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添富北交所创新精选两年定开A
搜索文档
北交所配置策略报告(一):北交所双指数与专精特新主题投资价值分析-20251107
金融街证券· 2025-11-07 19:54
核心观点 - 北交所已形成以北证50指数和北证专精特新指数为核心的双指数体系,两者均聚焦于工业与信息技术行业,但定位和特征存在差异 [1] - 北证专精特新指数历史收益率表现突出,自2024年6月28日至2025年10月20日累计收益率达144.86%,显著跑赢同期创业板指和北证50指数 [1][24] - 与沪深交易所的专精特新指数相比,北证专精特新指数成分股市值最小(平均48.89亿元),但展现出较高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其ROE(10.12%)和股息率(0.79%)在同类指数中领先 [2][65][74][78] - 北交所指数产品生态仍在发展初期,北证50指数已有60只场外挂钩基金(总规模113.36亿元),但尚无场内ETF产品;市场流动性依赖做市商制度支撑 [3][82][86] 北交所主要指数概览 指数设立与定位 - 北交所于2021年11月15日正式开市,旨在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其市场结构由新三板的"基础层-创新层-精选层"升级为"基础层-创新层-北交所" [8] - 北证50指数(899050.BJ)作为首只宽基指数,于2022年11月21日发布,覆盖市场规模大、流动性好的50只证券,反映市场整体表现 [8][14] - 北证专精特新指数(899601.BJ)于2025年6月30日发布,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选取市值最大的50只证券,聚焦特色板块 [8][14] 样本特征对比 - 行业分布高度集中,北证50与北证专精特新指数的前三大行业均为工业、信息技术和材料 [17] - 北证50成分股平均市值(66.62亿元)大于北证专精特新成分股(48.89亿元);后者市值主要集中在20-50亿元区间,占比达70% [1][19][20] - 估值方面,北证专精特新指数市盈率TTM(70.50X)显著高于北证50指数(49.60X),超过100倍市盈率的公司占比分别为46%和30% [1][22] 市场表现对比 - 自2024年6月28日至2025年10月20日,北证50指数累计收益率为101.60%,跑赢创业板指23.78个百分点;北证专精特新指数累计收益率达144.86%,表现最佳 [1][24] - 北证专精特新指数波动性更高,近1年年化波动率达50.55%,夏普比率为1.56;北证50指数年化波动率为46.22%,夏普比率为1.01 [26][28][29] 财务数据对比 - 营收与利润规模:北证50指数成分股24年营收中位数6.80亿元,归母净利润中位数0.69亿元;北证专精特新指数成分股24年营收中位数4.09亿元,归母净利润中位数0.37亿元 [1][30][31] - 成长性:北证专精特新指数成分股营收3年复合增速(11.98%)和归母净利润3年复合增速(3.11%)均优于北证50指数(分别为6.51%和-7.84%) [1][30][31] - 盈利能力:北证专精特新指数24年毛利率(26.14%)和ROE(10.12%)高于北证50指数(22.57%和8.15%),但两者盈利指标均呈震荡下行趋势 [1][34] - 研发投入:北证专精特新指数24年研发费用率为5.63%,高于北证50指数的4.40%,体现其更强的科技成长属性 [1][36][37] 三大交易所专精特新指数对比 指数概览与样本特征 - 截至2025年10月,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共发布6只专精特新主题指数,形成差异化互补格局 [2][47] - 各指数前两大行业均为工业和信息技术;北证专精特新指数中工业股权重最高(41.98%),而科创专精特新指数信息技术股权重达77.22% [2][51] - 北证专精特新指数总市值最小(2444.49亿元),平均市值(48.89亿元)在6只指数中位列最末;市盈率(79.80x)处于偏低水平 [2][55] 市场表现对比 - 自2024年6月28日至2025年10月21日,北证专精特新指数收益率为34.99%,表现位于中游;沪专精特新指数收益率最高(48.33%) [61] - 今年以来(截至2025年10月20日),北证专精特新指数上涨53.04%,小幅跑输沪专精特新指数(56.68%),但波动率和换手率均高于同类指数 [63][64] - 近1年来,北证专精特新指数收益率为107.32%,大幅领先其他指数,夏普比率达2.69 [64] 财务数据对比 - 营收与利润增长:北证专精特新指数营收3年复合增速(11.98%)表现相对较差,归母净利润3年复合增速(3.11%)位于中游;科创专精特新指数增长最快 [65] - 盈利指标:北证专精特新指数24年毛利率(26.14%)相对较弱,但归母净利率(9.90%)表现中游;ROE(10.12%)显著高于其他指数 [70][74] - 研发与分红:北证专精特新指数研发费用率(5.63%)处于末位;其股息率(0.79%)在6只指数中最高 [74][78] 北交所指数配置情况 - 北证50指数已有60只场外挂钩基金,总规模达113.36亿元,规模最大的为华夏北交所创新中小企业精选(9.06亿元) [3][82][84] - 目前北交所尚无跟踪北证50或北证专精特新指数的场内ETF产品;北证专精特新指数也暂无专门的场外产品跟踪 [3][82] - 为提升流动性,北交所于2023年引入做市商制度,截至2025年10月已有21家券商获资格,其中18家已开展业务 [86]
扎根产业的“沉浸研究”,解码汇添富科技战队的投资“底蕴”
中国证券报· 2025-10-20 16:49
文章核心观点 - 汇添富基金科技投资团队通过"实业式投资"方法论,即长期、专注、系统化的产业研究、技术深耕和团队建设,致力于创造可持续的超额收益 [1] - 该方法论强调不追逐短期风口,而是像经营企业一样沉浸于产业研究、搭建人才梯队和锤炼组织体系,以在变化的市场中捕捉主线 [1] - 公司科技投资团队的深厚底蕴构成了其在技术加速迭代环境中的护城河,为投资者提供穿越周期的底气 [15] 投资业绩表现 - 截至2025年8月28日,汇添富旗下数字化及科技类产品近一年业绩亮眼,4只基金净值翻倍,10只基金涨幅超过50% [1] - 具体基金表现:汇添富北交所创新精选两年定开A近一年涨幅219.37%,汇添富科技创新A涨幅120.28%,汇添富自主核心科技一年持有A涨幅117.47%,汇添富中证芯片产业指数增强A涨幅102.27% [2] - 中长期业绩表现出耐力:截至2025年7月末,汇添富全球移动互联A过去七年净值增长率在同类QDII混合基金中排名第一(1/23),过去五年和三年均排名第三(3/33, 3/44) [3] - 汇添富科技创新A过去五年、三年和一年在灵活配置型基金中的排名分别为前10%(37/433)、前10%(35/474)和前5%(19/476) [3][5] 全球视野与前瞻布局 - 科技团队强调全产业链研究视野,覆盖上下游、国内外上市公司及非上市公司,此为区别于其他机构的重要优势 [6] - 自2011年起,公司几乎每年组织基金经理赴硅谷等海外科技中心进行一线调研,面对面接触跟踪数百家企业如英特尔、英伟达、AMD等 [6] - 通过沉浸式跟踪,团队在2017年后敏锐察觉到数字化转型趋势,并于2020至2021年间前瞻性布局多只"数字系列"产品,如汇添富数字生活主题、数字未来混合等 [6] - 在当前AI浪潮中,通过全球深度调研,团队判断海外AI进展打开全球科技产业天花板,同时中国科技企业角色关键,推动资产价值重估 [7] 研究方法与理念 - 投资理念以深入的企业基本面分析为立足点,挑选高质量证券进行中长期布局,以获得持续稳定的长期收益 [8] - 研究公司需建立多种触点以感知其治理架构、管理层和价值观,对早期公司跟踪周期长达三至五年 [8] - 研究需要时间积累,通过日常动态跟踪管理层变化及ROIC等指标动态,不断加深研究深度 [8] - 通过在产业中建立大量触点并投入资源(如参加产业论坛)以保持对变化的敏感度 [8] 团队合成与体系构建 - 科技投资强调平台化、体系化的团队作战,将个人能力合成为系统能力以提高在模糊产业趋势中的胜率 [9] - 团队建设四个维度:近20人的投研团队(含近10位基金经理)形成老中青结合的人才梯队 [10] - 专业分工覆盖电子、半导体、通信、计算机、传媒、互联网六大子行业,投资团队各有所长 [10] - 通过香港、美国、新加坡子公司布点,就近了解全球市场动向,反哺A股投资 [10] - 培育平等高效的分享文化,通过晨会、双周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全天候沟通,基金经理亦承担前沿领域研究任务 [11] - 垂直一体化投研体系下,每位基金经理都是资深研究员,共享研究成果以拼出产业全貌,提升投资胜率 [11] 长期主义与底蕴厚植 - 公司坚持长期主义理念,在主动权益投资业绩承压时期仍保持战略稳定,持续夯实科技投资基础 [12] - 团队建设坚持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结合,形成能力圈互补,即使在行业挑战时期也未停止 [12] - 以长期视角考核业绩并注重人才长期发展,例如研究员在行业低潮期坚守并最终抓住机会 [13] - 全面提升投资管理规则化,强调产品定位清晰、人岗有效匹配及组合构建规则化,引入Barra系统进行定量监测 [14]
汇添富基金马磊:从“科技大爆炸”到“飞轮正循环”
点拾投资· 2025-10-09 08:57
文章核心观点 - 全球AI大模型已实现飞轮正循环,由算力、模型、应用、数据四大环节相互驱动形成正向反馈 [1][17] - 基金经理马磊基于对AI产业趋势的精准判断,其管理的多只基金在近一年取得显著超额收益,3只基金实现翻倍 [4][5] - 汇添富基金通过独特的全球研究资源、高效的组织架构和逆势扩张的团队,在科技产业研究中建立了竞争优势 [6][7][8] AI产业趋势判断 - 2023年ChatGPT的出现标志着第三次全球科技革命(AI革命)的开始,此前两次分别为2000-2010年的互联网革命和2010-2020年的移动互联网革命 [12] - AI大模型迭代速度显著加快,从过去的半年或一年更新一次,发展到每月甚至每周快速更新 [13] - 2024年7月OpenAI发布的“草莓”模型是技术重大突破,将强化学习与Transformer架构整合,使模型具备了思考能力,从“婴儿时代”进入“小学生时代” [14] - DeepSeek的出现并未导致“算力通缩”,反而激发了全球科技巨头的AI军备竞赛,加速了技术创新 [15] - 2025年四五月期间,算力的token调用量出现拐点向上的加速度,多模态和强化学习技术快速发展 [16] 飞轮正循环的具体表现 - 算力投入训练出更好的模型,更好的模型打开更多应用场景,应用产生收入和高质量数据,收入和数据再反哺算力投入,形成正反馈 [17] - 从海外科技龙头的中报看,AI带来了大幅的业绩上调,例如某全球企业级软件/数据库龙头接到4500亿美元的AI订单,其中OpenAI占3000亿美元 [28] - 某全球半导体芯片龙头在财报中预测,2030年全球AI投资将达到3万亿至4万亿美元,相比2025年约6000亿美元的投资增长数倍 [28] 投资策略与框架 - 投资聚焦于“真成长的好公司”,判断是真创新还是假创新,关注科技对社会效率的真实提升 [20] - 不过度集中单一赛道,通过反复比较挑选2-3个核心主线进行重点配置,例如明确算力为业绩增速最快板块后,重点配置光模块、PCB和服务器环节中全球领先的中国企业 [22][25] - 投资组合采用战略与战术结合,约三分之二仓位配置于高确定性的战略品种,三分之一配置于高弹性的战术品种 [24] - 超额收益需走在业绩兑现前面,根据企业未来3-5年的利润空间判断市值空间,而非进行景气度趋势投资 [23][24] 未来看好的方向 - 全球AI科技创新:模型军备竞赛加速,多模态和以数理编程Agent为代表的底层推理能力是明确发展方向 [27][28] - 硬科技中的自主可控:在复杂国际形势下,实现芯片产业链国产化至关重要,关注受益于全球AI创新和国产化率提升的公司 [29] - 港股科技:聚集了中国科技各领域的龙头企业,估值性价比高,当前股价尚未完全反映其中长期竞争优势和成长空间 [29] 汇添富科技团队优势 - 拥有得天独厚的海外研究资源,每年组织投研人员进行海外调研,特别是在硅谷进行长达一周的深度调研,覆盖半导体、云计算、自动驾驶等龙头公司 [6][7][36] - 研究架构采用研究大组模式,由基金经理和资深研究员担任组长,提高了研究成果的实战性和投研转化效率 [7][31] - 科技团队在过去三年逆势扩张一倍,形成由老将和中生代构成的稳定人才梯队,研究颗粒度细致,将AI产业链划分为“芯、云、端、网”四大环节并由专人跟踪 [8][32] - 团队成员分享机制完善,每周进行固定头脑风暴,基金经理也承担研究职责,深入一线 [33]
汇添富基金马磊:从“科技大爆炸”到“飞轮正循环”
搜狐财经· 2025-10-09 00:13
基金经理马磊的投资观点与业绩 - 马磊在2024年8月提出“全球正加速步入TECH BIG BANG科技大爆炸时代”的观点,并在一年后得到市场验证[1] - 2025年7月,马磊进一步提出“全球AI大模型已实现飞轮正循环”的观点,推动了AI产业链的市场共识[1] - 马磊管理的4只基金中,有3只在近一年实现翻倍收益:汇添富北交所创新精选两年定开A收益率216.48%(基准70.59%),汇添富自主核心科技一年持有混合A收益率153.02%(基准69.27%),汇添富中证芯片产业指数增强发起式A收益率131.87%(基准127.24%)[2][3] 汇添富科技团队的研究优势 - 公司自2011年起每年组织投研人员进行海外调研,重点关注硅谷的科技龙头企业,并覆盖韩国、日本、东南亚的半导体、PCB和光模块企业[4] - 研究架构调整为研究大组模式,由基金经理和资深研究员担任组长,提高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和转化效率[5] - 科技团队在过去三年规模扩张一倍,形成“老将+中生代”的人才梯队,包括杨瑨、马翔、马磊等核心成员[5] AI产业的发展趋势与技术进步 - AI大模型迭代速度从半年或一年一次加快至每月甚至每周更新,多家硅谷创业公司加入竞争[8] - 美国Mega 7科技巨头对AI投入高度一致,OpenAI的“草莓计划”通过强化学习提升模型思考能力,推动技术进入“小学生时代”[9][10] - DeepSeek的出现激发全球AI军备竞赛,算力token调用量在2025年四五月出现拐点向上加速[11] - AI飞轮正循环形成:算力投入训练更好模型,模型打开应用场景,应用产生收入和数据,进一步反哺算力投入[12] 马磊的投资策略与组合管理 - 投资聚焦“真成长的好公司”,通过判断技术真实需求、竞争格局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如光模块、PCB)筛选标的[15] - 组合配置遵循三大原则:1)基于企业3-5年利润空间判断市值,保持归零心态[19];2)战略投资(高确定性)占三分之二仓位,战术投资(高弹性)占三分之一[19];3)分散布局2-3条主线,每条主线选5-7只股票[20] - 超额收益需提前布局业绩兑现环节,例如2025年4月重点配置算力产业链中的光模块、PCB和服务器龙头[16][17] 2025年下半年看好的三大方向 - 全球AI科技创新:模型迭代加速,多模态和Agent应用进步,海外科技龙头中报显示AI订单大幅增长(如某企业接获4500亿美元订单,其中OpenAI占3000亿美元)[21][22] - 硬科技自主可控:国内芯片产业链(GPU、CPU、存储等)国产化加速,部分公司同时受益全球AI创新和国产化提升[23] - 港股科技龙头:互联网、游戏、AI模型、智能驾驶等领域公司经营趋势向上,估值性价比高[23] 团队组织架构与研究成果转化 - 研究大组模式减少无效沟通,每周头脑风暴分享调研成果,提升投研转化效率[25][27] - AI产业链研究细化为“芯、云、端、网”四大环节,由4-5名研究员分工跟踪海外算力、海外应用、海外模型、国内算力、国内应用、国内模型等方向[26] - 海外调研赋能投资决策:2025年6月硅谷调研后,团队确认算力资本开支将加大,并调整组合重仓AI算力板块[30] 案例研究与投资价值观 - 马磊曾推荐某光模块龙头公司,其在2022年下半年市值低于200亿元,随后受益技术升级(400G至800G)和AI需求,股价上涨20倍[33] - 投资研究强调“归零心态”,无论个股涨跌均从未来价值角度出发,并通过深度调研(如耗时2-3个月研究草莓模型)解决分歧[34][35]
2021年发行的基金仅3成实现正收益!成立以来平均亏损6.89%!有3只基金收益已翻倍!
私募排排网· 2025-09-04 11:47
2021年高位发行基金业绩表现 - 2021年发行的权益类基金共1644只,总规模约1.63万亿元,其中第三季度发行数量最多达512只 [3] - 截至2025年8月27日,2021年成立基金今年以来收益均值为24.66%,成立以来收益均值为-6.89% [4] - 成立以来实现正收益基金仅526只,占比32%,近7成基金仍处于亏损状态 [4] 收益分布结构 - 正收益基金中,收益20%以内有299只,20%-50%收益有165只,50%以上收益有62只,其中3只实现收益翻倍 [6] - 亏损基金中,590只亏损幅度在20%以内,34只亏损超过50% [7] 北交所主题基金突出表现 - 收益前三名均为北交所主题基金,华夏北交所创新中小企业精选两年定开(014283)成立以来收益166.03%,今年以来收益97.92% [8][9] - 汇添富北交所创新精选两年定开A(014279)成立以来收益121.81%,今年以来收益89.27% [10] - 北交所基金主要投资专精特新细分行业龙头,覆盖锂电池材料、碳纤维、军工元器件、光伏产业链等领域 [9] 其他高收益基金特点 - 华商甄选回报A(010761)成立以来收益98.32%,规模36.23亿元,重点配置A/H股及美股映射AI资产 [11] - 收益前62名包括国泰中证动漫游戏ETF联接C(53.68%)、博时研究慧选C(53.26%)、融通中证云计算与大数据(53.22%)等主题基金 [8] 投资策略与市场观点 - 北交所基金把握新股次新股机会,在市场波动中加仓低估个股,显示极强韧性 [9] - 重点关注三大投资主线:科技创新(AI、机器人、低空经济)、高端制造升级(半导体、新材料)、新兴消费(医美、运动健身) [11] - 港股市场侧重优质红利资产,恒生指数因估值折价实现率先修复 [11][12]
扎根产业的“沉浸研究” 解码汇添富科技战队的投资“底蕴”
中国基金报· 2025-09-03 15:52
核心观点 - 汇添富基金科技投资团队采用"实业式投资"方法论 专注于长期产业研究和技术变革 不追逐短期风口 通过系统化团队协作和全球视野布局 实现可持续的超额收益 [1] - 过去一年旗下数字化及科技类产品业绩表现突出 4只基金净值翻倍 10只基金涨幅超过50% [1] - 中长期业绩耐力显著 汇添富全球移动互联A过去七年净值增长率在同类产品中排名第1 过去五年和三年排名第3 汇添富科技创新A过去五年和三年涨幅排名同类前10% 过去一年排名前5% [3][15] 业绩表现 - 汇添富北交所创新精选两年定开A近一年涨幅219.37% 超越业绩基准71.63% [2] - 汇添富科技创新A近一年涨幅120.28% 超越业绩基准54.28% [2] - 汇添富自主核心科技一年持有A近一年涨幅117.47% 超越业绩基准63.08% [2] - 汇添富中证芯片产业指数增强A近一年涨幅102.27% 接近业绩基准107.10% [2] - 其他科技类基金涨幅在64.70%至91.97%之间 均显著超越各自业绩基准 [2] 全球视野与前瞻布局 - 2011年起每年组织硅谷等海外科技企业一线调研 面对面接触英特尔 英伟达 AMD等数百家企业 建立多层次产业触点 [5] - 2017年通过海外调研敏锐捕捉到数字化转型趋势 2020-2021年间相继布局多只"数字系列"产品 [5] - 在AI浪潮中通过全球产业调研判断中国科技企业将扮演关键角色 推动资产价值重估 [6] - 在香港 美国和新加坡设立子公司 助力全球投资机遇挖掘和A股投资决策反哺 [10] 团队建设与投研体系 - 近20位科技投研团队成员 其中近10位基金经理 形成老将与中生代结合的人才梯队 [9] - 研究团队覆盖电子 半导体 通信 计算机 传媒 互联网6大子行业 实现细颗粒度广覆盖 [10] - 建立垂直一体化投研体系 通过晨会 双周会 个股讨论会实现全天候信息分享 [10] - 强调产品定位与投资人员能力匹配 引入Barra系统实现组合策略定量化监测 [13] 长期主义文化 - 坚持从应届毕业生中遴选培养人才 同时引进外部成熟投研人才 形成能力互补 [12] - 以长期视角考核业绩 注重人才长期发展 允许研究员经历行业低潮期积累 [13] - 投资跟踪周期长达三至五年 强调持续积累和动态跟踪管理层变化 [7] - 投资理念强调企业基本面分析 高质量证券选择和中长期布局 [7]
扎根产业的“沉浸研究” 解码汇添富科技战队的投资“底蕴”
中国基金报· 2025-09-03 15:50
在风云变幻的科技投资领域,每年都有新的热点涌动,每代都有新的明星崭露头角。但能够穿越周 期、持续创造超额收益的,绝非追逐风口的投机者,而是具备深厚底蕴的长期主义者。 汇添富基金的科技投资团队,以一种近乎"做实业"的方式,去打造科技投资的长期"阿尔法引 擎"——不追求短期风口,不依赖个别明星,而是像经营企业一样,沉浸产业研究、深耕技术变革、 搭建人才梯队、锤炼组织体系。正是这种长期、专注、系统化的"实业式投资"方法论,让他们在喧嚣 的市场中保持定力,在纷繁的变化中捕捉主线,最终呈现出异彩纷呈、且可持续的业绩图景。 去一年,汇添富旗下数字化及科技类产品业绩表现亮眼,4只基金净值翻倍,10只基金涨幅超过 50%。 | 证券简称 | 近一年涨幅(%) | 业绩基准( | % | ) | | --- | --- | --- | --- | --- | | 汇添富北交所创新精选两年定开A | 219.37 | 71.63 | | | | 汇添富科技创新A | 120.28 | 54.28 | | | | 汇添富自主核心科技一年持有A | 117.47 | 63.08 | | | | 汇添富中证芯片产业指数增强A | 10 ...
“亏30%能扛,赚1%却慌” 基民赎回困局与基金增值考验
第一财经· 2025-08-21 08:05
市场表现与基金净值变化 - 8月上证指数突破十年高点 带动超千只主动权益基金创净值新高 [1][3] - 近1300只基金净值重返1元以上 16只产品迈入"2元"时代 [1][5] - 自去年9月24日至今年8月19日 4376只主动权益基金中1450只区间收益率超过50% 占比超三分之一 166只产品业绩翻倍 [3][4] 投资者行为与心理特征 - 投资者出现"回本即赎回"现象 亏损超心理预期后采取被动"躺平"策略 盈利1%即产生强烈赎回冲动 [1][3][7] - 行为金融学分析显示 损失厌恶效应使投资者对损失的痛苦程度是收益喜悦的两倍 成本价成为心理锚定点 [7] - 部分投资者在8月15日至19日三天内 有1197只主动权益基金创历史净值新高时选择赎回 [4] 资金流动与产品结构变化 - 市场呈现"赎回份额多 认购人数增"特征 新入场资金倾向分散配置降低风险 平均每笔认购金额不高 [8] - 多数权益类产品线上申购规模持续高于赎回规模 资金呈现净流入特征 整体规模保持稳步扩张 [8] - 基金公司转向提供低波稳健型 行业轮动型及定投策略产品 以适应客户当前投资阶段与风险承受能力 [9] 机构策略与行业应对 - 机构尊重客户赎回决定 从单纯控赎回转向聚焦客户需求核心痛点 [1][9] - 建议已回本投资者结合资金用途决策 估值高位时适度降仓或转向低波动资产 [7] - 基金公司与代销渠道加强合作 提供定制化产品解决方案以实现客户留存与资产增值双赢 [9]
“亏30%稳如泰山,涨1%坐立难安”,曾被深套的基民如今陷入更深纠结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8-20 23:25
市场回暖与投资者行为 - 上证指数突破十年高点带动超千只主动权益基金创净值新高 近1300只基金净值重返1元以上 [2][6] - 主动权益基金表现强劲 自去年9月24日至今年8月19日期间 4376只基金中仅4只未实现正收益 1450只产品区间收益率超过50% 占比超三分之一 其中166只产品业绩翻倍 最高回报超200% [5] - 投资者在浮盈出现时陷入强烈心理纠结 表现为"怕错过大涨"与"怕浮盈消失"的焦虑 部分选择清仓离场 部分持续观望 [2][4][7] 基金行业动态与资金流向 - 主动权益类产品面临显著赎回压力 出现"赎回份额多 认购人数增"的结构性特征 新入场资金倾向分散配置 平均每笔认购金额不高 [10] - 行业应对策略从单纯控制赎回转向聚焦客户需求痛点 提供适配新产品方案 如低波稳健型 行业轮动型或定投策略产品 [11][12] - 部分权益产品线上申购规模持续高于赎回规模 资金呈现净流入特征 整体规模保持稳步扩张 [10][11] 行为金融学分析 - 投资者"回本即焦虑"心态体现损失厌恶 锚定效应和短期主义三大行为金融学问题 对损失的痛苦感是对等收益喜悦的两倍 [8] - 建议已回本且盈利者结合资金用途决定 有短期需求可部分落袋为安 长期目标且基本面良好可继续持有或动态调仓 [8] - 建议盈利微薄者评估估值水平与行业趋势 估值高位可降仓或转向低波动资产 定价合理则继续持有 [9]
“亏30%稳如泰山,涨1%坐立难安”,曾被深套的基民如今陷入更深纠结
第一财经· 2025-08-20 23:10
市场回暖与投资者行为分析 - 上证指数突破十年高点带动超千只主动权益基金创净值新高 近1300只基金净值重返1元以上[3][6][8] - 主动权益基金区间收益率表现强劲 自去年9月24日至今年8月19日 4376只基金中仅4只未实现正收益 1450只产品收益率超过50% 占比超三分之一 其中166只产品业绩翻倍 最高回报超200%[6][7] - 基金净值显著回升 去年9月23日净值跌破1元的产品达2325只 占比超一半 今年8月19日净值低于1元的基金数量降至1031只 16只产品净值迈入2元区间[8] 投资者心理与决策困境 - 投资者出现"回本即焦虑"心态 亏损时被动"躺平" 盈利时陷入"怕错过大涨"与"怕浮盈消失"的决策困境[3][6][10] - 行为金融学分析显示 损失厌恶效应使投资者对损失的痛苦程度是收益喜悦的两倍 锚定效应导致买入成本价成为心理盈亏分界线 触发赎回冲动[10][11] - 部分投资者选择清仓落袋为安 另有部分投资者在净值回升后频繁关注市场 日均查看基金账户次数显著增加[3][7][10] 行业应对策略与资金流向变化 - 基金公司面临结构性赎回压力 部分大规模权益基金出现赎回 同时新资金入场呈现"认购人数增但单笔金额低"的特征 线上申购规模持续高于赎回规模 整体保持净流入[13][14] - 行业策略从单纯控制赎回转向客户需求导向 提供低波稳健型 行业轮动型及定投策略产品等定制化解决方案[3][14][15] - 渠道人士强调尊重客户赎回决定 同时加强基金公司与代销渠道合作 基于客户风险承受能力和市场环境提供适配产品[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