然科学领域高水平基础研究和交叉研究机构 聚焦数学 物理 化学 材料 生物 医药 环境 人工智能 大数据等前沿领域[5] 研究院发展规划 - 计划十年内引进近百名全球顶尖青年学者 特别关注博士毕业后五年左右的青年科学家 不限学科和国籍[6] - 将为青年学者提供极强国际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充足科研经费[6] - 直接认定博导资格并单列博士生名额 支持组建专属科研团队[6] 捐赠背景信息 - 李平为复旦大学材料系高分子专业1985级校友 廖梅为历史学系1986级校友[5] - 此次捐赠是继今年4月宣布捐资10亿元支持建设学敏高等研究院后的具体实施[5] - 捐赠旨在支持中国在自然科学和基础科学领域为全人类作出贡献[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