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钟
icon
搜索文档
Nature头条:如何才能科学地睡个好觉?做到这三点至关重要
生物世界· 2025-10-04 12:05
文章核心观点 - 全球存在一个价值超过1000亿美元的助眠产品市场,但网络上的助眠窍门和昂贵工具并不总是有效,甚至可能因失败而产生负面影响[3] - 科学家指出,基于昼夜节律科学的启示,通过调节光照、固定用餐时间和保持睡眠规律性这三个基本要点,能更有效地改善睡眠和整体健康[7] 昼夜节律与睡眠科学 - 昼夜节律生物钟网络确保生理系统在恰当时间运作,但需要阳光等线索定期校准,现代生活方式(如室内活动、熬夜、周末调整睡眠)导致身体产生时差反应,增加多种疾病风险[7] - 昼夜节律系统与睡眠稳态系统协同调控睡眠,仅靠腺苷积累不足以启动高质量睡眠,需与昼夜节律信号保持一致[13] - 专注于光照、用餐或睡眠规律中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助于其他因素的调整,但无需严格遵循规则,可适当灵活调整[15] 光照对睡眠的影响 - 光是昼夜节律系统最强大的信号,蓝光波段尤其有效,眼睛中存在非视觉感光细胞负责同步生物钟[8] - 昼夜节律系统需要强光才能正常运作,阴天户外光照亮度可达10000勒克斯以上,远超家庭照明的100-250勒克斯[8] - 白天明亮的蓝光能同步昼夜节律并促进夜间褪黑素激增,而夜间人造光源和屏幕的相同照明会扰乱系统[8] - 夜间任何颜色的光,只要光子数量足够多,都会扰乱生物钟,半夜暴露在光线下的干扰作用最大[9] - 改善睡眠的关键是对比度:明亮的白天和黑暗的夜晚,白天接受更多光照与更强的昼夜节律和更高睡眠质量相关[9] - 英国一项针对近9万人的研究发现,光照模式最差的20%的人比习惯最健康的20%的人预计早逝约5年[9] - 现代环境(如室内照明、节能窗户)不利于实现昼夜光照对比,建议白天多户外活动、靠窗坐,晚上调暗灯光、关闭屏幕[10] 饮食与睡眠的关系 - 热量摄入与昼夜节律和睡眠紧密相关,人体在上午晚些时候到下午早些时候对摄入热量最适应,晚上进食会扰乱生物钟和肠道微生物群,可能导致失眠[11] - 科学家建议遵循“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的格言,晚餐应在睡前至少三小时吃完[11] - 食物质量很重要,高糖和饱和脂肪饮食使睡眠变浅易中断,咖啡因和酒精会扰乱睡眠,而白天摄入植物性食物(如核桃、水果蔬菜)可能改善睡眠[12] - 如果睡前不可避免要吃零食,建议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酸奶或麦片,夜间收集的牛奶含有更多褪黑素和更低应激激素[13] 睡眠规律的重要性 - 在恰当时间入睡可能和获得充足睡眠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能让睡眠效益最大化[13] - 研究估计至少80%的上班族和学生依赖闹钟,表明大多数人的生活节奏与自身生物钟不协调[14] - 睡眠失调和作息不规律的风险远不止睡眠质量差,不稳定的日常作息比总睡眠时间更能预测死亡率,心力衰竭患者中睡眠不规律者再次出现医疗事件的风险是规律者的两倍[14]
掌握光的规律,实现好的睡眠(服务窗)
人民日报· 2025-08-28 06:19
光与睡眠节律的科学机制 - 人类生物钟略长于24小时 需通过光刺激进行校准 视交叉上核负责修正昼夜节律误差 [1] - 晨间阳光射入眼睛可重启生物钟 使皮质醇达到高峰并分泌晨间激素 夜间褪黑素分泌促进睡眠 二者共同调控脏器功能与代谢 [2] - 晨光需满足小于30度低角度光照条件(上午6-9点) 特定光谱和光照强度是重置睡眠节律的关键 需户外接触15-30分钟且避免隔窗或戴墨镜 [2] 光环境管理策略 - 夜间电子设备蓝光会扰乱生物钟校准机制 导致睡眠延迟 建议晚8点后使用3000K以下色温暖光灯 睡前1小时禁用手机 23点前关灯 [3] - 夜班工作者需保持工作区域光线充足模拟白昼 下班时佩戴墨镜阻隔日光刺激 居家后立即使用遮光窗帘营造黑暗环境 [3] - 夜班前小睡90分钟可维持工作状态且不影响后续深度睡眠 昼夜交替时需固定每日9点前起床并接触晨光15-30分钟以重校准生物钟 [3][4] 节律调整方法 - 固定起床时间(尤其9点前)可反向调节入睡时间 帮助生物钟回归正常昼夜节律 [4] - 晨光照射需持续规律进行 通过户外接触实现生物节律同步 避免防护用具(墨镜/帽子)或室内隔窗的衰减效应 [2][4]
“时间疗法”开启健康管理新途径
科技日报· 2025-08-27 08:52
行业技术突破 - 德国人体时钟公司推出头发生物钟检测服务 通过带毛囊头发分析人体内部时钟与平均节律偏差 [1] - 新型检测技术打破传统局限:TimeTeller公司开发唾液检测法 美国团队研发血液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 [5] - 头发生物钟检测已实现商业化 普通消费者可了解自身内部时钟 但结果需等待5周 [5] 临床应用进展 - 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团队开展临床试验 探索个性化给药时间对癌症疗效提升作用 [1] - 时间疗法在癌症治疗中显现潜力:1990年试验显示早上6点化疗可减轻恶心疲劳等副作用 2022年涵盖18个试验的综述表明多数能降低治疗毒性且不影响药效 [4]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上午11点30分前进行免疫化疗治愈率几乎是下午或晚间治疗者的两倍 [5] - 其他医学领域发现:下午心脏手术患者耐受性更佳 上午9-11点接种流感疫苗产生抗体量是6小时后接种的4倍 [4] 科学研究基础 - 时钟基因调控机制:细胞内时钟基因产生周期性波动时钟蛋白 影响43%基因表达具有明显节律性(小鼠实验数据)[3] - 美国100种畅销药物中56种靶向蛋白活性随昼夜节律波动 [3] - 生物钟紊乱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轮班工作夜间光照过强是主要诱因 [6] 发展瓶颈与方向 - 现有技术存在结果滞后缺陷:5周等待期间生物钟会因光照等因素变化 有实验显示调整光照可使生物钟提前2小时 [7] - 无法检测单个器官节律状态 器官间节律错位可能是健康风险重要诱因 [7] - 未来需开发实时检测技术与器官特异性标志物 以实现肝脏肠道等组织节律精准掌握 [7]
Cell 子刊重磅揭示:早餐吃得丰盛,全天更易控饥饿,减肥变得更简单!
GLP1减重宝典· 2025-08-04 17:51
热量分配时机对减肥的影响 - 研究比较两种热量分配方式:"早餐多吃型"(早餐45%、午餐35%、晚餐20%)和"晚餐多吃型"(早餐20%、午餐35%、晚餐45%),每种持续4周 [6][7] - 两种方式减重效果相似,受试者平均减重3.3公斤,但"早餐多吃型"显著降低饥饿感并改善食欲控制 [11][12] - 早餐摄入充足可延长饱腹感,减少全天进食冲动,机制包括胃排空减慢及饱腹激素(PYY、GIP、GLP-1)分泌增加 [13][14] 生物钟与饮食规律的协同效应 - "早餐多吃型"更符合人体生物钟,顺应白天能量需求高的自然规律 [15] - 研究未发现两种饮食在能量代谢上的显著差异,但强调时间分配对减肥可持续性的潜在影响 [15] 减重手术与药物研究动态 - 《柳叶刀》子刊研究显示,68%患者通过减重手术实现体重减半,不同术式效果存在差异 [22] - 《柳叶刀》发布七大减肥药对比分析,评估疗效强弱 [24] 平台定位与内容方向 - 聚焦肥胖及代谢领域国际学术进展,目标用户为医学减重临床及教研人员 [2][25] - 通过公众号及电子杂志形式传播前沿科学成果 [27][28]
身体衰老的3个睡眠信号!符合一个就要当心了,赶紧对照一下
央视新闻· 2025-07-19 10:22
睡眠与衰老的关系 - 睡眠状态是判断衰老的重要指标,即使外表保养良好,50岁人的睡眠状态也无法伪装 [1] - 老年人生物钟前移导致入睡时间显著提前,褪黑激素分泌高峰比年轻人早1-2小时,核心体温最低点也前移 [2] - 老年人睡眠呈现碎片化,与大脑中Hcrt神经元过度兴奋有关,斯坦福大学研究发现Hcrt神经元随年龄增长更容易被触发 [3] - 深度睡眠随年龄增长大幅减少,青年时期深度睡眠比例为18.9%,中年时期降至3.4% [6] 提升睡眠质量的方法 - 保持规律睡眠可延缓生物衰老,睡眠不规律的人身体年龄平均衰老9个月 [7] - 睡前进行深蹲、提踵、提膝展髋三个运动,每次3分钟,可使睡眠时间延长近30分钟 [8][10] - 穿袜子睡觉可缩短入睡时间7.5分钟,减少醒来次数7.5倍,延长总睡眠时长32分钟,提高睡眠效率7.6% [11][12] - 睡前玩手机8分钟会导致入睡时间延长1小时,因蓝光提高警觉性 [13] - 睡前1-2小时洗澡有助于促进睡眠,利用体温节律加速散热 [14] - 睡前用40℃温水泡脚20分钟,水位高于脚踝10厘米,可显著改善睡眠质量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