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现代经济增长
icon
搜索文档
获得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后的第11天,莫基尔访问北京大学
搜狐财经· 2025-10-27 15:47
学术讲座核心观点 - 工业革命的本质是"实用知识"应用 核心在于技术落地能力而非单纯发明 [2] - 技能供给 制度环境与市场需求相互联动 推动英国经济形成收入提升与技术进步的正反馈循环 [2] - 英国工业革命成为现代经济增长起点的原因在于上述正反馈循环 [2] 对中国科技与经济的评价 - 认为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所走的道路是正确的 [2] - 中国宋朝时期曾是全球最先进 最发达的经济体 这种辉煌有理由重现 [2] - 中国拥有令人惊叹的智力资源与人才储备 并以华沙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国参赛者斩获前三名为例 说明中国在各领域培育人才的能力惊人 [2] 与北京大学的学术交流 - 2015年7月 参加"北京大学海外名家讲学计划"资助的第三届量化历史讲习班暨国际年会 探讨大分流及经济增长关键动力 [3] - 2021年12月 在"北京大学高端讲学计划"资助下 于经济学院举办三次线上讲座 就工业革命 知识经济等主题进行交流 [3]
2025诺贝尔经济学奖:关于创新与淘汰的真相
首席商业评论· 2025-10-15 13:25
文章核心观点 -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乔尔·莫克尔、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以表彰其对“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阐释,核心理论为“创造性破坏” [2][4] - 经济增长源于创新及旧事物的不断退出,而非单纯依靠更努力地工作,每一次发展都是一次对旧秩序的“清算” [2] - 真正的稳定在于站在新秩序诞生的一边,创新是个人能否活得更好的关键底牌 [3] 创造性破坏理论 - “创造性破坏”指新创新出现导致旧事物被取代的过程,例如蒸汽机取代马车、电力取代油灯、数字相机取代胶卷 [2] - 该理论揭示了经济增长不能被视为理所当然,必须维护创造性破坏背后的机制,否则将陷入停滞 [6] - 创造性破坏会制造冲突,必须以建设性方式管理,否则创新将受到老牌公司和利益集团的阻碍 [6] 个人应对策略 - 生存法则一:从“执行任务”转向“指挥工具”,关键在于能否利用AI等工具将结果放大10倍,而非仅掌握单一技能 [2] - 生存法则二:从“适应变化”转向“驾驭变化”,推动变化的人是那些提出“有没有更好方式”的人,而非仅懂得如何做事 [2] - 生存法则三:关注“什么能力最难被替代”,答案指向整合能力(懂工具、懂场景、懂人性)和迁移能力(能快速跨领域) [2] 信念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任何时期的经济变化都高度依赖于人们的信念和认知,其依赖程度比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的要高 [6] - 在18世纪英国,信念与经济利益通过复杂方式相互作用,形成正向反馈回路,最终催生了工业革命和可持续经济增长 [6] - 理念通过思想市场的激烈竞争而胜出,智识环境的变化对构建现代政体和经济体产生深远影响 [7] 英国经济转型案例 - 1700年至1850年间,英国经济经历深刻变化:人口增加两倍多,城镇人口比例从18%大幅提高至45% [11] - 市场在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人们与陌生人打交道的机会增多,消费模式日益多样化,总产出实现长期增长 [11][13] - 工业革命是这一时期的核心事件,它并非由前期所有事件必然“引发”,但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影响 [14]
诺奖经济学奖出炉 追问增长的终极动力
新京报· 2025-10-13 20:21
获奖者及其核心贡献 -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由乔尔·莫基尔、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霍伊特三位学者分享,以表彰他们对技术变迁在持续增长中作用的研究 [1] - 乔尔·莫基尔作为经济史研究者,其贡献在于通过史料整理分析展示现代增长的产生 [1] - 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霍伊特作为理论家,其贡献在于用模型刻画“创造性毁灭”机制在增长过程中的作用及影响 [1] 乔尔·莫基尔的理论框架 - 莫基尔研究的核心主题是“大分流”问题,即近代西方为何率先进入现代增长而东方停滞,其研究侧重于从文化角度分析 [2] - 莫基尔认为现代经济增长强烈依赖知识,西方率先开启现代增长是由于更早强调知识重要性并培养支持知识创造与传播的文化与制度 [3] - 莫基尔指出“培根计划”的提出是西方重视知识的根源,该计划强调认识自然规律对于征服改造自然的重要性并提倡用实验方法探寻规律 [3] - “培根计划”通过激励科研热情增加知识数量,并通过增强知识可及性让既有知识得到更有效利用,从而支撑现代增长 [3] 阿吉翁与霍伊特的理论框架 - 阿吉翁与霍伊特的理论旨在解释索洛增长理论未能阐明的技术进步动力来源,是内生增长理论的重要分支 [5] - 其理论假设经济中产品生产需依靠技术作为中间投入品,掌握技术的企业可拥有市场力量并获取超额垄断利润 [5] - 技术进步通过新旧技术替代实现,研发投入具有随机性,一旦研发成功产生新技术,旧技术即被毁灭,此过程即为“创造性毁灭” [6] - “创造性毁灭”同时产生正反两方面影响:新技术提升经济长期增长潜力,但旧技术被毁会对相关企业及利益集团造成冲击 [6] 理论的实际应用与启示 - 阿吉翁与霍伊特的理论可用以解释现实经济问题,如经济周期的产生可归因于技术研发过程中的随机性 [6] - 该理论有助于理解技术进步过程中的“阴暗面”,例如垄断公司压制新技术的博弈行为 [6] - 在当今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的环境下,获奖者的增长理论可为思考未来经济方向提供有益启示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