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生态圈

搜索文档
★业内人士建言 加速打造科技金融生态圈
中国证券报· 2025-07-03 09:55
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 - 国家开发银行"十四五"以来累计发放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超两万亿元 发放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专项贷款超3600亿元 子公司累计出资超3800亿元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转型升级 [1] - 中国进出口银行科技贷款余额1.4万亿元 占全行贷款比重超四分之一 重点支持外贸 国际经济合作和先进制造业领域 [2] - 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需解决三大问题:科技成果产业化不确定性导致金融资源错配 科技企业技术价值评估难度高 科创产业全链条需求与金融机构单一服务不匹配 [2] 科技金融生态体系建设 - 建议建立系统化全链条集成式科技金融生态体系 需满足参与主体完备 职责分工清晰 产品体系适配 配套机制健全四大条件 [3] - 政策性金融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战略资本 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 发挥发现市场 撬动杠杆 弥补失灵功能 [2] 人工智能赋能金融改革 - AI在金融领域应用需全球监管协调合作 因其具有外部性和系统性特征 技术成熟度要求极高 [3] - AI应用带来效率提升和客户需求满足等机遇 但面临技术成熟度 安全隐私保护 金融机构转型三大挑战 [3] - 建议共建行业级智能算力底座 完善金融AI应用规范 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生态 [4]
科技金融生态圈崛起 长三角孕育创新共同体
和讯网· 2025-06-27 20:23
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 上海肩负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的战略任务,金融作为核心引擎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1] - 2024年上海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经济规模进入5万亿元以上新阶段,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3650万亿元,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达4.4% [2] - 上海实施新一轮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三年行动,技术合同成交额达5200.7亿元、增长7.2%,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2.5万家 [4] 金融支持科技创新 - 邮储银行为张江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平台项目提供4亿元15年期固定资产贷款,用于建造3幢研发楼 [2] - 邮储银行采取"股、债、贷"一体化服务模式,加强与政府、园区等多方合作构建科技金融生态圈 [3] - 邮储银行通过银团贷款为上海临港科技创业中心有限公司提供近4亿元资金支持"临港科创2.0工程项目" [5]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 上海着力完善金融产品体系,年末全市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1.3万亿元 [7] - 邮储银行为上海外高桥森筑置业有限公司提供总授信14.50亿元,累计放款近6亿元支持浦东新区基础设施建设 [8] - 邮储银行全方位参与上海建设,在多个工程领域提供金融支持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8] 重点产业发展 - 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产业是上海重点发展方向 [5] - 上海临港科技创业中心累计注册企业突破2500家,全年税收超1.7亿元,是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5] - 张江科学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离不开金融支持 [2]
业内人士建言 加速打造科技金融生态圈
中国证券报· 2025-06-20 04:28
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 - 国家开发银行"十四五"以来累计发放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超两万亿元 发放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专项贷款超3600亿元 [2] - 国家开发银行子公司在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累计出资超3800亿元 在多个业务领域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2] - 中国进出口银行科技贷款余额达1.4万亿元 占全行贷款比重超四分之一 [2] - 政策性金融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战略资本、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 具有发现市场、撬动杠杆、弥补失灵的功能 [2] - 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需解决科技成果产业化不确定性、科技企业价值评估、金融产品与服务协同性三大问题 [3] 科技金融生态体系建设 - 应建立系统化、全链条、集成式科技金融生态体系 需满足参与主体完备、职责分工清晰、产品体系适配、配套机制健全四个条件 [3] - 金融机构需提供接力式综合金融服务 提升协同服务能力 打通资金供给渠道 [3] 人工智能赋能金融改革创新 - AI在金融行业应用广泛 可提升效率、满足客户需求 增强金融机构竞争力 [3] - AI应用面临技术成熟度、安全隐私保护、金融机构发展模式三大挑战 [3] - 需构建开放、安全、高效的行业级智能算力底座 支持大模型全生命周期应用 [4] - 应完善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规范 明确安全底线 保障安全可靠可控 [4] - 需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工智能金融生态体系 搭建跨机构、跨领域协同创新平台 [4]
中国银行张辉:加速打造科技金融生态圈“正逢其时”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6-19 11:21
科技金融生态圈建设 - 建立系统化、全链条、集成式科技金融生态体系需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参与主体完备、职责分工清晰、产品体系适配、配套机制健全[1] - 参与主体需包括直投、投行、商行、保险、担保等多类金融机构,统筹金融资源为科技创新提供持续支持[1] - 职责分工需明确监管划底线、市场担主责、政策补缺口,金融机构与产业投资方发挥差异化优势[1] - 产品体系需从供给导向转向需求导向,适配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方案[1] - 配套机制需针对科技创新特点,重点完善利益分享、风险分担、尽责免责机制[1] 中国银行科技金融实践 - 2024年深入推进中银科创生态伙伴计划,提升六种能力:立体化网络覆盖、规模化股权投资、差异化信贷支持、全球化金融服务、多元化融资筹资、市场化风险分担[2][3] - 立体化网络覆盖:已在24个省市设立科技金融中心,建立275家科技金融支行,为超4.4万家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授信支持[2] - 规模化股权投资:通过AS公司直投和中银证券科创母基金撬动社会资金,为科创企业提供境内外股权投资超1000亿元[2] - 差异化信贷支持:针对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分别推出创新积分贷、专属科创贷等产品,并通过银证保合作畅通小微企业融资渠道[2] - 全球化金融服务:依托全球网络布局、跨境支付等优势,助力科创企业利用全球金融资源[2] - 多元化融资筹资:发行超1600亿元科创债,落地15个科技型企业并购贷款试点项目[2] - 市场化风险分担:中银保险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超3000亿元保险保障[3] 战略布局与未来规划 - 支持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是重点战略布局,以先导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抓手推进科技金融业务落地[3] - 未来将携手其他金融机构,发挥全球化与综合化优势,共建科技金融生态圈,培育新质生产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