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药行业发展
搜索文档
江西90后姐妹花再闯港股
36氪· 2025-10-28 08:35
公司上市与财务表现 - 公司第三次冲刺上市,为从A股转赴港股后的第二次尝试 [1]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9970.4万元,同比增长12.96% [1]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为3683.8万元,同比增长118.02% [1]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年营收分别为1.42亿元、1.98亿元、2.21亿元,年均增速达24.7% [2]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利润分别为2646.8万元、5548.1万元、7514万元,年均增速达68.5% [2] - 2023年、2024年公司完成大额分红8620万元和4080万元,且分红金额均大于当年净利润 [7] 市场地位与行业前景 - 公司是中国及全球最大的破伤风抗毒素供应商 [1] - 按2024年销量计,公司在中国和全球的市场份额分别达到65.8%和36.6% [2] - 公司在中国TAT市场份额已连续18年保持在50%以上 [2] - 2019年至2024年全球人用抗血清市场需求复合年增长率为4.9%,预计到2028年将增至8.21亿美元,年均增速达19.1% [2] - 同期中国市场规模复合年增长率为5.9%,预计到2028年将增至1.32亿美元,年均增速为19.9% [2] 产品销售与业务结构 - 公司营收增长主要得益于核心产品销售增加及出口菲律宾、埃塞俄比亚销售额增加 [1]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人用TAT销售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分别为93.9%、93%及93.3%,产品结构相对单一 [2] - 2024年公司人用TAT总销量为2540万支,其中中国销售1320万支,海外出口1220万支 [3] - 2025年上半年公司人用TAT总销量为1220万支,其中中国销售580万支,海外销售640万支 [3] - 2025年上半年国内销售收入占比74.7%,海外销售占比25.3%,该出口比例达历史新高 [3] 全球化与未来规划 - 公司人用TAT已出口至亚洲及非洲逾30个国家和地区,占中国出口量的近100%,几乎垄断该领域出口市场 [3] - 公司计划将上市融资用于开发抗蛇毒血清产品,覆盖蝮蛇、五步蛇等 [3] - 未来规划包括在江西吉安、内蒙赤峰拓展新生产基地和产线,并饲养马匹以开发马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等产品 [3] - 部分资金将用于招聘新的销售及营销人员 [3] 公司治理与历史沿革 - 公司历史可追溯至1969年,是一家由国企改制演变而来的现代生物制药公司,有超50年研究历史 [4][5] - 公司于2002年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由敬伟和姜雪最终控制,并于2017年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 [4][5] - 2022年1月,29岁的敬玥正式执掌公司成为董事长,其妹妹敬瑞华也于2024年加入公司出任董事 [5] - 公司核心管理层包括2002年加入的总经理姚晓东和2019年加入的副总经理李长青 [6] - 公司曾在2020年至2022年完成3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约0.9亿元,但参与融资的股东多与控股家族存在间接股权关联 [7]
《2025全球生物制药指数》发布 揭示行业四大挑战与机遇
搜狐财经· 2025-10-27 20:30
报告发布背景与目的 - Cytiva在第十届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上发布《2025全球生物制药指数》[1] - 报告旨在帮助决策者把握行业趋势、制定韧性战略并推动创新成果落地[1] - 这是自2021年该指数首次推出以来的第三次发布[3] 研究方法与核心发现 - 报告基于对22个国家1250名生物制药高管的深入调研[3] - 系统评估行业在供应链弹性、制造敏捷性、研发生态系统、人才储备、政策与监管以及可持续发展六大维度的表现[3] - 2025年全球生物制药行业得分较2023年略有下降[3] - 行业核心议题是如何缩短创新与市场之间的距离,使科学成果更快惠及患者[3] 行业面临的四大挑战 - 产学研合作存在瓶颈,近半数受访者认为难以找到高质量合作机构,特别是在CRO、CDMO、学术机构及政府实验室等环节[4] - 新型疗法领域人才短缺,38%受访者指出细胞与基因治疗、mRNA、ADC、双抗等方向专业人才不足,可持续发展、数字化与人工智能人才也存在较大缺口[4] - 监管体系一致性与创新性不足,约一半受访者认为政策缺乏连贯性,四分之一受访者指出传统审批流程难以匹配新型疗法的复杂性[4] - 供应链更易受地缘政治影响,超过七成受访者认为关税与贸易政策波动将在未来一年显著影响采购策略,超过六成正通过扩大区域或本土采购以及推进本土化生产以增强供应链安全[4] Cytiva的战略举措与支持计划 - 该指数不仅是行业现状的体检,更是行动指南[7] - Cytiva将结合全球产业经验与本土能力建设,通过覆盖研发至生产的端到端解决方案、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及“扬帆计划”等系统性举措,助力中国创新[7] - “扬帆计划”聚焦中国创新药出海的核心挑战,从源头创新、国际法规合规、出海战略到全球商务拓展等关键环节提供专业支持[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