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节律
搜索文档
一项针对24000人的新大型研究指出,每晚熬夜会带来这些影响
36氪· 2025-09-05 07:09
研究核心发现 - 一项针对近2.4万人长达10年的跟踪研究显示,习惯性熬夜的人比早睡的人认知能力下降得更快 [3][6] - 研究发现在夜猫子群体中,受教育程度越低的人出现类似认知衰退程度的可能性反而越小 [7] - 研究者提出可能解释,包括夜猫子白天锻炼更少,以及早睡者会错过他人吸烟、饮酒和食用不健康食物的高峰时段 [8][9] 影响因素分析 - 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更容易因固定的白天工作时间与其自然生物节律不符而导致睡眠不足 [9][10] - 教育程度较低或中等的人可能更易从事能考虑自身睡眠节律的工作,如酒店业或夜班工作 [10] - 睡眠不足可能导致大脑休息不够,进而更容易养成不良习惯 [10] 职场趋势与启示 - 在过去10年左右,工作场所发生变化,更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夜猫子通过远程工作、自主创业等方式实现了工作灵活化 [11] - 工作灵活化使员工可以推迟上班时间,更符合自身的生物节律安排 [11] - 尽管部分大公司正要求员工更多在办公室工作,限制灵活性,但为各种生物钟类型的优秀员工提供灵活工作安排可能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 [13]
掌握光的规律,实现好的睡眠(服务窗)
人民日报· 2025-08-28 06:19
光与睡眠节律的科学机制 - 人类生物钟略长于24小时 需通过光刺激进行校准 视交叉上核负责修正昼夜节律误差 [1] - 晨间阳光射入眼睛可重启生物钟 使皮质醇达到高峰并分泌晨间激素 夜间褪黑素分泌促进睡眠 二者共同调控脏器功能与代谢 [2] - 晨光需满足小于30度低角度光照条件(上午6-9点) 特定光谱和光照强度是重置睡眠节律的关键 需户外接触15-30分钟且避免隔窗或戴墨镜 [2] 光环境管理策略 - 夜间电子设备蓝光会扰乱生物钟校准机制 导致睡眠延迟 建议晚8点后使用3000K以下色温暖光灯 睡前1小时禁用手机 23点前关灯 [3] - 夜班工作者需保持工作区域光线充足模拟白昼 下班时佩戴墨镜阻隔日光刺激 居家后立即使用遮光窗帘营造黑暗环境 [3] - 夜班前小睡90分钟可维持工作状态且不影响后续深度睡眠 昼夜交替时需固定每日9点前起床并接触晨光15-30分钟以重校准生物钟 [3][4] 节律调整方法 - 固定起床时间(尤其9点前)可反向调节入睡时间 帮助生物钟回归正常昼夜节律 [4] - 晨光照射需持续规律进行 通过户外接触实现生物节律同步 避免防护用具(墨镜/帽子)或室内隔窗的衰减效应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