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
搜索文档
求是专访 | 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搜狐财经· 2025-11-19 00:40
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背景与意义 - 改革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环节和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1] -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改革重点已从商品市场延伸至要素市场,但要素市场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深层次制约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效率[2] - 深化改革有利于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激发超大规模市场潜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2] - 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重大部署,开展综合改革试点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2] 当前要素市场化配置存在的问题 - 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不高,要素有序流动存在体制机制障碍[5] - 土地要素方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未全国铺开,城市土地出让和流转机制复杂[5] - 劳动要素方面,人才自由流动受户籍、社保、教育、医疗等因素制约[5] - 资本要素方面,行政力量对资金配置影响较大,不同所有制和规模经营主体尚不能按市场定价规则获得资金[5] - 技术和数据等新型要素存在市场规则缺失、产权界定不清、交易体系和平台建设不完善等问题[5] - 要素市场发展受行政区划和地方利益驱使,导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阻碍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6] - 更深层次原因在于政府和市场边界不清,地方政府行为不当影响要素资源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6] 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带来的新机遇 - 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7] - 促进创新和产业升级,盘活土地、资本、劳动等要素,使其更多流向高端制造业、绿色低碳产业等领域,催生新业态新模式[7] - 增强经济预期和发展信心,通过统一制度规则、强化产权保护、健全交易平台,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吸引社会资本投向创新创业[7] - 综合改革试点是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系统工程,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并与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的要求相吻合[8] 统一要素资源市场的内涵与作用 - 旨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公平、开放、透明、高效的要素市场规则和体系,减少资源错配和闲置浪费[9] - 包括统一的产权界定规则、准入和退出条件、价格发现和交易体系、监管规则以及要素获益规则[9] - 统一要素资源市场是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基本要求,能有效解决资源流向关键问题,提升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和韧性[10] - 有助于破除地方保护、消除不公平竞争,对激发消费潜力、扩大投资空间、释放创新活力具有重要意义[10] 综合改革试点的战略布局与特点 - 试点布局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苏南重点城市等10个地区,2024年经济总量合计超过全国1/4,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重大战略区域[10] - 试点地区兼具东、中、西部地区代表性,有利于破解区域要素流动共性难题,疏通要素在城市群内部和跨区域间的流动堵点[10] - 实施方案强调因地制宜、各展所长,例如杭甬温深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推动智能无人体系应用,合肥都市圈推进数据流通交易[12] - 试点将国家所需和地方所长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地方改革探索积极性,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12] 传统要素与新型要素的协同关系 - 传统要素与新型要素是协同共生、互促增值的动态平衡关系,新型要素不会取代传统要素,传统要素也非落后要素[13] - 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赋能,可激发传统要素潜力,实现低效能利用向高价值转化,为新型要素应用提供支撑[13] - 全面提高要素协同配置效率有利于强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要素支撑,需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14] - 需加快建立健全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要素配置结构和服务保障机制,明确新型要素的配置路径[14] 深入推进改革的主要路径 - 推动要素之间的高效协同,促进新型要素与传统要素融合互动,打通科技—产业—金融、数据—算力—算法等循环堵点[15] - 健全要素价格形成与报酬机制,完善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机制,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15] - 构建统一规范、安全可控的要素市场体系,加强要素交易平台和规则体系建设,推进要素市场治理现代化[15] - 重点做好破除制度梗阻和强化协同监管,打破阻碍要素流动的行政壁垒和区域壁垒,健全要素市场交易规则和监管体系[16]
视频丨年度最大“数据集市”热闹开集 多行业供需旺 新职业顺势崛起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1-14 15:25
政策与行业前景 - “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强化算力、算法、数据等高效供给[2] - 过去4年中国数据产业规模增长超过117%,预计“十五五”期间将保持较高增长水平[24] - 国家数据局正加快推出数据产权制度,加大应用场景供给,推进数字产业集群梯次培育,并在江苏、浙江等7个地区加快落地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39] 数据交易市场动态 - 年度规模最大的数据产业供需对接大会在长三角南京举办,全国超过500家企业参与寻找“数据合伙人”[4][33] - 大会涵盖工业制造、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智慧能源四个细分行业的洽谈对接[6] - 在3个多小时的洽谈中,主办方通过举蓝牌方式促进深入交流,现场促成交易约90笔,总金额超9亿元[30][32] 数据买方需求分析 - 养老机构关注老年人的行为数据、慢病管理数据、居家适老化改造数据,以提升医养融合服务的精准性[10] - 车企代表寻求用于训练智能驾驶大模型的数据,特别是车辆视野范围外的路况信息,如两公里外的交通事故[16][18] 数据卖方供给情况 - 纺织类数据企业拥有12000多家工厂的商品数据,包括材质信息、尺码和消费者偏好[14] - 交通数据供应商提供高速公路数据,通过每500米部署的高精传感器采集事故、停车等信息[20] - 另一交通数据供应商提供城市数据,包括过江通道和大型交通枢纽的数据[22] 数据应用场景案例 - 苏州丝绸企业通过购买苏州丝绸博物馆的20多张纹样数据IP授权,用于国潮单品研发,平均每月研发近10个新产品[37] - 数据要素驱动的智能化应用已基本覆盖所有制造业行业大类[39] 新兴职业与产业生态 - 数据交易活跃催生新职业,如数据经纪人(撮合买卖双方)和数据资产评估师(评估数据价值)[28] - 业内人士预计未来5年新的岗位和机遇将在数据要素领域不断涌现[28]
年度最大“数据集市”热闹开集 多行业供需旺 新职业顺势崛起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1-14 13:36
政策与宏观趋势 - "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强化算力、算法、数据高效供给等顶层布局[2] - 过去4年中国数据产业规模增长超过117% 预计"十五五"期间将保持较高增长水平[19] - 国家数据局正加快推出数据产权制度 加大应用场景供给 推进数字产业集群梯次培育 并在江苏、浙江等7个地区加快落地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31] 数据交易市场动态 - 年度规模最大的数据产业供需对接大会在南京举办 促成交易约90笔 总金额超9亿元人民币[26] - 全国超过500家企业参与大会寻找"数据合伙人" 洽谈活跃 现场蓝牌(表示深入洽谈意向)频频出现[25][27] - 数据交易催生新职业生态 如数据经纪人和数据资产评估师 预计未来5年新岗位和新机遇将不断涌现[21][23] 行业应用与需求 - 养老服务业关注老年人行为数据、慢病管理数据和居家适老化改造数据 以提升医养融合服务的精准性[4][6] - 汽车行业代表寻求用于训练智能驾驶大模型的数据 特别是车辆视野范围外的路况信息 如交通事故数据[10][13] - 传统丝绸企业通过购买苏州丝绸博物馆的纹样数据 进行产品创新 平均每月研发近10个国潮单品[27][29] - 数据要素驱动的智能化应用已基本覆盖所有制造业行业大类[31] 数据供给与特点 - 纺织类数据企业积累超过12000家工厂的商品数据 包括材质、尺码和消费者偏好信息[11] - 交通数据供给呈现多元化 包括高速公路管理方每隔500米部署高精传感器获取的事故、停车等数据 以及城市交通枢纽和过江通道数据[15][17]
王文涛:完善出口管制和安全审查机制,全面提升出口管制科学列管、妥善应对等能力
搜狐财经· 2025-10-31 13:40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主要任务 - 积极扩大自主开放 [1] - 推动贸易创新发展 [1] - 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 [1] -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1] 贸易创新发展具体举措 - 促进外贸提质增效 加快建设贸易强国 [2] - 优化升级货物贸易 拓展中间品贸易 绿色贸易 推进贸易数字化 培育外贸新动能 推动市场多元化和内外贸一体化 [2] - 积极扩大进口 提升进口贸易便利化水平 培育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 推动进出口平衡发展 [2] -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鼓励服务出口 鼓励知识密集型服务 运输服务 传统优势服务出口 大力发展入境消费 完善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提升服务贸易标准化水平 [2] - 创新发展数字贸易 有序扩大数字领域开放 积极发展数字产品贸易 持续优化数字服务贸易 大力发展数字技术贸易 稳步探索数据贸易 [2] - 提升贸易促进平台功能 办好进博会 广交会 服贸会 数贸会 消博会 投洽会等展会 [2] - 支持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推动海外仓 市场采购贸易方式 保税维修和再制造等高质量发展 [2] - 完善出口管制和安全审查机制 全面提升出口管制科学列管 精准许可 有力执法和妥善应对能力 完善贸易救济制度 [2]
东方财富实控人其实的妻子和父亲近期套现约93亿
YOUNG财经 漾财经· 2025-10-10 17:53
实控人家族减持情况 - 2025年9月30日,股东陆丽丽、沈友根拟通过询价转让方式转让2.38亿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1.50% [2] - 根据10月9日询价申购情况,初步确定的转让价格为24.40元/股,预计套现58亿元 [2] - 本次减持后,沈友根将完成清仓退出,其持有的3080.65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0.19%)将全部转让 [6][7] - 这是沈友根近三个月内的第二次减持,2025年7月其通过询价转让减持1.59亿股,套现约34.40亿元 [3][7] - 2020年至2021年期间,沈友根还通过二级市场减持约1.07亿股,套现约28.83亿元 [4][7] - 综合历次减持,沈友根个人套现总额将超过70亿元 [8] - 陆丽丽、沈友根及其实为一致行动人,截至2025年9月30日,三人合计持有公司21.89%的股权 [7] 公司基本面与市场表现 - 公司是中国专业的互联网财富管理综合运营商,为海量用户提供基于互联网的财经资讯、数据、交易等服务 [5][12]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8.56亿元,归母净利润55.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8.65%和37.27% [13] - 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总资产达3552.80亿元,较年初增加489.11亿元 [14] - 公司市值表现突出,截至2025年10月9日,市值为4229亿元,在A股券商中排名第二 [5][12] - 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达96.10亿元,创历史新高 [13] 机构投资者态度 - 本次询价转让有32家机构投资者参与报价,初步确定受让方为16家机构投资者,涵盖基金、保险、证券等专业机构 [9] - 机构投资者对公司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截至2025年6月底,1058只基金合计持有公司23.22亿股,持股数量为历史之最 [11] - 2025年第二季度,陆股通对公司进行了加仓,持股比例升至3.06% [11] - 中央汇金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0.96%的持股比例位列公司第十大股东 [11] - 尽管有股东减持,但公司股价表现稳健,自2025年7月21日至9月30日,股价上涨16.15% [10]
东方财富市值4229亿居行业第二 实控人家族再抛减持套现58亿
长江商报· 2025-10-10 09:25
股东减持计划 - 股东陆丽丽、沈友根拟通过询价转让方式合计减持2.38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50% [1] - 初步确定的转让价格为24.40元/股,预计合计套现58亿元 [1][7] - 本次减持后,沈友根将完成清仓退出,其持股比例将从0.19%降至0% [6][7] 股东历史减持情况 - 2025年7月,沈友根通过询价转让减持1.59亿股,套现约34.40亿元 [2][7] - 2020年至2021年,沈友根通过二级市场减持约1.07亿股,套现约28.83亿元,减持均价为26.95元/股 [3][7] - 本次减持完成后,沈友根累计套现总额将超过70亿元 [8] 股东背景及持股关系 - 陆丽丽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其实之妻,沈友根为其实之父,三人为一致行动人 [2][7] - 截至2025年9月30日,陆丽丽、沈友根及其实合计持有公司21.89%的股权 [7] - 沈友根所持股份源于2008年以14.4万元受让其实持有的480万股(占当时总股本4.8%) [8] 公司基本面与市场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8.56亿元,归母净利润55.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8.65%和37.27% [12] - 截至2025年10月9日,公司市值为4229亿元,在A股券商中排名第二 [5][12] - 公司总资产截至2025年6月底为3552.80亿元,较年初增加489.11亿元 [13] 机构投资者态度 - 本次询价转让吸引32家机构投资者参与报价,最终由16家机构投资者受让 [9] - 截至2025年6月底,1058只基金合计持有公司23.22亿股,持股数量创历史之最 [11] - 陆股通在2025年第二季度进行加仓,持股比例升至3.06%,中央汇金持股0.96%位列第十大股东 [11] 公司行业地位与历史 - 公司是中国专业的互联网财富管理综合运营商 [4][12] - 2015年成为首家市值突破1000亿元的创业板上市公司,2024年10月9日市值突破4500亿元 [12] - 2021年至2024年,公司年度归母净利润均超过80亿元,2024年达96.10亿元创历史新高 [12]
以新型要素改革激活数字经济新动能
证券日报· 2025-09-13 00:20
改革试点核心内容 - 国务院批准全国部分地区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 探索土地 劳动力 资本等传统要素及数据 算力 空域 频谱轨道等新型要素配置方式和价值实现路径 [1] - 新型要素被定位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石油" 其高效配置与价值释放是推动产业升级和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的基础性力量与重要引擎 [1] - 试点地区肩负为全国改革投石问路的重要使命 可通过大胆探索和先行先试推动新型要素转化为发展实效 [1] 制度创新维度 - 以制度创新为核心 明确数据 算力等新型要素的产权界定 价值评估和收益分配等基础制度 [2] - 重点建设高标准 可信赖的新型要素交易市场或平台 破除新型要素进入产业体系的准入壁垒 [2] - 推动空域分类管理 频谱动态共享等机制创新 促进要素跨主体 跨区域 跨行业有序流动与高效聚合 [2] - 通过开展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探索空域等新型要素配置方式 [2] 资本引导维度 - 引导风险投资 产业基金等市场化资本投向数据清洗标注 算力基础设施 低空经济 卫星互联网等关键领域 [2] - 完善监管框架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确保投资流向符合国家战略导向和公共利益 [2] - 探索数据资产入表 数据信贷 算力金融等创新工具 为要素价值转化提供多元化金融支持 [2] 应用场景维度 - 开放智慧城市 智能制造 数字文旅 低空物流等应用场景 通过"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促进新技术新业态规模化应用 [3] - 支持传统产业利用新型要素实现转型升级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3] - 推动改革成果体现为产业竞争力提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效 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模式和制度成果 [3]
促进要素资源跨区域、跨领域顺畅流动——十地区试点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
人民日报· 2025-09-12 19:32
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总体情况 - 国务院批准在10个地区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 旨在完善要素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 促进要素资源跨区域跨领域流动 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1][2] - 试点地区经济总量合计超过全国1/4 涵盖北京城市副中心 江苏苏南重点城市 浙江杭甬温 安徽合肥都市圈 福建福厦泉 河南郑州市 湖南长株潭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 重庆市 四川成都市 具有基础好和牵引性强的特点 [2] - 改革涵盖土地 劳动力 资本等传统要素及数据 算力 空域 频谱轨道等新型要素 注重系统集成与因地制宜相结合 [2][3] 技术要素改革方向 - 构建全国一体化技术市场规则体系 完善市场准入 公平竞争 社会信用 产权保护等基础制度及技术确权 定价 交易标准规范 [4] - 推动各地区各领域技术交易服务平台互联互通 促进数据跨平台流通和资源要素协同共建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发展国际技术交易 [4] 土地要素改革措施 - 赋予试点地区更大土地资源管理自主权 依据人口存量和变化趋势匹配新增建设用地 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 [5] - 创新产业用地供应体系 建立健全长期租赁 先租赁后出让 弹性年期供应等机制 推动低效用地腾退和存量土地盘活以提高集约利用水平 [5] 人力资源要素改革重点 - 推动试点地区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 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 实现就业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和社保事项"一网通办""跨省通办" [5] - 健全统一规范人力资源市场体系 通过技能培养推动技能就业 技能成才和技能增收 激发流动活力与潜力 [5] 金融支持与数据要素创新 - 中国人民银行加大对试点地区金融支持 重点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 推动高水平金融开放合作及数字赋能金融发展 多个试点地区已开展科创金融 绿色金融 普惠金融等区域金融改革 [6] - 国家数据局实施"数据要素×"行动 推动公共数据流通利用 促进数据交易机构互认互通 加快培育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并建设数据产业集聚区 [7] 服务业要素保障部署 -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 苏南重点城市等地区部署深化养老领域改革 从土地规划 适老化改造 服务标准 护理人员培养等方面强化要素保障 破除制约服务业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 [8]
AI撬动中国经济新范式
经济观察报· 2025-09-04 20:07
AI对中国经济的战略意义 - AI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历史性窗口,有助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1] - 展望"十五五",AI发展正从政策驱动、梦想驱动的"0到1"阶段,迈向业绩驱动、生产率驱动的"1到10"阶段[1] - 投资AI本质上是投资中国经济的未来,这一过程将伴随泡沫与出清,但浪潮之汹涌将远超当前想象[1] AI对潜在经济增速的影响 - 模型显示在不同AI渗透率假设下(10%、15%、20%),经济增长率均显著高于基准情景[6] - 到2035年,基准情景下潜在增速降至约4.6%,而AI渗透率20%情景下可维持潜在增速在5.8%左右[6] - AI能有效延缓潜在经济增速下滑,存在"阈值效应":当AI资本存量占GDP比重超过2%,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边际拉动会从0.1个百分点跃升至0.4-0.5个百分点[7] 算力财政替代土地财政 - 算力财政正在取代土地财政,这是一个深刻而不可逆的趋势[11] - 如果全国AI算力使用率从55%提升到75%,租金收入可覆盖地方债利息的42%,接近土地财政巅峰期的48%[12] - 地方政府需要构建"算力—电力—碳排放"成本控制体系,政府角色将从土地出让方转变为"算力做市商"[13] AI企业估值方法论 - AI企业适用"三层估值法":现有业务用PS或P/FCF、可见管线用PEG、远期潜力依赖定性判断[19] - 更稳健的锚点是算力租金贴现模型,关键指标包括P/AC(市值/年可出租算力)和EV/AI-Revenue(企业价值/AI核心收入)[20] - 高盛用EV/EBITDA衡量寒武纪,将估值锚定在2030年经营性现金流,目标价抬高到2104元[20] AI应用落地前景 - AI+金融、AI+工业软件、AI+生物制药三个领域最可能率先实现商业闭环[23] - "AI+金融"是过去12个月唯一同时满足刚性需求、可量化ROI、政策买单三重要求的领域[23] - 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目标超70%,将再造一个如"移动互联网"般的庞大内需市场[25] 市场过热判断指标 - 市场层面关注融资买入占比:8%-12%意味行情启动,12%-15%需提高警惕,逼近20%等同泡沫顶点[26] - 政策层面关注监管态度,一旦证监会或交易所提示风险、收紧融资,往往意味"政策顶"临近[26] - 产业层面关注产业资本减持行为,当大股东持续减持且基本面兑现与估值脱节时风险较高[26] AI技术对生产率的衡量 - 提出算力—产出弹性(ECO)指标:产出增长率除以算力投入增长率[15] - 如果ECO长期大于0.25(算力投入增长1%带来产出提升0.25%以上),意味着AI正在破解"索洛悖论"[16] - AI效果通常要过1-2个季度才会显现,需要剔除价格因素并区分配套投入以准确衡量贡献[15]
【首席对话】刘陈杰:AI撬动中国经济新范式
经济观察网· 2025-09-04 09:45
人工智能对中国经济的宏观影响 - 人工智能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提出明确的阶段性发展目标[2] - 人工智能可显著延缓潜在经济增速下滑 到2035年 基准情景下潜在增速降至4.6% 而AI渗透率20%情景下可维持5.8%[5] - AI资本存量占GDP比重超过2%时 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边际拉动从0.1个百分点跃升至0.4-0.5个百分点 目前中国AI相关资本存量占GDP比重已接近2%[7] 算力财政转型 - 算力财政正在取代土地财政 从"卖土地"转向"卖算力" 重塑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9] - 若全国AI算力使用率从55%提升到75% 租金收入可覆盖地方债利息的42% 接近土地财政巅峰期的48%[10] - 算力财政可持续的条件是AI资本深化速度>算力折旧速度+债务利息增速[12] 人工智能估值方法 - 传统市盈率指标无法解释AI企业估值 寒武纪市盈率高达500多倍[16] - 采用三层估值法:现有业务用PS或P/FCF 可见管线用PEG 远期潜力依赖定性判断[16] - 更稳健的锚点是算力租金贴现模型 关键指标包括P/AC(市值/年可出租算力)和EV/AI-Revenue(企业价值/AI核心收入)[17] 人工智能应用落地 - AI+金融、AI+工业软件、AI+生物制药三个领域最可能率先实现商业闭环[19] - AI+金融是过去12个月唯一同时满足刚性需求+可量化ROI、付费意愿已验证、数据壁垒和场景可复制三大条件的领域[21][22] - AI+制造紧随其后 金融和制造领域将先后进入"业绩爆发期"[22] 市场信号监测 - 市场层面关注融资买入占比 8%-12%意味行情启动 12%-15%需提高警惕 逼近20%等同泡沫顶点[25] - 政策层面关注监管态度 证监会或交易所提示风险往往意味"政策顶"临近[26] - 产业层面关注产业资本减持和基本面兑现度 三者共振指向过热时市场处于阶段性顶部[26][27] 人工智能生产率衡量 - 提出算力—产出弹性(ECO)指标 即产出增长率除以算力投入增长率[13] - ECO长期大于0.25意味着算力投入增长1%能带来产出提升0.25%以上 表明AI正在破解索洛悖论[15] - 计算时需剔除价格因素 区分存储网络等配套投入 AI效果通常1-2个季度后显现[14]