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命叙事
icon
搜索文档
大学需要怎样的劳动教育
中国青年报· 2025-08-04 07:59
当前大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 存在对劳动教育重视不够、学科定位不准确、条件保障不到位、贯彻执行有偏差的问题 [1] - 劳动教育不真实、不全面、不鲜活的情况比较普遍 [1] - 不真实主要体现在未设置真实的专业化、职业化劳动场景,多采用人工化、模拟化场景 [2] - 不全面主要体现在未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重劳动技能轻价值观培育,轻综合育人效果 [2] - 不鲜活主要体现在缺乏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的教育理念和内容体系,脱离学生个体成长需求 [2] 大学劳动教育的三个核心维度 - 应体现"为了劳动的教育""通过劳动的教育""关于劳动的教育"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 [2] - 为了劳动的教育需面向真实劳动场景,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引入真实职业环境 [3] - 通过劳动的教育需面向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劳动实践与德智体美素养培育有机结合 [5] - 关于劳动的教育需面向创造性劳动的生命叙事,与个体生命成长历程结合 [8] 为了劳动的教育:真实场景构建 - 需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引导了解现代产业体系及不同岗位劳动形态 [4] - 需引导了解先进生产力对劳动者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和协作水平的新要求 [4] - 需引导全面把握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完整劳动链条的各个环节 [4] - 需通过真实专业化劳动深化对劳动内涵的理解,实现与专业学习、职业生涯教育的融合 [4] 通过劳动的教育:全面发展路径 - 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素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运用环节 [5] - 需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其本质是劳动价值观培育 [5] - 历史唯物主义层面:劳动创造历史和人本身,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和人的本质实现 [6] - 政治经济学层面: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来源,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 [6] - 教育学层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 [7] 关于劳动的教育:生命叙事整合 - 需通过生命叙事探索生命主题,建立人生连贯性、秩序感和身份认同感 [8] - 需提供多角色、多场景劳动实践以适应不同岗位需求,体现专业性、复杂性 [9] - 需运用生命叙事的情境化结构打通过去、现在、未来的劳动场景 [9] - 宏观叙事过程是塑造自由自觉本质力量的过程,实现实然与应然世界的统一 [9]
寻找属于“我”的精神原乡(新教育实验的育人之路①)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4-30 06:47
新教育实验概况 - 新教育实验是一项持续20多年的素质教育实践探索,已覆盖全国1万多所学校,参与师生超1000万人,其中半数以上来自农村及偏远地区[3] - 实验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标,通过系统化教育实践推动基础教育生态变革[5][9] - 实验发起人朱永新于2022年获"一丹奖"教育发展奖,并将3000万港元奖金全部捐赠用于教师发展项目[14] 核心教育理念 - 提出"十大行动"框架,包括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构筑理想课堂等系统性改革措施[19][24] - 强调阅读作为核心突破口,通过"晨诵午读暮省"机制提升学生阅读量,湖北随县案例显示农村学生阅读量5年内超城市学生1倍[11] - 倡导融合教育模式,如亭林小学39年坚持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2020年首创农村普校孤独症班[5][6] 教师发展体系 - 设立"新教师基金"五大项目,包括乡村振兴教师提升、明师班、国际研讨班等,覆盖教师全职业周期发展[14][29][33] - 提出教师专业成长"三专"路径: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首期明师班学员5个月完成16万字写作成果[15] - 与科大讯飞、华为云合作引入AI技术,探索未来教师教育新范式[15] 实践成果案例 - 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实施后学生近视率降至18.4%,心理健康抑郁检出率降至5.1%,体质健康达标率保持98%以上[11] - 成都武侯实验小学师生共创戏曲绘本《浣花笺》并正式出版,实现传统文化创新传承[12] - 亭林小学建立"主辅式"融合教室,孤独症学生上午接受专业教学,下午参与普通班综合课程实现双向融合[8] 文化特色建设 - 强调学校作为文化集散地的功能,亭林小学以顾炎武文化为核心构建家国情怀课程体系[8] - "缔造完美教室"行动通过生命叙事理论构建个性化教室文化,书写师生共同成长故事[27] - 研发卓越课程要求教师对国家课程二次开发,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生命体验[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