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产业见底指标体系
搜索文档
白酒的漫长凛冬
雪球· 2025-11-04 16:27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白酒行业当前正经历深度调整,远未触底,预计见底周期将延续至2027年前后 [5][18][31] - 行业面临库存高企、价格倒挂、需求疲软等多重压力,呈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极端分化格局 [7][11][13] - 通过对比历史危机与国际烈酒行业经验,行业复苏需满足库存去化、价格修复、需求转型等多重条件共振 [27][34][48] 财报的寒意 - 头部酒企增速放缓但韧性凸显,贵州茅台前三季度营业总收入1309.04亿元,同比增长6.32%,但第三季度营收同比微增0.56%,增长动能明显减弱 [8] - 第二梯队高端酒企承压显著,五粮液前三季度营业总收入同比下降10.26%,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3.72%,核心产品普五批价长期低于出厂价 [9] - 次高端及区域酒企集体沦陷,洋河股份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4.26%,Q3出现3.69亿元净利润亏损;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累计产量265.5万千升,同比下降9.9% [10] - 行业健康度持续恶化,现金流收紧,五粮液前三季度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同比下降5.19%;行业平均存货周转天数攀升至900天,同比增加10%;多数酒企毛利率同比下降 [11] 恶化的动态 - 价格体系全线崩塌,53度飞天茅台散瓶批价跌至1640元/瓶,较年初跌幅超28%;五粮液普五批价低于出厂价,价格倒挂幅度超10%;次高端及区域酒企价格战全面升级 [14] - 库存水平分化加剧,高端酒企呈现“小商清库、大商压库”的两极分化;次高端及区域酒企库存压力失控,部分中小酒企库存消化周期需1-2年 [15] - 需求端持续疲软,双节期间白酒动销同比下滑约20%,传统核心场景占比从2019年的45%降至不足20%;Z世代白酒消费占比仅12%;渠道端信心崩溃,预收款占营收比重行业平均仅12% [16] 迟到的见底 - 库存去化距离目标差距悬殊,行业整体库存周转天数需降至300天以下,但当前高达900天;头部酒企库存压力缓解需至2026年中,腰部及以下酒企则需1-2年 [19] - 价格修复的企稳信号完全缺失,高端酒批价需站稳关键关口(飞天2000元),但当前仅1640元;价格企稳通常比库存去化滞后3-6个月 [20] - 需求转型的新场景尚未形成有效支撑,家庭自饮与社区团购占比仅35%,Z世代消费占比12%,低度酒占比18%,均未达到目标值 [22] - 竞争格局集中度CR5约35%,距离全球烈酒稳定期水平(CR5≥50%)仍有差距;政策与流动性支持力度不足,M1增速仅4.3%;估值底已现但基本面底尚未确认 [23][24][25] 历史的回望 - 第一次危机(1998-2004年)成因于亚洲金融危机、假酒案及消费税改革,行业产量腰斩,淘汰30%低端产能;见底特征为产能去化彻底、价格体系触底企稳、消费结构转型 [28] - 第二次危机(2012-2015年)成因于“八项规定”限制三公消费及塑化剂事件,飞天茅台零售价从2200元跌至800元;见底特征为供需再平衡、大众消费承接、行业出清加速 [29] - 两次危机见底均以价格企稳、库存去化、消费承接为核心信号;本轮调整是宏观经济疲软、消费代际更替与结构性产能过剩的“慢性病”,调整深度和复杂性远超以往 [30][31] 国际的镜鉴 - 苏格兰威士忌通过主动控产、分级消化库存及开拓新兴市场实现复苏,出口额占比突破70%;见底信号为库存周转降至400天及单一麦芽占比提升至50% [36][37][38] - 日本清酒通过产品低度化、场景多元化及文化绑定实现逆袭,低度产品占比升至40%,家庭自饮占比提升至60%;见底标志为CR5提升至55%及海外收入占比15% [39][40][42] - 法国干邑通过场景转移至大众消费及行业协同的价格管控实现转型,自饮消费占比从20%提升至45%;白酒需借鉴其协会牵头与利益绑定的模式 [43][44][45] - 国际烈酒行业复苏的共性规律是去库彻底、需求替代、格局优化;白酒见底需满足库存周转≤300天、低度酒占比≥30%、CR5≥50%等条件 [46][48] 春来的啼声 - 白酒行业渡过危机后,将迎来品牌化、全球化、健康化的新时代,彻底告别野蛮生长的过去 [54] - 行业需加速产品低度化、渠道数字化、文化年轻化转型,警惕重规模、轻价值的复苏误区 [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