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短期主义
icon
搜索文档
“亏30%能扛,赚1%却慌” 基民赎回困局与基金增值考验
第一财经· 2025-08-21 08:05
"亏30%稳如泰山,涨1%坐立难安",投资者小胡的自嘲,道出了当下无数基民的心声。 随着8月上证指数突破十年高点,超千只主动权益基金创净值新高,近1300只"毛基"重返1元以上。然 而,当市场从冰点回暖,那些曾被深套的投资者,反而在浮盈出现时陷入了更深的纠结:是"落袋为 安"还是"错失行情"?有人为求心安清仓离场,有人在"这次是真的吗"的自我怀疑中举棋不定。 苦熬两年多的投资者小胡,在基金账户翻红的那一刻,手指却迟迟无法按下"赎回"键。他告诉第一财经 记者,被套多时的基金刚解套并实现微薄盈利,曾经"躺平"到懒得打开账户的他,如今却成了基金相关 APP的高频用户,在"怕错过大涨"与"怕浮盈消失"的拉扯中焦虑不堪。 而对于机构而言,主动权益类产品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应对赎回压力。在一位渠道人士看来,应当 尊重客户赎回的决定,"该走就让大家走"。如今行业更应跳出"单纯控赎回"的思维定式,转而聚焦客户 需求的核心痛点。 这场由行情回暖引发的赎回困局,正成为A股新一轮上涨中最真实的投资者群像。 从"躺平"到"纠结" "基金刚涨1%,赎回的念头已在脑海里转了100圈。"小胡告诉第一财经。他手中的基金产品此前已被套 两年 ...
“亏30%稳如泰山,涨1%坐立难安”,曾被深套的基民如今陷入更深纠结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8-20 23:25
2025.08.20 本文字数:3598,阅读时长大约6分钟 作者 |第一财经 曹璐 "亏30%稳如泰山,涨1%坐立难安",投资者小胡的自嘲,道出了当下无数基民的心声。 随着8月上证指数突破十年高点,超千只主动权益基金创净值新高,近1300只"毛基"重返1元以上。然 而,当市场从冰点回暖,那些曾被深套的投资者,反而在浮盈出现时陷入了更深的纠结:是"落袋为 安"还是"错失行情"?有人为求心安清仓离场,有人在"这次是真的吗"的自我怀疑中举棋不定。 苦熬两年多的投资者小胡,在基金账户翻红的那一刻,手指却迟迟无法按下"赎回"键。他告诉第一财经 记者,被套多时的基金刚解套并实现微薄盈利,曾经"躺平"到懒得打开账户的他,如今却成了基金相关 APP的高频用户,在"怕错过大涨"与"怕浮盈消失"的拉扯中焦虑不堪。 而对于机构而言,主动权益类产品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应对赎回压力。在一位渠道人士看来,应当 尊重客户赎回的决定,"该走就让大家走"。如今行业更应跳出"单纯控赎回"的思维定式,转而聚焦客户 需求的核心痛点。 从"躺平"到"纠结" "基金刚涨1%,赎回的念头已在脑海里转了100圈。"小胡告诉第一财经。他手中的基金产品此前 ...
“亏30%稳如泰山,涨1%坐立难安”,曾被深套的基民如今陷入更深纠结
第一财经· 2025-08-20 23:10
市场回暖与投资者行为分析 - 上证指数突破十年高点带动超千只主动权益基金创净值新高 近1300只基金净值重返1元以上[3][6][8] - 主动权益基金区间收益率表现强劲 自去年9月24日至今年8月19日 4376只基金中仅4只未实现正收益 1450只产品收益率超过50% 占比超三分之一 其中166只产品业绩翻倍 最高回报超200%[6][7] - 基金净值显著回升 去年9月23日净值跌破1元的产品达2325只 占比超一半 今年8月19日净值低于1元的基金数量降至1031只 16只产品净值迈入2元区间[8] 投资者心理与决策困境 - 投资者出现"回本即焦虑"心态 亏损时被动"躺平" 盈利时陷入"怕错过大涨"与"怕浮盈消失"的决策困境[3][6][10] - 行为金融学分析显示 损失厌恶效应使投资者对损失的痛苦程度是收益喜悦的两倍 锚定效应导致买入成本价成为心理盈亏分界线 触发赎回冲动[10][11] - 部分投资者选择清仓落袋为安 另有部分投资者在净值回升后频繁关注市场 日均查看基金账户次数显著增加[3][7][10] 行业应对策略与资金流向变化 - 基金公司面临结构性赎回压力 部分大规模权益基金出现赎回 同时新资金入场呈现"认购人数增但单笔金额低"的特征 线上申购规模持续高于赎回规模 整体保持净流入[13][14] - 行业策略从单纯控制赎回转向客户需求导向 提供低波稳健型 行业轮动型及定投策略产品等定制化解决方案[3][14][15] - 渠道人士强调尊重客户赎回决定 同时加强基金公司与代销渠道合作 基于客户风险承受能力和市场环境提供适配产品[14][15]
亏30%能扛 赚1%却慌:基民赎回心态为何总“反着来”?
第一财经· 2025-08-20 22:03
"亏30%稳如泰山,涨1%坐立难安",投资者小胡的自嘲,道出了当下无数基民的心声。 随着8月上证指数突破十年高点,超千只主动权益基金创净值新高,近1300只"毛基"重返1元以上。然 而,当市场从冰点回暖,那些曾被深套的投资者,反而在浮盈出现时陷入了更深的纠结:是"落袋为 安"还是"错失行情"?有人为求心安清仓离场,有人在"这次是真的吗"的自我怀疑中举棋不定。 苦熬两年多的投资者小胡,在基金账户翻红的那一刻,手指却迟迟无法按下"赎回"键。他告诉第一财经 记者,被套多时的基金刚解套并实现微薄盈利,曾经"躺平"到懒得打开账户的他,如今却成了基金相关 APP的高频用户,在"怕错过大涨"与"怕浮盈消失"的拉扯中焦虑不堪。 而对于机构而言,主动权益类产品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应对赎回压力。在一位渠道人士看来,应当 尊重客户赎回的决定,"该走就让大家走"。如今行业更应跳出"单纯控赎回"的思维定式,转而聚焦客户 需求的核心痛点。 这场由行情回暖引发的赎回困局,正成为A股新一轮上涨中最真实的投资者群像。 从"躺平"到"纠结" "基金刚涨1%,赎回的念头已在脑海里转了100圈。"小胡告诉第一财经。他手中的基金产品此前已被套 两年 ...
亏30%能扛,赚1%却慌:基民赎回心态为何总“反着来”?
第一财经· 2025-08-20 22:01
而对于机构而言,主动权益类产品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应对赎回压力。在一位渠道人士看来,应当 尊重客户赎回的决定,"该走就让大家走"。如今行业更应跳出"单纯控赎回"的思维定式,转而聚焦客户 需求的核心痛点。 账面翻红之后,他们从"懒得看账户"到"高频刷净值"。 "亏30%稳如泰山,涨1%坐立难安",投资者小胡的自嘲,道出了当下无数基民的心声。 随着8月上证指数突破十年高点,超千只主动权益基金创净值新高,近1300只"毛基"重返1元以上。然 而,当市场从冰点回暖,那些曾被深套的投资者,反而在浮盈出现时陷入了更深的纠结:是"落袋为 安"还是"错失行情"?有人为求心安清仓离场,有人在"这次是真的吗"的自我怀疑中举棋不定。 苦熬两年多的投资者小胡,在基金账户翻红的那一刻,手指却迟迟无法按下"赎回"键。他告诉第一财经 记者,被套多时的基金刚解套并实现微薄盈利,曾经"躺平"到懒得打开账户的他,如今却成了基金相关 APP的高频用户,在"怕错过大涨"与"怕浮盈消失"的拉扯中焦虑不堪。 这场由行情回暖引发的赎回困局,正成为A股新一轮上涨中最真实的投资者群像。 从"躺平"到"纠结" "基金刚涨1%,赎回的念头已在脑海里转了100圈 ...
好好的大公司,怎么就病了?
36氪· 2025-07-23 10:45
大企业病的定义与症状 - 大企业病指成功的大型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逐渐失去活力与竞争力,陷入停滞或衰退的状态,是一种长期潜伏的"慢性死亡"[2] - 三大核心症状包括战略失焦、组织失灵和创新停滞[2][7][11] 战略失焦 - 企业边界消失,不再明确"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盲目扩展新业务导致资源分散[2] - 典型案例:HTC拓展VR和区块链手机导致主业受损,凡客诚品盲目扩品类引发资金链断裂[2][5] - 资源配置紊乱,核心业务支持不足,新业务难以突破,部门内耗严重[5][6] 组织失灵 - 决策体系迟钝,权限模糊、流程冗长导致错失市场窗口[7] - 部门协同弱化,目标不一致引发运营低效(如凡客诚品库存积压)[8] - 激励机制偏离战略,过度追求短期指标(如美特斯邦威忽视品牌升级)[8] - 人才体系失衡,中层保守、基层缺乏成长通道(如王安电脑)[8][9] 创新停滞 - 产品更新流于表面,缺乏结构性突破(如黑莓固守物理键盘)[11] - 技术路线保守,用户体验停滞(如索尼智能手机业务)[11][12] - 早期试错文化被风险厌恶取代,创新沦为"增长叙事道具"[12] 大企业病的根源 - **成功陷阱循环**:过度依赖已验证的成功路径(如柯达胶卷业务),抑制对新可能的探索[15][16] - **组织内驱失衡**:官僚系统放大风险规避,代理关系导致目标分裂(如美特斯邦威多层管理)[18][19][20] - **短期主义盛行**:资本市场压力下压缩长期投入,战略被财务节奏主导[21] 案例企业对比 - **失败案例**:诺基亚反应迟缓、柯达拒绝自我革命、通用电气战略摇摆[1][16] - **成功对照**:苹果聚焦高端生态、任天堂定位家庭娱乐、Zara扁平化管理[2][8] 解决方向 - 需重塑对客户的敏感度、创新信仰和长期坚持[23] - 敢于打破固化机制(如流程、习惯逻辑)并建立容错文化[23][24]
农牧业生产的阶层问题,先喂好有钱人还是喂饱所有人?
第一财经· 2025-06-13 11:13
经济增长理论 - 经济增长是"物流概念"而非指数概念,源于人口增长导致物质资料需求增加和流通工序复杂化,而非科技进步或生产力提高 [1] - 人口负增长情况下经济正增长几乎不可能实现,当前增长模式本质是能源和自然资源的透支性贷款 [1] 粮食生产现状 - 全球食物生产已达人均每日3000千卡,但1/3食物被浪费(约1000千卡/人/日),浪费问题远大于资源消耗问题 [4] - 农耕文明支撑的人口密度可达7万人/平方公里(菲律宾马尼拉),远超原始觅食方式的0.1人/平方公里 [4] 替代饮食方案的可行性 - 生酮饮食每100克水果仅提供70千卡能量,若全面推广需将当前水果产量提高400倍才能满足需求 [5] - 纯素食方案中人类仅能吸收蔬菜10%营养,且缺乏脂肪和蛋白质,草根蔬菜种植量需求无法估量 [5] - 捕猎模式即使消耗1800年全部野牛存量仅能养活200万人,不足当今全球人口0.0025% [5] 农业生产效率比较 - 鸡肉饲料成本仅为牛肉的1/15和猪肉的1/6,全鸡食用(如中国鸡爪消费)更具资源效率 [7] - 有机农业单位产量低于传统农业35-50%,但通过溢价实现更高盈利效率,实质是阶级化食品供应 [8] 劳动力结构矛盾 - 美国10.4%劳动力(2201万人)从事农业,中国农业劳动力占比达24%,但农业盈利能力显著低于互联网等行业 [8] - 农民向城市服务业迁移导致农业劳动力短缺,威胁长期粮食供给稳定性 [8] 产业优先级争议 - 农业对文明存续的重要性超过高科技产业(如iPhone生产),但资本配置长期向高附加值产业倾斜 [8] - 粮食问题本质是阶级问题,表现为精英饮食理念(生酮/有机/人造肉)与大众温饱需求的根本性割裂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