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品分层

搜索文档
“窝囊旅游”收割了多少中国年轻人?
创业邦· 2025-07-15 18:30
文旅产品创新趋势 - "窝囊版"漂流项目在山东临沂费县、广西桂林猫儿山、浙江安吉龙出没大峡谷等地推出,主打安全、浅水、平缓水流,配备姜茶等服务,社交媒体播放量达数百万次[9] - 浙江云上草原景区改造传统蹦极项目为"减速下落"模式,暑期客流增长5-6倍,游客复购率达4-5次[11][12] - 浙江神仙居、天屿山推出网红登山电梯,实现"零体力消耗"观景体验[14] 消费者行为变化 - 社交媒体推动旅游决策周期缩短至十几秒,游客更关注拍摄效果而非实际体验强度[18] - 景区数据显示刺激型项目仅吸引少数游客,安全、简单、易拍照的项目覆盖80%以上客群[16] - 年轻游客将旅游视为休闲活动而非体力竞技,更倾向"舒适状态下的风景体验"[14][31] 商业模式转型 - 景区将传统极限项目拆分为不同难度层级,如贵州"西天取经式漂流"与"躺平漂流"并存[28] - 重庆奥陶纪等景区通过产品分层实现客群精准分流,传统蹦极年客流量仅数千人,"窝囊版"单季可达数万人[23] - 项目改造聚焦社交传播属性,包含证书颁发、勋章授予等仪式化设计提升分享欲[21] 中外运营理念差异 - 中国景区通过基础设施改造降低体验门槛,欧洲景区坚持原生态路线拒绝便利化改造[30] - 国内景区采用"情绪套餐"式产品设计,与欧洲"非妥协式"体验形成文化体系差异[31] - 产品分层策略使中国景区客群覆盖率显著提升,形成与传统极限项目并行的新消费赛道[29]
“窝囊旅游”收割了多少中国年轻人?
虎嗅APP· 2025-07-14 21:41
行业趋势 - "窝囊版"旅游项目兴起,包括漂流、蹦极等传统刺激项目的温和版本,如山东临沂费县的"窝囊版"漂流和浙江云上草原的"减速下落"蹦极 [4][6] - 此类项目通过降低参与门槛(如水深不过膝、缓慢下落)和强化安全体验(配备安全员、提供姜茶)吸引更广泛客群 [4][6][12] - 社交媒体推动消费决策,短视频展示的轻松画面(如平缓水面、打卡证书)成为游客选择关键因素 [3][12] 市场需求 - 安全、简单、易拍照的项目更受大众青睐,刺激型活动仅吸引小众群体 [9][10] - 浙江云上草原"窝囊版"蹦极推出后暑期客流增长5-6倍,复购率提升(部分游客体验4-5次) [7][12] - 游客需求分层明显:传统探险型消费者占比低,观光型消费者更追求舒适感和社交分享价值 [17][18] 产品策略 - 景区将单一体验拆分为多层级产品(如贵州"西天取经式漂流"与"躺平漂流"),精准匹配不同客群 [17][18] - 项目设计围绕"镜头画面"优化,如颁发证书、设置打卡点,强化社交传播属性 [12][18] - 与传统欧洲景区保持原生态的理念不同,国内景区更注重通过设施改造(如登山电梯)降低参与难度 [19][20] 运营效果 - 重庆某景区"窝囊版"蹦极单暑期客流量达数万人,远超传统蹦极年客流量(仅数千人) [13] - 行业通过产品分层实现票房增长,同时提升流量和复购率 [13][18] - 项目创新打破同质化竞争,形成"恐惧管理-虚荣满足-分享激励"的闭环商业模式 [12][13]
“窝囊旅游”收割了多少中国年轻人?
虎嗅· 2025-07-12 10:52
行业趋势 - 国内景区推出"窝囊版"漂流、蹦极等温和化旅游项目,如山东临沂费县"窝囊漂流"、浙江云上草原"减速下落蹦极",主打安全、轻松、易拍照的特点[1][7][9][10] - 此类项目通过降低参与门槛显著提升客流,例如云上草原"窝囊版"蹦极推出后暑期客流增长5-6倍,部分游客重复体验4-5次[12][26] - 社交媒体推动旅游消费决策,短视频展示的轻松画面成为吸引游客关键因素,如"窝囊漂流"相关视频获数百播放量[5][18][19] 产品创新 - 传统刺激项目改良:漂流采用平躺式设计,水深不过膝且配备安全员;蹦极改为缓降模式,减少失重感并增加摆拍环节[7][10][23] - 配套服务精细化,如漂流后提供姜茶驱寒,蹦极后颁发挑战证书增强仪式感[7][21][24] - 登山电梯等设施实现"零体力消耗观光",如浙江神仙居、天屿山网红电梯让游客无需徒步即可登顶[12] 市场策略 - 精准分层客群,将"刺激型消费者"与"观光型消费者"分离运营,例如重庆某景区"窝囊版"蹦极年客流量达数万人,远超传统蹦极的数千人[25][26][38] - 营销聚焦社交媒体传播,设计"打卡成功"等话题标签,强化游客分享动机[20][21] - 产品开发逻辑从"极限挑战"转向"情绪套餐",满足虚荣心与安全感需求[22][24][40] 行业对比 - 中国景区倾向基础设施改造以扩大客群,欧洲景区更注重保持原生态,如西班牙圣地亚哥朝圣之路仍要求全程徒步[41][42] - 国内旅游消费从"体力竞技"转向"舒适体验",形成与传统文化不同的新叙事体系[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