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多样性投资
icon
搜索文档
生物多样性投资:进展、难点与实践 | 国际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7-08 18:00
生物多样性投资的核心观点 - 生物多样性投资成为继气候变化投资后的重要领域,旨在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回报双赢,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2] - 国际社会通过《昆蒙框架》设定2030年保护30%全球陆地和海洋区域等22项具体目标,标志着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入新阶段[6] - 生物多样性投资通过自然资本债券、信用交易等创新金融工具提升回报潜力,同时促进生态系统修复与可持续农业发展[7] 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投资的差异 核算方法 - 生物多样性足迹核算复杂于碳足迹,因损失多发生于未上市农业主体,数据分散且缺乏统一标准[8] - 荷兰ASN银行发起PBAF联盟开发金融机构生物多样性核算方法,弥补现有量化空白[8] 损失特征 - 生物多样性损失具有本地性:1立方米水体损失在干旱区与森林区的恢复成本差异显著[9] - 时异性特征明显:生态恢复所需资源因时间节点不同产生成本波动[9] 政策执行 - 地域差异性导致统一征税标准难以制定,如沙漠植物生态价值高于森林同类[10] - 缺乏类似"二氧化碳当量"的统一核算标准,数据收集门槛高[10] 生物多样性投资的经济学模型应用 - 拉姆齐模型可平衡短期与长期利益,评估保护方案成本效益[10] - GTAP-AEZ模型量化全球贸易背景下生物多样性投资效益,细化土地经济产出与生态价值分析[10]
《清华金融评论》封面专题: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7-01 18:43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战略意义 -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推动经济持续向好的现实需求,也是畅通国内大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制度保障[4][10] - 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均将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列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4][10] - 统一大市场是成熟市场经济的核心特征,发达经济体通过消除市场分割、统一规则标准等方式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形成单一市场优势[6] 我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现状与挑战 - 我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生产要素丰富多元,产业体系完备,为对内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对外利用全球资源要素提供基础支撑[6] - 近年来在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公平竞争制度、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要素领域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统一性进一步加强[6][10] - 仍面临市场区域分割、地方保护屡禁不止,要素跨区域流动受阻,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居高不下等挑战[6][10] 建设统一大市场的关键路径 - 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结合,推动要素自由流动,同时以制度规则统一保障市场公平竞争,强化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法治保障[6] - 坚持立破并举,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基础制度清单和要素资源市场,废除不符合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规定,破除地方保护[7] - 坚持面向全球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数据跨境流动、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先行先试[7] 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点领域 - 产权市场已成为建设统一大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交易品种基本覆盖除上市公司流通股外的多数资本要素资源[15] - 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是重点,PUF技术有望成为全国统一数据市场的基础制度组成部分,数据企业是市场化配置的关键主体[15] - 统一的资本市场战略背景下,需从顶层设计推动券商业高质量整合,培育一流投行和资管机构[16] 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国际经验借鉴 - 美国单边主义政策短期提振经济但长期失衡,对全球造成负面外溢,冲击国际秩序[17] - 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可促进科创产业发展,应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力推动[27] - 生物多样性投资将成为继气候变化投资后的又一重要领域,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