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产出弹性(ECO)
搜索文档
AI撬动中国经济新范式
经济观察报· 2025-09-04 20:07
AI对中国经济的战略意义 - AI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历史性窗口,有助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1] - 展望"十五五",AI发展正从政策驱动、梦想驱动的"0到1"阶段,迈向业绩驱动、生产率驱动的"1到10"阶段[1] - 投资AI本质上是投资中国经济的未来,这一过程将伴随泡沫与出清,但浪潮之汹涌将远超当前想象[1] AI对潜在经济增速的影响 - 模型显示在不同AI渗透率假设下(10%、15%、20%),经济增长率均显著高于基准情景[6] - 到2035年,基准情景下潜在增速降至约4.6%,而AI渗透率20%情景下可维持潜在增速在5.8%左右[6] - AI能有效延缓潜在经济增速下滑,存在"阈值效应":当AI资本存量占GDP比重超过2%,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边际拉动会从0.1个百分点跃升至0.4-0.5个百分点[7] 算力财政替代土地财政 - 算力财政正在取代土地财政,这是一个深刻而不可逆的趋势[11] - 如果全国AI算力使用率从55%提升到75%,租金收入可覆盖地方债利息的42%,接近土地财政巅峰期的48%[12] - 地方政府需要构建"算力—电力—碳排放"成本控制体系,政府角色将从土地出让方转变为"算力做市商"[13] AI企业估值方法论 - AI企业适用"三层估值法":现有业务用PS或P/FCF、可见管线用PEG、远期潜力依赖定性判断[19] - 更稳健的锚点是算力租金贴现模型,关键指标包括P/AC(市值/年可出租算力)和EV/AI-Revenue(企业价值/AI核心收入)[20] - 高盛用EV/EBITDA衡量寒武纪,将估值锚定在2030年经营性现金流,目标价抬高到2104元[20] AI应用落地前景 - AI+金融、AI+工业软件、AI+生物制药三个领域最可能率先实现商业闭环[23] - "AI+金融"是过去12个月唯一同时满足刚性需求、可量化ROI、政策买单三重要求的领域[23] - 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目标超70%,将再造一个如"移动互联网"般的庞大内需市场[25] 市场过热判断指标 - 市场层面关注融资买入占比:8%-12%意味行情启动,12%-15%需提高警惕,逼近20%等同泡沫顶点[26] - 政策层面关注监管态度,一旦证监会或交易所提示风险、收紧融资,往往意味"政策顶"临近[26] - 产业层面关注产业资本减持行为,当大股东持续减持且基本面兑现与估值脱节时风险较高[26] AI技术对生产率的衡量 - 提出算力—产出弹性(ECO)指标:产出增长率除以算力投入增长率[15] - 如果ECO长期大于0.25(算力投入增长1%带来产出提升0.25%以上),意味着AI正在破解"索洛悖论"[16] - AI效果通常要过1-2个季度才会显现,需要剔除价格因素并区分配套投入以准确衡量贡献[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