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搜索文档
60部作品入选中国作协最具转化价值文学IP推荐榜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07 11:28
文学与影视融合现状 - 中国作协等机构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发布60部具有影视改编潜力的优秀作品,包括《人间信》《欢迎来到人间》《寻金记》等,旨在挖掘文学资源的影视潜能 [1] - 近年来《平凡的世界》《人世间》《繁花》《我的阿勒泰》等文学改编影视作品获得观众广泛好评,文学与影视结合让好故事焕发新生命力 [1] - 2024年文学改编影视剧占高热高口碑剧集的54%,TOP10剧集中8部为文学改编,显示文学IP在影视市场的强大竞争力 [2] 文学改编影视的成功案例 - 《繁花》改编自茅盾文学奖作品,获得高收视率及多个电视剧奖项 [2] - 《我的阿勒泰》《玫瑰的故事》等高评分改编作品带动文化旅游热潮 [2] - 《庆余年第二季》《与凤行》等文学改编剧集收视表现突出 [2] - 现实主义题材改编作品如《城中之城》《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引发观众共鸣,反映社会现象 [2] 文学与影视融合的机制与平台 - 中国作协与国家广电总局合作,整理茅盾文学奖等获奖作品向影视机构推荐,已签订多部改编协议 [6] - 中国作协与上海文交所合作搭建全国文学作品版权保护与开发平台,超6000部作品登记,首批数字出版项目已运营 [6] - 上海国际电影节和电视节聚焦文学"母本"价值,促成多部文学IP交易,如《繁花》《心居》《城中之城》等 [7] - 上海作协通过版权推荐、剧本朗读会等活动推动《千里江山图》《长街行》等文学作品向影视转化 [7] 文学改编影视的创作理念 - 文学改编需把握时代与社会脉络,促进文字与影像的深层对话,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 [4] - 历史题材改编需建立古今情感连接,如《长安十二时辰》《显微镜下的大明》等作品让历史成为可触摸的当下 [4] - 经典人物塑造依赖创作者个体创造性,如"林黛玉""阿Q"等形象具有持久影响力 [5] 行业发展趋势 - 人工智能与多元传播媒介为文学影视融合带来新机遇,未来将迸发更强创造力 [3] - 上海持续深挖文学影视化潜力,探索多样化发展路径,推动更多优秀作品进入影视创作视野 [7]
文学数据管理标准填补行业空白
人民日报· 2025-05-19 04:49
文学数据团体标准发布 - 中国首个界定文学数据管理领域全流程的标准发布 旨在为文学数据管理和应用提供全面系统的规范指引 [1] - 标准由中国作协指导 中国现代文学馆 浙江省作协及中国标准化协会共同主办 [1] - 填补中国文学数据标准体系建设空白 规定数据分类 采集 存储 交换 分析 应用 安全等总体要求 [1] 行业痛点与背景 - 文学领域长期存在数据无标可依 建设不系统 管理不规范 应用不充分问题 [1] - 不同场馆字段设定和采集方式差异导致数据孤岛 影响跨地区资源整合与高效利用 [1] -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加速文学业态数字化 带来数据处理新机遇与挑战 [1] 标准制定基础与成果 - 以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浙江文学馆探索经验为基础制定 [1] - 2023年4月中国作协批复两馆共建"中国新时代文学大数据中心" [2] - 已建成文学数字化应用展厅 文学智能体 馆际通平台等基础设施 [2] 行业影响与专家观点 - 标准推动文学数字化转型 为传承与创新提供支持 [2] - 实现全国文学资源交流互认的根基 对作品保存 研究创新具重要意义 [2] - 中国现代文学馆-浙江文学馆AI智能体展示文学与人工智能融合前沿成果 [2] 未来规划 - 将持续开展实施指导和培训 深化关键标准研究制定 [2] - 推动团体标准升级细化 服务全国文学场馆及文学事业 [2]
2024河南文坛年度报告 传统文学蓬勃 网文豫军崛起
河南日报· 2025-05-11 07:14
文学创作成果 - 2024年河南省作家在小说、网络文学、影视文学、科幻文学等领域创作大量优秀作品,体现时代风貌和河南气派 [2] - 麦苏《陶三圆的春夏秋冬》和柳岸《天下良田》入选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第二批重点推进作品 [2] - 南飞雁、陈宏伟获第五届茅盾新人奖(传统文学组),填补河南作家在该奖项的空白 [2] - 李清源《窑变》获第二十五届《当代》文学拉力赛年度长篇小说奖 [2] - 南飞雁《汴京听风录》推动历史悬疑题材新表达 [2] 网络文学发展 - 河南网络文学写作者数量全国前三,会说话的肘子(任禾)获2024阅文IP盛典年度杰出作家 [3] - 城城与蝉(魏荣恒)《天才俱乐部》获第35届银河奖最佳科幻网络文学奖 [3] - 陈渐小说改编电视剧《四方馆》成为年度现象级热播剧 [3] - 碳烤串烧《中原归乡人》、李知一《繁星满宫亭》入选2024年中国作协网络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选题 [3] 青年作家培养 - 省作协加大对青年作家在采风创作、学习培训、宣传推介等方面的扶持 [4] - 2024年6月举办全省基层作家文学创作培训班,80位基层作家参训 [4] - 河南青年作家创作扶持计划颁奖,李知展获"年度作家"奖 [4] - 2024年12月举办全国名刊名家与河南青年作家面对面改稿会,20余位青年作家参与 [5] 文学活动与交流 - 2024年1月举办"作家回家同贺新春"活动,26名基层作家参与 [6] - 2024年11月前辈作家郑彦英、墨白、孟宪明等与中青年作家分享创作经验 [6] - 2024年12月李洱研究中心在郑州成立,探讨作家与时代的关系 [8] - 2024年10月举办"东京梦华·菊香宋韵"青春诗会,全国近80位诗人出席 [9] 奖项与荣誉 - 麦苏《陶三圆的春夏秋冬》获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2] - 首届乔典运乡土文学奖已颁发,"杜甫文学奖"评奖范围扩大至全国 [9] - "书香河南——文学名家大讲堂"系列活动举办四期,受益听众近千人次 [9]
《我和塞尚》:各自艺术道路上的执着前行
经济观察报· 2025-05-08 12:18
电影内容概述 - 电影《我和塞尚》由达妮埃尔·汤普森执导 聚焦法国文学巨匠左拉与印象派大师塞尚的传奇情谊与艺术纠葛 通过诗意叙事展现法国文化底蕴 [1] - 影片开篇描绘普罗旺斯乡间场景 年轻时期的左拉与塞尚共同探讨艺术本质 塞尚追求自然光影色彩 左拉擅长文字记录生活 两人互相欣赏并奠定艺术基础 [1] 艺术发展路径 - 左拉转向现实主义文学 通过《萌芽》等作品揭露社会问题 成为文学界宠儿 [2] - 塞尚坚持浪漫主义绘画理念 突破传统规则 以几何形状和色彩块面表现自然结构 创作《圣维克多山》系列 但创新风格在当时饱受争议 [2] 友谊破裂与艺术冲突 - 左拉在小说《杰作》中以塞尚为原型进行批判性描写 导致塞尚感到背叛 两人因艺术理念分歧彻底决裂 [2] - 电影细腻刻画争吵与失望过程 展现现实冲击下友谊的脆弱性 [2] 塞尚的后期艺术生涯 - 友谊破裂后塞尚隐居家乡 专注绘画创作 以山脉森林为主题 坚持探索形体与色彩关系 生活清苦但未被社会广泛认可 [3] - 塞尚的艺术理念被后世奉为现代艺术先驱 对现代绘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3] 法国文化呈现 - 影片展现普罗旺斯风土人情 包括乡村集市 葡萄园等场景 体现法国人对生活的热爱 [3] - 法式建筑 服饰等细节传递浪漫典雅的文化特质 左拉与塞尚的艺术追求象征法国"敢于创新精神" [3] 电影主题升华 - 影片不仅为艺术家传记 更是对法国文化与印象派艺术的礼赞 通过19世纪背景展现艺术活力与文化多元性 [3][4]
在都柏林寻觅乔伊斯的踪迹
经济观察报· 2025-04-29 18:28
乔伊斯与都柏林的文化关联 - 乔伊斯塑像位于都柏林北厄尔街口,形态独特但相对其他历史人物塑像较为低调,游客关注度不高[1] - 都柏林保留多处乔伊斯生活痕迹,包括出生故居铭牌、乔伊斯中心(乔治时代建筑)及《尤利西斯》中描述的18世纪60年代联排公寓[2] - 乔伊斯作品《都柏林人》与《尤利西斯》对都柏林街景的写实描述被学者认为可据此复原城市地图[2] 乔伊斯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写实 - 《都柏林人》中《阿拉比》故事发生地北里士满街仍保留原貌,街尽头"阿拉比厅"别墅与小说描述一致[3] - 小说提到的天主教学校现存十字架门楣建筑,马厩等农舍场景虽消失但街区整体风貌保持1900年代特征[3] - 《死者》故事发生地乔伊斯桥畔公寓与利菲河地理关联体现文学地理学价值[3] 爱尔兰文学的国际影响力 - 都柏林文学博物馆展示萧伯纳、王尔德、贝克特等爱尔兰籍国际作家,凸显文化输出能力[4][5] - 博物馆咖啡厅以《死者》烤鹅描写为装饰,将文学元素融入商业场景[5] - 《尤利西斯》1922年出版后迅速国际化,1927年推出德语版,中文译本参展[6] 文学创作与社会环境互动 - 1922年爱尔兰独立前后作家面临文字审查,联合声明体现言论自由抗争[7] - 叶芝诗歌反映独立后的民族迷茫,其公园抽象雕像象征风格演变[7] - 王尔德雕像群通过裸体孕妇像与警句石刻隐喻其法律纠纷与复杂人生[7] 城市文化空间构建 - 利菲河、半便士桥、酒吧街等地理节点与乔伊斯活动轨迹形成文化旅游路线[8] - 圣派特里克大教堂等历史建筑与文学地标共同构成都柏林文化矩阵[8] - 公园饥荒雕塑通过无头躯干形象强化历史记忆传承[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