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产性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协同
icon
搜索文档
从圈到群: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如何深化
搜狐财经· 2025-11-08 12:46
政策导向 - 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联合三省一市发改委印发《建立健全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提升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水平行动方案》,标志区域一体化进入以都市圈同城化为核心驱动力的新阶段 [1] -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中共中央、国务院意见明确要求长三角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1] 区域经济基础 - 长三角常住人口约2.38亿,地区生产总值达33.17万亿元,占全国比重24.6% [2] - 区域内聚集6个都市圈、9座万亿GDP城市,拥有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等世界级海港及密集交通物流网络 [2] 都市圈发展机制 - 城市群能级高度取决于中心都市圈能级,需为核心都市圈松绑赋能,构建内外联动互补生态 [2] - 人口政策需逐步放松中心城市人口规模限制,通过廉租房供给、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低技能劳动力权益 [2] - 土地政策应遵循经济规律按人口规模供给建设用地,增加土地用途灵活性和中心城区容积率,按都市圈核算开发强度 [2] 产业协同方向 - 需强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把握研发、贸易、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互补关系 [3] - 激活平台经济与人口密度、低技能劳动力联动效应,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集群 [3] - 年轻人主导的直播、短视频、动漫等新消费场景重塑中心城市流量格局,需兼顾传统集聚优势与新兴需求 [3] 区域竞争与一体化 - 三省一市格局为产业布局提供有序竞争土壤,大部分产业可在不同都市圈间布局竞争 [4] - 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市场规则统一、民生福利共享构建统一市场,释放规模经济效应 [4] - 市场驱动竞争加速区域一体化,上下游企业形成跨区域协作,劳动力为追求更高福利自然流动 [4] 跨部门协调挑战 - 都市圈合作需建立跨省市经济统计、税收分成、公共服务保障等合作框架破解协调难题 [5] - 以上海与苏州70公里范围内轨道交通供给有限为例,指出跨地域交通协同存在明显短板 [5] - 建议借鉴东京都市圈经验,根据通勤需求开发沿线土地并实施交通管理 [5] 城乡融合路径 - 邻近核心城市的县城如昆山可凭人口规模大、产业基础好优势快速融入都市圈 [6] - 具有专业特色的县城如义乌、东阳可依托商贸制造优势形成连片发展 [6] - 外围县城需通过土地改革、转移支付等措施保障外出人口权益,提升本地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务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