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
icon
搜索文档
专家详解如何认定“尕日塘秦刻石”为秦代石刻
中国新闻网· 2025-09-16 07:27
文章核心观点 - 位于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扎陵湖北岸的石刻被中国国家文物局认定为秦代石刻并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 [1] - 该刻石是中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3] - 国家文物局已指导将其核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将视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管理 [4] 刻石基本情况 - 刻石全文共12行36字外加合文1字共37字文字风格属秦篆多数清晰可辨 [3] - 保存较完整的文字信息包含"皇帝"、"卅七年三月"等字样刻石中年月日俱全 [3] - 刻石材质为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凿刻工艺系采用平口工具斜方直接入石刻制而成排除现代新刻的可能性 [3] 调查研究与认定 -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完成《青海省玛多县尕日塘秦刻石调查报告》 [3] - 调查研究从文字识别、赋存环境、本体检测分析和文献调研等方面进行 [3] - 北京大学教授李零分析铭文带有秦文字典型特征并支持调查报告的研究结论 [4] 保护与管理措施 - 刻石已被核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4] - 将视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管理并在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遴选中予以重点关注 [4] - 将以原址保护为基本原则指导编制保护规划系统保护周边景观环境 [5]
青海发现我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 河源石能言 文明迹可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人民日报· 2025-09-16 06:54
考古发现概况 - 青海省玛多县尕日塘发现秦代刻石 为我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 具有重要历史 艺术和科学价值[1] - 刻石位于扎陵湖乡卓让村扎陵湖北岸尕日塘坡地 海拔超过4300米 是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成果[1][2] 刻石物理特征 - 文字刻凿壁面总长82厘米 最宽处33厘米 刻字区面积约0.16平方米 距地面约19厘米[2] - 全文共12行36字 外加合文1字 共37字 保存较完整文字信息显示"皇帝/使五/大夫臣□/將方□/采樂□/陯翳以/卅七年三月/己卯車到/此翳□/前□可/□百五十/里"[2] - 文字风格统一 属典型秦篆 具有显著"因形布字"特点[2] 考古研究过程 - 国家文物局组织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建专班 调集石质文物保护 秦汉考古 古文字学等领域专家集中科研攻关[2] - 进行两次现场调查 获取刻石本体与赋存环境科学数据 召开两次多学科专家论证会[2] - 经实验室分析确认刻石岩性为石英砂岩 耐磨性高 抗风化能力强[4] 保存条件分析 - 刻石所在岩面为自然形成的垂直状且较为平整 最适合刻铭 区域湖滨平坦开阔 有饮用水源 适合扎营停留 地貌与"尕日塘"藏语含义"往来歇息之平地"相符[3] - 刻痕内部含有锰铝绿泥石呈黑色 不易风化 刻痕内部与刻字周边岩石均经历长期风化作用 自然形成岩石漆[7] - 岩面和平刻字笔画内岩石漆色度较深系自然形成 古老程度非作伪所能达成[3] 保护措施 - 国家文物局拨付抢救性保护经费98.85万元 支持设置保护围栏 建立临时看护用房 解决值守用水用电难题[7] - 玛多县人民政府协调公安机关和文旅文物部门干部职工自6月9日起24小时现场值守 设置临时性保护设施[7] - 刻石已被核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视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管理 将在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中予以重点关注[8] 未来研究计划 - 将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为基础 围绕扎陵湖 鄂陵湖区域组织开展区域性考古调查 全面掌握周边文物遗存分布[8]
河源石能言 文明迹可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人民日报· 2025-09-16 06:22
考古发现与认定 - 尕日塘秦刻石是我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1][2] - 刻石于2025年9月15日由国家文物局发布,是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成果,刻石与扎陵湖关联形成文化景观,整体保存基本完好 [2] - 刻石经多学科专家论证被认定为秦代石刻,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刻石所在地海拔超过4300米 [3] 刻石物理特征与文字内容 - 文字刻凿壁面总长82厘米,最宽处33厘米,刻字区面积约0.16平方米,全文共12行36字,外加合文1字,共37字 [3] - 保存较完整的文字信息包括“皇帝/使五/大夫臣□/將方□/采樂□/陯翳以/卅七年三月/己卯車到/此翳□/前□可/□百五十/里”,文字风格统一,属典型秦篆 [3] - 刻石岩性为石英砂岩,耐磨性高、抗风化能力强,刻字采用平口工具刻制,符合时代特征,排除利用现代合金工具凿刻的可能 [5] 保存环境与条件分析 - 扎陵湖北岸台地湖滨平坦开阔,东西两侧各有一条小河提供良好饮用水源,适合扎营停留,其地貌条件与“尕日塘”(藏语意为“往来歇息之平地”)相符 [4] - 刻石所在岩面为自然形成的垂直状且较为平整,最适合刻铭,岩面和刻字笔画内的岩石漆色度较深,系自然形成,古老程度非作伪所能达成 [4] - 刻痕内部含有锰铝绿泥石(硬绿泥石),这是一种呈黑色、不易风化的物质,刻痕内部与刻字周边岩石均经历了长期风化作用 [6][8] 保护措施与后续工作 - 国家文物局从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经费中拨付尕日塘秦刻石抢救性保护经费98.85万元,支持设置保护围栏,建立临时性看护用房 [8] - 刻石已被核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视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管理 [9] - 接下来将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为基础,围绕扎陵湖、鄂陵湖区域组织开展区域性考古调查,全面掌握周边文物遗存分布 [9]
国家文物局局长:我国平均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
新京报· 2025-09-10 16:16
博物馆体系建设 - 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7046家 平均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 [1] - 免费开放博物馆6444家 占比91%以上 [1] - 年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 [1] 文物资源普查与保护 -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完成76.7万处"三普"登记文物复查 [1] - 新发现文物数量超过13万处 [1] - 完成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古代名碑名刻文物、革命文物资源调查公布 [1] 文物保护工程投入 - 近200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推进 [1] - 1200余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实施 [1] - 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实现集中连片保护 [1] 考古研究与发现 - 批复实施7700余项主动性考古发掘和基本建设考古项目 [1] - 牛河梁、石峁、二里头、三星堆等遗址取得重要考古新发现 [1] -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深海考古达世界先进水平 [1] 国际文物合作与交流 - 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 [2] - 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 [2] - 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 [2]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新发现文物数量超13万处
中国新闻网· 2025-09-10 15:58
文物普查成果 -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新发现文物数量超过13万处[1] - 76.7万处"三普"登记文物全部完成复查[1] - 完成全国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古代名碑名刻文物、革命文物资源等调查公布[1] 文物保护状况 - 文物保护状况全面改善 以文物资源为主干支撑长城、大运河、长江、黄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1] - 近200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有力推进 1200余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有效实施[1] - 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实施集中连片保护[1] 文物安全形势 - 文物安全形势总体向好 通过整治法人违法、打击文物犯罪、防范安全风险守牢文物安全底线[1] - 各级财政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持续投入[1]
滚动更新|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 新发现文物数量超13万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0 15:40
中国世界遗产与文物保护成果 - 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位居世界前列[2] -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数量超过13万处 76.7万处"三普"登记文物全部完成复查[3] - 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持续投入 近200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推进 1200余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实施[3] 国际文物合作与流失文物回归 - 在柬埔寨等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 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的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稳步推进[2] - 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 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2] 考古发现与研究体系建立 - 批复实施7700余项主动性考古发掘和基本建设考古项目 牛河梁、石峁、二里头、三星堆等遗址取得重要考古新发现[5] -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深海考古迈向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特色考古学初步建立[5] 文物保护法律与专项工作 - 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 文物保护成为国家意志[4] - 完成全国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古代名碑名刻文物、革命文物资源调查公布 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集中连片保护[3]
【省文物局】汉中神仙崖悬棺及巡检司遗址有新发现
陕西日报· 2025-07-28 07:40
文物普查新发现 - 汉中市普查队完成对11个县(区)4188处"三普"文物点的100%复核工作 [1] - 从1555条线索中筛选出310处新发现,涵盖古遗址、古墓葬等六大类 [1] - 神仙崖悬棺发现两段直径10厘米、长40厘米的朽木,疑似棺底板 [1] 神仙崖悬棺细节 - 洞壁左上角发现人工凿痕,长约30厘米、深2厘米,边缘已风化圆钝 [1] - 洞穴深度1.4米,最高处0.8米 [1] - 该地点可能是古代陕南进入四川的主要通道 [1] 巡检司遗址发现 - 发现宽1.8至2.0米、长约80米的古关隘道路遗迹 [2] - 出土"清乾隆五十九年捐筑就尸河入川大道四方碑" [2] - 碑阳刻有"清道光二年大巴関閤地遵示县正堂革弊告示碑"字样 [2]
市政府召开第152次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推进全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等工作
长江日报· 2025-06-14 08:22
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部署要求,坚决扛牢"以武汉都市圈为中心,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的使命责任 [2] - 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统筹做强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功能,着力提升武汉都市圈发展能级和一体化发展水平 [2] - 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努力在支点建设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 [2] - 科学谋划制定武汉都市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谋深谋实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改革和重大政策 [2]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 文物普查是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重大国情国力调查 [2] - 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 [2] - 深入细致开展武汉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全面摸清文物家底,加强普查质量控制 [2] - 扎实做好不可移动文物的信息建档、认定、登记和公布等工作,建立完善文物资源资产动态管理机制 [2] 民族事务和宗教事务治理 - 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接受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拜见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1]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高质量落实对口援建各项任务 [1] - 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不断提升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