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化追责体系
搜索文档
【e公司观察】退市不是终点,追责从未停歇,勿存“借退市逃责”幻想
证券时报网· 2025-10-25 13:44
监管处罚案例 - 长江健康因未按规定披露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关联交易和重大担保等事项,收到证监会合计5330万元罚单,其中直接责任人被处以1500万元和1200万元顶格处罚 [1] - 2025年以来多家退市公司被追责,左江科技因虚增收入利润被合计罚款1475万元,华铁股份因定期报告虚假记载被合计罚款2415万元 [1] - 截至目前证监会已对70余家退市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并移送33家退市公司涉嫌信息披露犯罪线索 [1] 监管政策与导向 - 2025年3月施行的《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裁量基本规则》明确对主观过错较大者可在法定最高罚款60%以上从重处罚,并要求及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 [2] - 2025年5月最高法与证监会联合出台指导意见,进一步强化司法与行政协同,明确"首恶"需承担主要民事赔偿责任 [2] - 监管部门对组织、指使的控股股东及其责任人员处以顶格罚款并叠加市场禁入,阻断其再入资本市场的通道 [1] 刑事追责与“惩首恶” - 柏堡龙实控人夫妇因欺诈发行股票罪分别获刑五年和二年八个月,新纶新材董事长因违规披露重要信息罪被判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 [2] - 2024年证监会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和线索同比增长51%,已移送案件的刑事落地率、实刑率、重刑率显著上升 [3] - 2024年证监会查处"关键少数"989人次,同比增长21%,精准打击违法链条的源头主导 [2] 立体化追责体系影响 - 行政、刑事、民事追责形成闭环,例如美尚生态3万余名投资者通过特别代表人诉讼维权 [3] - “退市不免责”已成为监管常态,旨在彻底打破相关责任人借退市逃责的幻想 [1][2] - 立体化追责体系守护信息披露生命线,净化市场生态,倒逼市场主体敬畏法律诚信经营 [3]
退市不“免责” 监管“长牙带刺”严惩企业信披违法
证券日报之声· 2025-10-25 13:05
2024年4月29日,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中国证监会决定对长江健康及润发集团立案。2024年8月15 日,因公司股票在2024年6月3日至2024年7月1日期间,通过深交所交易系统连续二十个交易日的每日股 票收盘价均低于1元,触及深交所《股票上市规则(2024年修订)》规定的股票终止上市情形,被深交 所正式摘牌。 然而,退市企业的违法劣迹未因摘牌而消除,监管部门执法追责更不会因退市而终止。2025年以来,上 海易连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腾信创新网络营销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退市公司先后领罚;北 京左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因虚增收入利润,公司及其董监高等被处以合计1475万元罚款;广东华铁通达 高铁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因定期报告存在虚假记载,公司及相关人员被处以合计2415万元罚款。 因面值退市的长江健康,在退市一年后收到《行政处罚实现告知书》,监管部门拟对公司及相关人员处 以5330万元罚款。长江健康时任董事长郁霞秋、长江健康时任副董事长黄忠和在涉案期间同时担任长江 健康及控股股东润发集团的相关职务,2人决策实施对长江健康的资金占用,是长江健康定期报告存在 重大遗漏和控股股东润发集团组织、指使行为直接负责的主 ...
严肃查处!证监会处罚*ST元成严重财务造假案
中国经营报· 2025-10-11 18:30
公司处罚与违法事实 - 公司因连续三年财务造假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事先告知,拟对上市公司罚款3745.46万元 [1][3] - 公司5名责任人员被合计罚款4200万元,实际控制人被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处罚 [1][3] - 财务造假行为发生在2020年至2022年,通过虚增越龙山项目成本及产值等方式,累计虚增营业收入2.09亿元、利润总额0.50亿元 [4] - 公司2022年因未及时根据项目结算审定单调整账目,导致年报虚增营业收入0.14亿元、利润总额0.13亿元 [4] - 因引用前期虚假财务数据,公司2022年非公开发行股票文件存在编造重大虚假内容 [5] 退市风险与后续程序 - 公司涉嫌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上海证券交易所将依法启动退市程序 [2][4] - 对于案件可能涉及的犯罪线索,证监会将坚持“应移尽移”原则,严格按照规定移送公安机关 [2][4] 监管趋势与执法背景 - 证监会持续强化行刑衔接,2024年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和线索178件,同比增长51% [7] - 2025年以来,证监会已通报多起严重财务造假案,包括*ST东通案、*ST高鸿案、越博动力案等 [6] - 监管层致力于构建以行政执法、民事追责、刑事打击为一体的立体化追责体系,以提升违法成本、震慑“关键少数” [7][8]
行刑衔接高压震慑再增一例!证监会严肃查处*ST元成严重财务造假案
中国经营报· 2025-10-11 10:08
证监会官网10月10日公布,近日对*ST元成(603388.SH)涉嫌财务造假作出行政处罚事先告知。因*ST 元成连续三年虚增收入和利润,证监会拟对上市公司罚款3745.46万元,对5名责任人员合计罚款4200万 元,对实际控制人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的处罚。 此外,*ST元成涉嫌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上交所将依法启动退市程序。 *ST元成10月10日披露的浙江证监局下发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显示,2025年7 月1 日,因公司涉 嫌年报等定期报告财务数据虚假披露,证监会决定对公司及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立案调查。 经查,2020—2022年,在实际控制人祝昌人组织、指使下,*ST元成通过虚增越龙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相 关项目(以下简称"越龙山项目")劳务和机械成本、虚增相应项目产值等方式,累计虚增营业收入2.09 亿元、利润总额0.50亿元。 2022年9月前后,*ST元成先后收到淮阴区张棉、徐溜、三凌、南陈集、渔沟工业园区道路基础设施工 程项目的结算审定单并加盖公司公章确认,但未及时根据审定结果调整财务记账金额,导致公司2022年 年报虚增营业收入0.14亿元、利润总额0.13亿元。 此外,由于引用了 ...
多家公司同日披露收到监管“罚单”说明了什么
证券日报· 2025-09-21 23:24
监管处罚概况 - 9月19日单日有7家公司披露收到监管调查处罚 包括1家立案调查 5家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和1家行政处罚决定书 [1] - 9月以来累计20家公司收到监管罚单 涉及财务造假 资金占用 信披违法等违法违规行为 涵盖上市公司及退市公司 [1] 财务造假监管重点 - 超过半数罚单涉及财务造假 其中2张罚单金额超过1亿元 [2] - 监管部门对财务造假和资金占用行为保持高压态势 采取零容忍和严监严管态度 [2] 退市公司追责情况 - 3家退市公司收到罚单 包括上海龙宇数据和亿利洁能因财务造假被罚 恒立实业因未按期披露年报被罚 [3] - 亿利洁能财务造假案中29名董监高等关键少数被重罚 体现退市不免责原则 [3] 监管生态建设目标 - 监管部门通过清除劣质企业释放资本资源 引导资源流向治理规范 专注创新的优质上市公司 [4] - 推动投资者关注点从炒概念转向基本面价值投资 重塑市场估值体系 [4] 监管体系完善方向 - 行政处罚作为投资者民事追责 刑事追责和索赔的重要依据 立体化追责体系提高违法成本 [4] - 需加强事前监管 完善制度设计 压实中介机构责任 构建综合惩防体系 [4] 监管政策信号 - 密集罚单传递监管部门坚定决心 旨在塑造规范透明健康有活力的资本市场 [5] - 增强投资者信心 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 [5]
“带病”退市别想“赖账” 多维度追责杜绝“一退了之”
金融时报· 2025-09-11 11:10
文章核心观点 - 资本市场严格执行“退市不免责”原则,退市并非法律责任的终点,而是全链条追责的新起点 [1] - 监管机构对退市公司及其责任人的违法违规行为一追到底,构建了行政处罚、民事赔偿、刑事打击“三位一体”的立体化追责体系 [6][7][8] 华铁股份处罚案例 - 华铁股份因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于2024年8月27日被深交所终止上市 [2] - 公司在2019年至2022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或重大遗漏,被广东证监局合计罚款2620万元 [2] - 公司因未按期披露2023年年报被罚款530万元,退市后被查实存在未披露11.34亿元关联交易、虚增存货5.77亿元等行为,合计罚款超2400万元 [2] - 实际控制人宣瑞国个人累计被罚超1100万元,并被终身禁止进入证券市场 [3] - 截至2025年8月,华铁股份退市前后累计被罚金额达5565万元 [4] 泰禾集团处罚案例 - 泰禾集团于2023年8月因触发“1元退市”从A股市场摘牌 [5] - 公司因未按规定披露重大诉讼,2020年至2022年年度报告存在重大遗漏,公司及高管共被罚款1740万元 [5] - 2020年至2022年,公司涉及23起重大诉讼,其中21起单笔金额超5000万元,但公司选择了隐瞒 [5] 监管趋势与执法数据 - 2024年以来,证监会已查处64家退市公司违法行为,对44家作出最终行政处罚决定,合计罚款12亿元,案均处罚金额2731万元 [6] - 监管实现对实际控制人、董事长、财务总监等“关键少数”处罚全覆盖,并对63人采取3年及以上直至终身的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6] - 新“国九条”提出健全退市过程中的投资者赔偿救济机制,最高法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发文支持投资者依法提起民事赔偿诉讼 [7] - 证券纠纷代表人诉讼、先行赔付、支持诉讼等多种维权渠道全面畅通 [7] - 监管对涉嫌犯罪情形将依法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全面强化追责 [8]
证监系统严打财务造假一年合计罚没37亿元
长江商报· 2025-07-08 07:37
财务造假监管政策与执行成效 -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证监会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工作的意见》,旨在加大打击力度、完善监管协同机制、构建长效机制 [1] - 一年内监管部门开出165张财务造假罚单,罚没金额合计37亿元 [1] - 建立"三位一体"立体化追责体系,包括行政执法、民事追责、刑事打击 [1] 监管机制完善与责任压实 - 发布《国务院关于规范中介机构为公司公开发行股票提供服务的规定》,加强中介机构监管,防止利益捆绑 [2] - 最高法联合证监会发布指导意见,要求严格财务造假案件审判尺度,限制缓刑适用 [2] - 行政监管部门与司法机关完善协作机制,建立第三方造假线索移送机制 [2] 典型案例与司法震慑 - 最高检发布3件中介组织财务造假犯罪典型案例,强化"看门人"责任 [3] - 证监会与最高检联合发布8宗证券违法犯罪指导性案例,其中4宗为刑事犯罪 [3] - 公安部公布5起上市公司犯罪案例,4起涉及财务造假且责任人被定罪 [3] 跨部门协同与长效机制建设 - 加强部际协同和央地协同,推动建立常态化财务造假防治机制 [1] - 坚持"追首恶"与"打帮凶"并重,全链条打击造假犯罪 [1] - 通过文件发布和案例指导展现从严打击立场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