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才
搜索文档
K签来了,我们准备好开放了吗?
36氪· 2025-10-17 17:47
K签证政策背景与内容 - 国务院于8月7日公布新增K类签证,面向从境内外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学科领域毕业并获得学士及以上学位,或从事相关教育、科研工作的外国青年科技人才,持K签可从事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交流及创业、商务等活动,不要求国内有聘用或邀请单位,10月1日起正式实施[6][8] - K签证标志着中国人才战略从“项目式引进”转向“制度化吸纳”,聚焦年轻科研人才,降低申请门槛,弱化雇主绑定,给予更高流动自由度,旨在补充科研体系年轻力量并在全球人才竞争中占据更灵活位置[16][32][33] 全球科技人才竞争格局 - 美国H-1B签证制度自1990年确立,使硅谷地区科技行业外籍人员比例达66%,但2025年9月特朗普政府将申请费用从数千美元上调至10万美元,并调整抽签机制,导致科技行业削减外籍招聘计划,75%受访科研人员考虑离开美国[10][11] - 美国政策收紧制造“人才真空期”,欧盟委员会宣布2025年至2027年间设立约5亿欧元科研激励基金,法国拨款1.13亿美元吸引美国科研人员,澳大利亚推出“全球人才吸引计划”,韩国要求积极吸引海外科学家[13] - 波士顿咨询公司研究指出,掌握领先人才的国家在相应技术领域维持领先概率高出其他国家17倍,2019年《福布斯》人工智能50强中2/3企业至少有一位移民创始人[10] 中国科技人才供需现状 - 中国面临人才“过剩与短缺”并存局面,2025届毕业生预计达1222万人创历史新高,但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中国对AI专业人才需求达600万,人才缺口高达400万,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指出中国AI高端人才数量仅相当于美国20%[19][20] - 人才结构呈现“顶端稀缺、腰部拥挤”特征,经合组织数据显示2014年至2022年间OECD国家接收国际学生从300万增至460多万,约三成选择STEM领域,中国与印度贡献其中1/3,但大量理工科人才主要流向仍是“出国深造”[20][22][23] 中国引才制度演变与挑战 - 2013年实施R签证面向“高层次外国人才”提供最长十年居留资格,但超过80%外籍专家集中在北上深杭等沿海地区,2023年中国发放居留许可71.2万份中工作类占33%,被认定为“长期专家”不足一半,多数外籍人员停留不超过三个月[28][31] - 外籍人才体验呈现“高端满意、基层困境”分化,顶尖高校与大型企业条件优越,但地方机构或中小企业面临语言障碍、事务性工作繁琐、生活适配难等问题,中国在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中位列第40位,前100城市中仅7座上榜且排名靠后[31][32] 公众舆论与社会影响 - K签证引发社交媒体争议,短视频平台出现“印度人偷家”等言论,公众担忧挤占本土就业机会及可能出现假身份、学历造假等风险,深层焦虑源于人才供需错配与社会分层[4][5][35][37] - 类似争议在所有发达经济体均出现过,日本宣布计划引进5万名印度工程师后出现反对移民游行,解决高端科技岗位问题关键在于“提高吸纳”而非“限制流动”,需通过提升产业升级速度、改善教育体系让人才流动成为互补过程[35][37][40] 长期留才机制与竞争力构建 - 联合国人口司数据显示长期在华工作外国人仅占中国总人口千分之一,远低于韩国、日本、新加坡比例,早期引才政策依赖“补贴逻辑”难以形成长期黏性,真正竞争力需科研管理透明、职称体系合理、社会环境包容、法律与居留政策稳定[42][43][44] - OECD数据显示2011年至2021年间25个成员国移民创业活动创造超过390万个就业岗位占总就业增长15%,K签真正考验在于吸引的年轻科研人才是否选择长期留下创业创造价值,语言障碍与文化距离使印度人才更倾向选择欧美而非中国[42][44][46]
这一次,印度超过了中国,中国超过了日本
新浪财经· 2025-09-24 23:23
全球科技人才分布格局 - 全球科技人才超过50万的城市有8个,其中印度占4个(班加罗尔、德里-古尔冈、海得拉巴、孟买),中国占3个(北京、上海、深圳),日本占1个,而美国为0个 [1] 印度科技人才集群特点 - 印度四座城市科技人才优势源于低成本人才孵化和离岸外包产业积淀,通过服务欧美企业实现从低端到高端的技能爬升 [4][5] - 印度科技人才优势包括高英语普及率、低廉人力成本以及世界第二的高等教育规模 [6] - 班加罗尔AI工程师密度占全国35%,海得拉巴完成英特尔全球三分之一芯片设计,孟买拥有金融科技公司Paytm用户超3亿,各城市分工明确构成服务型超级大脑 [6] 中国科技人才集群特点 - 北京聚集全国41%的算法科学家,2024年AI领域论文被引用量全球第一,形成基础研究加算法突破的优势 [8] - 上海将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从五年前的15%提升至42%,2024年外籍科技人才占比达18%,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同比增长23% [8] - 深圳聚集超2.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形成硬件创新加制造业配套的集群优势,其所在的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登顶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 [8] 科技人才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 - 科技人才数量不等于创新生态,成功要素在于人才密度、结构复杂度、知识连接性和价值转化能力 [10]
全国累计建设474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央企牵头项目占1/6
北京商报· 2025-09-17 11:35
文章核心观点 - 国务院国资委在“十四五”期间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高端人才聚集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1] 研发平台建设 - “十四五”以来全国累计建设国家级研发平台474个 [1] - 打造国家技术创新中心8个 [1] - 中央企业牵头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有91个实现重组入列,占全国总数的六分之一 [1] 科技人才储备 - 中央企业拥有研发人员144万人,占全国研发人员总数的五分之一 [1] - 中央企业拥有219位两院院士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