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搜索文档
网络文学,如何赋能语言文化传播新范式?
中国新闻网· 2025-11-23 09:58
近日,2025世界中文大会"解码中文世界"平行会议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 此次会议上半场,作家麦家分享了文学与中外文明对话的深层联结,下半场以"网络文学赋能语言 文化传播新范式"为主题,邀请来自文学、翻译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深入研讨。 最后,麦家向外国青年人发出学习中文的诚挚邀约,鼓励他们通过学习中文,认识一个特别精彩、 特别博大、特别悠久的世界,为未来添砖加瓦。 下半场沙龙围绕文化出海"新三样"之一的网络文学,探讨语言文化传播创新路径。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邵燕君、网络文学作家柳下挥等嘉宾围绕中国网络文学的定义、创作特征、海 外输出模式及出海成功经验等方面展开讨论。 柳下挥表示,写网络文学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把脑海中的场景和构思转化成小说,然后呈现在 读者面前,能够被他们看到、喜欢甚至批评,都是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 在会议中,麦家结合自身创作与国际传播经验,分享了文学推动语言文化传播的深刻见解。 "我经常说,生活就像是一个铁矿,我们小说家、文学家其实是把铁矿石找来,对铁矿石进行提 炼,提炼成铁,对它提纯。"麦家说。 他强调,真实的情感表达与人性共通的主题,是跨越文化隔阂的关键密码,文学能够搭建不同文化 群体 ...
“2025中国文学盛典·儿童文学奖之夜”在长沙举行 张宏森沈晓明出席
长沙晚报· 2025-11-21 11:23
活动概况 - 2025中国文学盛典·儿童文学奖之夜于11月20日晚在长沙举行 [1] - 活动由中国作家协会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1] - 活动主题为“推开世界的门” [4] 行业战略与成就 - 中国作家协会打造以四大国家级文学奖项为核心的“中国文学盛典” [3] - 四大奖项包括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3] - 此举旨在向全社会展示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的最新成就 [3] 活动内容与作品 - 盛典通过三次“奇幻之旅”带领观众步入百年儿童文学的璀璨星河 [4] - 活动展现了新时代儿童文学的蓬勃活力 [4] - 共有18部作品获奖 [4] - 获奖作品生动展现少年儿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并扎根现实生活 [4] - 作品具有鲜明导向性以引导少年儿童感悟生活、砥砺品格 [4] 出席人员 -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党组书记张宏出席活动 [1] - 中宣部、中国作家协会有关负责人出席 [5] - 省领导吴桂英、刘红兵出席 [5]
从保险职员到小说大师:贵志佑介的笔下藏着怎样的日本社会?
新京报· 2025-10-07 11:32
作家背景与创作根基 - 贵志佑介1959年出生于大阪,毕业于京都大学经济系,曾任职于人寿保险公司,这段经历为其创作提供了风险评估、职场博弈及人性观察的坚实根基[1] - 其经济学学术训练与保险业职场经历使其掌握了分析社会结构的理性思维,并近距离目睹了现代社会的“灰色地带”,这些独特观察成为其喷涌而出的创作欲来源[4] 创作风格与核心特质 - 创作本质为“社会派”,作品常与时代情绪共振,例如1996年出道作《第十三种人格的恐怖》与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的社会迷茫、身份焦虑等集体性精神困境相契合[1] - 核心特质是“时代感知力”,其类型跨越与创作突破均是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捕捉,与日本文学潮流深度对话的结果[2][3] - 不依赖传统鬼怪等超自然元素,而是从现代社会的职业场域、制度漏洞中挖掘恐怖之源,开创“社会派恐怖”风格[10][12][15] - 创作理念强调“娱乐性与思想性并非对立”,主张“用类型故事包裹现实议题”,使其类型文学超越了“消遣”范畴[25][27] 主要作品与时代关联 - 1997年代表作《黑暗之家》斩获第4届日本恐怖小说大奖首奖,故事取材于真实保险公司经历,揭露“保险金杀人”真相,与泡沫经济崩溃七年后社会制度信任降至冰点的时代焦虑高度契合[10][12] - 1999年出版《天使的呢喃》,将生物学恐怖与心理悬疑融合,反映了世纪末人们对科技发展失控的普遍担忧[13] - 2000年出版《青之炎》,讲述青少年为保护家庭实施“完美犯罪”,作品出版时正值日本社会热议“少年法修正案”、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敏感时期[17] - 2004年出版《玻璃之锤》,荣获2005年“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其核心密室诡计构思长达20年,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本格推理完美结合[19] - 2008年出版科幻小说《来自新世界》,荣获“日本SF大奖”,构建超能力者统治的反乌托邦社会,反思社会阶层固化及教育系统对个体思想的驯化等现实议题[20][22] - 2010年出版《莲实的课堂》,获得第一届“山田风太郎奖”,以冷峻笔触揭露教育体制的伪善性,与2011年东日本大震灾后社会对“安全神话破灭”的集体体验形成微妙共鸣[23][25] - 2020年推出《咒缚之家》,在新冠疫情期间探讨封闭空间中的恐惧心理与人性博弈,再次证明其对时代情绪的敏锐把握[27] 作品影响力与跨界发展 - 1999年《黑暗之家》被改编为电影,由椎名桔平主演,获得广泛好评,其电影化成功将社会派恐怖推向更广阔受众群体[13] - 2012年迎来影视化丰收年,《莲实的课堂》改编电影斩获17亿日元票房,《上锁的房间》改编月九剧最高收视率达16.4%,《来自新世界》动画版在年轻观众中引发深刻讨论[25] - 2013年出版随笔集《梦见自己变成了极恶鸟》,2016年出版《写出娱乐的力量:贵志佑介教你成为畅销小说家》,提出“72项创作法则”,完成从实践者向理论家的转型[25]
山东6部作品入选最具转化价值文学IP推荐榜
大众日报· 2025-09-14 08:47
文学IP转化成果 - 中国作协发布最具转化价值文学IP推荐榜共60部作品 山东6部作品入选占总数10% [1] - 山东入选作品包括钱幸《二十一日酉时》、魏思孝《王能好》、东紫《太空漫步》、苗长水《老渤海》、王方晨《老实街》、冯彩霞《还有六十八天》 [1] 影视改编案例 - 山东文学作品影视化取得市场与口碑双丰收 关伟小说改编电影《缉拿杨枪枪》2023年12月爱奇艺独家首播 [1] - 徐锦庚报告文学《涧溪春晓》改编电视剧《三泉溪暖》推出日语版及日语同期书 [1] - 赵德发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改编电视剧《生万物》在央视八套和爱奇艺播出 多次登顶热度榜单并获爱奇艺历史榜第二 [1] 产业推动举措 - 省作协与省广电局联合举办三届山东省视听文学剧本大赛挖掘优秀母本 [1] - 组织召开山东作家文学作品影视改编座谈会 聚集全国知名作家编辑及头部影视机构负责人 [1] - 计划举办2025山东作家活动周 新大众文艺座谈会 重点作家作品研讨会推动文学影视跨界融合 [2]
20年了,被绯闻毁掉后,她终于等到道歉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9-13 11:58
林徽因的学术成就与历史地位 - 林徽因是我国一位杰出的女建筑学家,其学术贡献长期被低估[1][57] - 2023年10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宣布向她追授建筑学学士学位,她是23名中国留学生中完成学业但未获学位的学生[2] - 她帮助梁思成编写《中国建筑史》,用英文撰写《中国建筑史图录》让世界认识中国建筑[69][71] 建筑学领域贡献 - 1930年至1945年间与梁思成考察15省190多个县,测绘2738处古建筑物[63] - 发现并保护赵州大石桥、应县木塔、佛光寺大殿等珍贵古建筑[65] - 与梁思成共同创办清华大学和东北大学建筑系[75] 文学艺术成就 - 早期加入"新月社",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翻译等方面成就斐然[16] - 诗歌《你是人间四月天》广为流传,散文《窗子以外》、小说《九十九度中》反映社会现实[53][55] - 文字融合文学浪漫与建筑视角,如《深笑》中融入建筑美学意象[74] 工艺美术与文物保护 - 成立清华抢救小组拯救景泰蓝工艺,使这项国宝工艺得以传承[79] - 研究敦煌边饰,培养出常沙娜等工艺美术大师[79] - 参与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病重期间潜心研究设计[48] 个人品格与教育理念 - 教导子女"做中国人应该顶勇敢",展现坚毅胆识的民族气节[47] - 身上带有"寒士"之风,在底层困境中始终保持精神傲骨[44][45] - 耐得住学术清冷寂寞,受得了命运艰辛贫困[43]
2025上海写作计划开启 八位作家驻市 亮相先卷中文
解放日报· 2025-09-05 09:52
上海写作计划概况 - 项目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办,自2008年起每年邀请国外作家来上海生活两个月,迄今已有114位来自41个国家的作家参与 [1] - 项目核心意图是让上海的生活经验成为作家的文学养分,给予他们充裕时间深入体验本地生活 [1] - 2025年计划主题为“在流动的世界中”,邀请了8位分别来自布基纳法索、葡萄牙、阿根廷、匈牙利、瑞士、巴西、澳大利亚、新西兰的作家 [2] 2025年驻市作家特色 - 作家背景多元,有人从小变更居所,有人精通七种语言,有人乐于环球旅行,有人能在一个小社区看见大世界 [2] - 上海作协主席孙甘露称他们为“手持文学护照远道而来的文学使者”,期待多元文化在沪交汇并生长出新故事 [2] - 新西兰作家夏洛·基诺是毛利原住民,认为学会普通话改变了其生活,计划在沪期间继续提高普通话水平并了解上海 [2] 作家个人经历与目标 - 布基纳法索作家阿达马·库利巴利曾在北京学习并拥有中文名,葡萄牙作家菲利帕·卡埃塔诺·达席尔瓦·梅洛现场请教中文名发音 [2] - 澳大利亚作家张奕霖出生于新加坡,以幽默方式描述其快速融入上海生活的过程,从使用英语到尝试用中文购买煎饼 [2] - 瑞士作家鲁道夫·黑斯勒去年参加上海国际诗歌节后写下大量日记,称其为神奇之旅,此次计划驻市两个月以发现更多故事并续写日记 [3]
60部作品入选中国作协最具转化价值文学IP推荐榜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07 11:28
文学与影视融合现状 - 中国作协等机构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发布60部具有影视改编潜力的优秀作品,包括《人间信》《欢迎来到人间》《寻金记》等,旨在挖掘文学资源的影视潜能 [1] - 近年来《平凡的世界》《人世间》《繁花》《我的阿勒泰》等文学改编影视作品获得观众广泛好评,文学与影视结合让好故事焕发新生命力 [1] - 2024年文学改编影视剧占高热高口碑剧集的54%,TOP10剧集中8部为文学改编,显示文学IP在影视市场的强大竞争力 [2] 文学改编影视的成功案例 - 《繁花》改编自茅盾文学奖作品,获得高收视率及多个电视剧奖项 [2] - 《我的阿勒泰》《玫瑰的故事》等高评分改编作品带动文化旅游热潮 [2] - 《庆余年第二季》《与凤行》等文学改编剧集收视表现突出 [2] - 现实主义题材改编作品如《城中之城》《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引发观众共鸣,反映社会现象 [2] 文学与影视融合的机制与平台 - 中国作协与国家广电总局合作,整理茅盾文学奖等获奖作品向影视机构推荐,已签订多部改编协议 [6] - 中国作协与上海文交所合作搭建全国文学作品版权保护与开发平台,超6000部作品登记,首批数字出版项目已运营 [6] - 上海国际电影节和电视节聚焦文学"母本"价值,促成多部文学IP交易,如《繁花》《心居》《城中之城》等 [7] - 上海作协通过版权推荐、剧本朗读会等活动推动《千里江山图》《长街行》等文学作品向影视转化 [7] 文学改编影视的创作理念 - 文学改编需把握时代与社会脉络,促进文字与影像的深层对话,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 [4] - 历史题材改编需建立古今情感连接,如《长安十二时辰》《显微镜下的大明》等作品让历史成为可触摸的当下 [4] - 经典人物塑造依赖创作者个体创造性,如"林黛玉""阿Q"等形象具有持久影响力 [5] 行业发展趋势 - 人工智能与多元传播媒介为文学影视融合带来新机遇,未来将迸发更强创造力 [3] - 上海持续深挖文学影视化潜力,探索多样化发展路径,推动更多优秀作品进入影视创作视野 [7]
文学数据管理标准填补行业空白
人民日报· 2025-05-19 04:49
文学数据团体标准发布 - 中国首个界定文学数据管理领域全流程的标准发布 旨在为文学数据管理和应用提供全面系统的规范指引 [1] - 标准由中国作协指导 中国现代文学馆 浙江省作协及中国标准化协会共同主办 [1] - 填补中国文学数据标准体系建设空白 规定数据分类 采集 存储 交换 分析 应用 安全等总体要求 [1] 行业痛点与背景 - 文学领域长期存在数据无标可依 建设不系统 管理不规范 应用不充分问题 [1] - 不同场馆字段设定和采集方式差异导致数据孤岛 影响跨地区资源整合与高效利用 [1] -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加速文学业态数字化 带来数据处理新机遇与挑战 [1] 标准制定基础与成果 - 以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浙江文学馆探索经验为基础制定 [1] - 2023年4月中国作协批复两馆共建"中国新时代文学大数据中心" [2] - 已建成文学数字化应用展厅 文学智能体 馆际通平台等基础设施 [2] 行业影响与专家观点 - 标准推动文学数字化转型 为传承与创新提供支持 [2] - 实现全国文学资源交流互认的根基 对作品保存 研究创新具重要意义 [2] - 中国现代文学馆-浙江文学馆AI智能体展示文学与人工智能融合前沿成果 [2] 未来规划 - 将持续开展实施指导和培训 深化关键标准研究制定 [2] - 推动团体标准升级细化 服务全国文学场馆及文学事业 [2]
2024河南文坛年度报告 传统文学蓬勃 网文豫军崛起
河南日报· 2025-05-11 07:14
文学创作成果 - 2024年河南省作家在小说、网络文学、影视文学、科幻文学等领域创作大量优秀作品,体现时代风貌和河南气派 [2] - 麦苏《陶三圆的春夏秋冬》和柳岸《天下良田》入选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第二批重点推进作品 [2] - 南飞雁、陈宏伟获第五届茅盾新人奖(传统文学组),填补河南作家在该奖项的空白 [2] - 李清源《窑变》获第二十五届《当代》文学拉力赛年度长篇小说奖 [2] - 南飞雁《汴京听风录》推动历史悬疑题材新表达 [2] 网络文学发展 - 河南网络文学写作者数量全国前三,会说话的肘子(任禾)获2024阅文IP盛典年度杰出作家 [3] - 城城与蝉(魏荣恒)《天才俱乐部》获第35届银河奖最佳科幻网络文学奖 [3] - 陈渐小说改编电视剧《四方馆》成为年度现象级热播剧 [3] - 碳烤串烧《中原归乡人》、李知一《繁星满宫亭》入选2024年中国作协网络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选题 [3] 青年作家培养 - 省作协加大对青年作家在采风创作、学习培训、宣传推介等方面的扶持 [4] - 2024年6月举办全省基层作家文学创作培训班,80位基层作家参训 [4] - 河南青年作家创作扶持计划颁奖,李知展获"年度作家"奖 [4] - 2024年12月举办全国名刊名家与河南青年作家面对面改稿会,20余位青年作家参与 [5] 文学活动与交流 - 2024年1月举办"作家回家同贺新春"活动,26名基层作家参与 [6] - 2024年11月前辈作家郑彦英、墨白、孟宪明等与中青年作家分享创作经验 [6] - 2024年12月李洱研究中心在郑州成立,探讨作家与时代的关系 [8] - 2024年10月举办"东京梦华·菊香宋韵"青春诗会,全国近80位诗人出席 [9] 奖项与荣誉 - 麦苏《陶三圆的春夏秋冬》获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2] - 首届乔典运乡土文学奖已颁发,"杜甫文学奖"评奖范围扩大至全国 [9] - "书香河南——文学名家大讲堂"系列活动举办四期,受益听众近千人次 [9]
《我和塞尚》:各自艺术道路上的执着前行
经济观察报· 2025-05-08 12:18
电影内容概述 - 电影《我和塞尚》由达妮埃尔·汤普森执导 聚焦法国文学巨匠左拉与印象派大师塞尚的传奇情谊与艺术纠葛 通过诗意叙事展现法国文化底蕴 [1] - 影片开篇描绘普罗旺斯乡间场景 年轻时期的左拉与塞尚共同探讨艺术本质 塞尚追求自然光影色彩 左拉擅长文字记录生活 两人互相欣赏并奠定艺术基础 [1] 艺术发展路径 - 左拉转向现实主义文学 通过《萌芽》等作品揭露社会问题 成为文学界宠儿 [2] - 塞尚坚持浪漫主义绘画理念 突破传统规则 以几何形状和色彩块面表现自然结构 创作《圣维克多山》系列 但创新风格在当时饱受争议 [2] 友谊破裂与艺术冲突 - 左拉在小说《杰作》中以塞尚为原型进行批判性描写 导致塞尚感到背叛 两人因艺术理念分歧彻底决裂 [2] - 电影细腻刻画争吵与失望过程 展现现实冲击下友谊的脆弱性 [2] 塞尚的后期艺术生涯 - 友谊破裂后塞尚隐居家乡 专注绘画创作 以山脉森林为主题 坚持探索形体与色彩关系 生活清苦但未被社会广泛认可 [3] - 塞尚的艺术理念被后世奉为现代艺术先驱 对现代绘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3] 法国文化呈现 - 影片展现普罗旺斯风土人情 包括乡村集市 葡萄园等场景 体现法国人对生活的热爱 [3] - 法式建筑 服饰等细节传递浪漫典雅的文化特质 左拉与塞尚的艺术追求象征法国"敢于创新精神" [3] 电影主题升华 - 影片不仅为艺术家传记 更是对法国文化与印象派艺术的礼赞 通过19世纪背景展现艺术活力与文化多元性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