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研生态
icon
搜索文档
拯救睡眠就是拯救创新与科研生态
环球网资讯· 2025-06-05 10:32
睡眠与创新效率 - 员工睡眠时间减少半小时会显著降低企业专利产出,特别是新颖性和突破性专利 [1] - 睡眠不足对研发密集型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负面影响最显著,因其阻碍复杂创造性任务的完成 [1] - 睡眠剥夺会减少想法生成数量并削弱细化能力,导致创新链条断裂 [1][2] 科研人员工作现状 - 2023年中国企业员工周平均工时达49小时,远超德国(28小时)等发达国家(30-39小时) [3] - 2019-2021年去世的12名科学家平均年龄44.8岁,2024-2025年25名50岁以下科研人员平均年龄降至41岁 [3] - 高强度KPI考核和形式主义侵占睡眠时间,导致科研群体整体疲惫且创新效率下降 [4] 科研产出模式分析 - 中国科研论文总量世界第一依赖人员基数优势,但"百米冲刺"式工作模式缩短科研生命周期 [4] - 现行管理机制迫使科研人员牺牲健康换取短期产出,缺乏可持续性 [4][5] 科技治理建议 - 需建立"减速阀"机制缓解内部竞争,营造悠闲环境以提升工作质量 [5] - 改善科研生态应从保障睡眠等微观层面切入,优化资源配置效率 [5]
莫让离谱论文玷污学术风气(纵横)
人民日报· 2025-05-23 06:02
学术不端现象 -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护士论文出现"性别乌龙",子宫肌瘤出现在男患者的离谱错误 [1] - 奇葩论文破坏公平竞争、腐蚀学术根基、浪费公共资源、阻碍科技创新 [1] - 学术造假出现"新招":科研不够用PS凑、抄袭国外同仁不易被发现 [1] - "论文工厂"炮制论文,代写代发形成黑色产业链,制造大量雷同成果 [1] - 挂名乱象频出:"夫妻店型""亲子型""抱大腿型"等案例,署名不依据实质性贡献 [1] - 期刊评审把关不严,"三审三校一读"不到位,高价卖版面给离谱论文可乘之机 [1] 学术不端根源 - 评价体系单一,论文与职称评定、课题项目、申报奖项深度绑定 [2] - 期刊版面资源有限,"僧多粥少"问题突出 [2] - 追求"短平快"浮躁风气滋生,权威期刊只向"大牛"约稿导致青年学者"发表无门" [2] - 学者追概念、蹭热点,偏好易发表选题,不再探索真学问 [2] - 评审过程不透明,资源互换的"圈子文化"为暗箱操作提供方便 [2] 治理建议 - 建立公平公正、鼓励创新的科研生态,"破五唯"要有立 [2] - 对护士等实操性工作实行分类评价,将"指挥棒"向实操技能倾斜 [2] - 完善监督制度,实行动态监管,建立行业黑名单制度 [2] - 杜绝学术期刊"看人下菜""看钱用稿"现象 [2] - 明晰学术不端行为界定,分类分级处理,做好法律衔接 [2] 科研诚信重要性 - 科研诚信是学术的生命线,不靠真才实学得来的东西是污点和枷锁 [3] - 崇尚创新、气正风清的学术圈需要每一个爱惜羽毛的人 [3] - 公平评价和良好学术氛围能为培厚创新土壤打下基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