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窝囊旅游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第一批“窝囊”景区,拯救无数打工人
创业邦· 2025-08-15 11:18
文旅行业趋势 - 暑期文旅预订增速同比上涨近38%,显示旅游市场强劲复苏[7] - 传统高强度旅游模式面临挑战,"窝囊旅游"概念兴起,主打轻松体验[10][12] - 年轻群体(14-30岁)成为新式旅游消费主力,占比达72%[24] 窝囊漂流市场表现 - 桂林猫儿山首创"窝囊漂流",水深不足1米,主打平缓漂浮体验[17][22] - 浙江安吉原野西溪露营地单日门票销售额达40万元,搜索量环比暴涨17倍[24] - 山东临沂利山涧景区开放首周吸引超8000游客,带动周边餐饮消费增长40%[24] 窝囊蹦极发展现状 - 浙江安吉云上草原景区窝囊蹦极游客量增长5-6倍,节假日日均超200人次[34] - 湖北黄石天空之城景区五一期间日均体验人数达200-300人[34] - 直播营销效果显著,河南宝泉崖天下景区单场直播吸引4000-5000观众[42] 景区设施升级案例 - 张家界百龙天梯20年运送6000万人次,创造税费9.89亿元[63] - 千岛湖天屿山投资1000多万元建扶梯,登顶时间从50分钟缩短至10分钟[53] - 福建三明侠天下景区创新设计"大宝剑"电梯,强化主题特色[56] 商业模式创新 - 景区通过电梯/扶梯实现"无痛登山",天屿山扶梯票购买率达93%[49][64] - 下山配套项目(滑梯/水滑梯/卡丁车)成为新增收入来源[65] - 浙江安吉因同时布局窝囊漂流和蹦极,7月酒店预订环比增长70%[34]
中国第一批“窝囊”景区,拯救无数打工人
36氪· 2025-08-11 07:45
"再也不来北京了。"前不久被父母拉到北京旅游的小孩哥小孩姐,在烈日和长队的双重折磨下,老老实实地认怂了。 对于北京今年的高温,有网友做了个形象的比喻:甄嬛当年流产,可能和华妃跟安小鸟真没太大关系。 来自美团旅行的数据显示,今年暑期整体文旅预订增速同比上涨近38%。 这么多游客,又有多少人是在花钱买罪受? 网上有不少人在出发前叫嚣着"小小泰山,轻松拿下",结果还没到泰山十八盘,就已经双腿打颤,有人甚至被消防员用担架扛下山——"泰山会制服每一 个嘴硬的人。" 物极必反,今年终于有不少人站出来,打破了"旅游=花钱买罪受"这个奇怪等式。 他们脱下始祖鸟萨洛蒙凯乐石等全副武装,拥抱"窝囊旅游"!从此,漂流不必惊险,蹦极免去刺激,爬山没有苦累,就算是80岁老大爷也有信心高呼一 句:"我又行了。" 他们和景区达成和解:景区赚取"窝囊费",自己则"一直窝囊一直爽"。 窝囊漂流:一天卖出40万门票 窝囊旅游之中,最适合夏天的项目莫过于"窝囊漂流"。 传统漂流追求感官冲击,宣传时大都离不开高度落差的卖点,其中最激进的就是在网上爆火的"贵州漂流"。 贵州峡谷多、河流多,因此漂流时长和刺激程度远非普通漂流可比,号称是"激流勇进的加强 ...
“窝囊旅游”收割了多少中国年轻人?
创业邦· 2025-07-15 18:30
文旅产品创新趋势 - "窝囊版"漂流项目在山东临沂费县、广西桂林猫儿山、浙江安吉龙出没大峡谷等地推出,主打安全、浅水、平缓水流,配备姜茶等服务,社交媒体播放量达数百万次[9] - 浙江云上草原景区改造传统蹦极项目为"减速下落"模式,暑期客流增长5-6倍,游客复购率达4-5次[11][12] - 浙江神仙居、天屿山推出网红登山电梯,实现"零体力消耗"观景体验[14] 消费者行为变化 - 社交媒体推动旅游决策周期缩短至十几秒,游客更关注拍摄效果而非实际体验强度[18] - 景区数据显示刺激型项目仅吸引少数游客,安全、简单、易拍照的项目覆盖80%以上客群[16] - 年轻游客将旅游视为休闲活动而非体力竞技,更倾向"舒适状态下的风景体验"[14][31] 商业模式转型 - 景区将传统极限项目拆分为不同难度层级,如贵州"西天取经式漂流"与"躺平漂流"并存[28] - 重庆奥陶纪等景区通过产品分层实现客群精准分流,传统蹦极年客流量仅数千人,"窝囊版"单季可达数万人[23] - 项目改造聚焦社交传播属性,包含证书颁发、勋章授予等仪式化设计提升分享欲[21] 中外运营理念差异 - 中国景区通过基础设施改造降低体验门槛,欧洲景区坚持原生态路线拒绝便利化改造[30] - 国内景区采用"情绪套餐"式产品设计,与欧洲"非妥协式"体验形成文化体系差异[31] - 产品分层策略使中国景区客群覆盖率显著提升,形成与传统极限项目并行的新消费赛道[29]
“窝囊旅游”出圈 Z世代爱上“又怂又爽”新玩法
中国新闻网· 2025-07-12 16:22
旅游行业新趋势 - "窝囊旅游"成为Z世代追捧的新潮流,包括减速版蹦极、自动扶梯登山和浅水漂流等"又怂又爽"的体验项目[1] - 减速版蹦极项目推出后,当地游客数量增长5-6倍,节假日日均体验人数超过200人次[1] - "窝囊漂流"平均水深仅0.5-0.8米,周末高峰期日均客流量可达6000-7000人[3][4] 消费者行为变化 - 62%的年轻人将"能出片"列为体验选择的首要标准,远超"刺激程度"的占比[3] - 年轻人追求"悦己""放松""反差"的消费需求,偏好"被自然怀抱"的温柔体验[4] - "半吊子勇敢"成为短视频时代可炫耀的社交资本[3] 景区运营创新 - 安吉县推出"窝囊旅游三件套"(蹦极、爬山、漂流),精准击中年轻人"又菜又爱玩"心态[3] - 杭州天屿山和台州神仙居等地推出"无痛爬山"自动扶梯,10分钟登顶吸引年轻游客[3] - 景区通过差异化策略满足游客个性化诉求,成功吸引大量人气[4]
「窝囊旅游三件套」,杀疯了?
36氪· 2025-07-05 11:45
旅游行业趋势 - 旅游旺季期间地铁人流激增,家庭出游需求显著提升[1] - "窝囊式旅游"成为新兴消费趋势,主打低体力消耗与高舒适度体验[4][7] - 景区设施升级,如牛首山配备电梯实现20分钟登顶,满足家庭游客需求[1][3] 产品创新与市场反馈 - "窝囊旅游三件套"形成市场格局:自动挡爬山、人体漂流、降速版蹦极[12][17][23] - 自动挡爬山迭代至3.0版本,部分景区增设降温喷雾及干湿双路径下山设施[12] - 人体漂流水深不超过1米,河南重渡沟、山东利山涧等景区推出"早教班"级安全产品[31][42] - 降速版蹦极高度控制在20-30米,提供拍照指导及"勇敢者"证书等情绪价值服务[47][55][58] 消费者行为变化 - 从2023年特种兵旅游转向2024年躺平式旅游,2025年窝囊式旅游成为主流[64][66] - 中年群体偏好风险可控的体验,如李哥从极限漂流转向窝囊漂流[39][40] - 消费者追求"微刺激"平衡,门票价格亲民(部分项目单人票价低于百元)[43][60] 景区运营策略 - 神仙居等景区保留传统步道同时增设缆车+电梯组合选项,提升服务多样性[4] - 长沙石燕湖等景区优化蹦极流程,通过慢速下降(1米/秒)延长拍照时间[53][55] - 配套服务升级,如提供姜茶饮、冲洗间及安全员全程保障[42][43] 行业数据与案例 - 小红书、抖音等平台用户内容推动"窝囊游"传播,相关话题互动量达64-38次回复[4][6] - 黄石天空之城景区通过减速蹦极设备降低游客恐惧感,实现安全与体验平衡[21][49] - 常州茅山森林等景区开发林间滑道与卡丁车项目,覆盖不同客群需求[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